《紅樓夢》作者批判賈寶玉“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批評林黛玉“黛玉孤高自許,目無下塵”,唯獨沒有批評薛寶钗。薛寶钗是《紅樓夢》裡盡善盡美的人。可是薛寶钗的結局很凄慘,丈夫離家出走,好好的家被抄得精光,她無處栖身,孤獨而死。
薛寶钗的确是一個完美的人。
薛寶钗有才華。詩詞歌賦、繪畫、戲曲、醫藥、生意樣樣精通。
薛寶钗還是一個美人,她唇不點而紅,眉不畫而翠,臉若銀盆,眼如水杏。鮮豔妩媚,豐腴溫婉。
薛寶钗性格很符合大家閨秀的要求,她“罕言寡語,人謂藏愚;安分随時,自雲守拙”。寶钗屬于品格端方,溫柔賢惠的典型。
薛寶钗還愛幫助人,例如給林黛玉送燕窩,替邢岫煙贖回棉襖,幫助湘雲辦螃蟹宴。
都說好人有好報,薛寶钗這麼完美,為什麼其下場是守活寡,如此凄慘呢?
完美之人一定會幸福嗎?幸福就像朝露晨霧一般,不知道什麼時候會降臨,等你發現的時候,要麼她已經來到,要麼已經離去。
我們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是否會獲得幸福。賈母是完美之人,她善良、樂觀、幽默、不貪權。她獲得了幸福。兒女雙全,福壽安康。然而賈母真的幸福嗎?
賈母也不是真的幸福,她也有許多說不出來的煩惱,兩個玉兒的婚事遲遲不能定下來,她的苦惱隻能自己忍着。最後,賈母的結局也不完美。賈府被抄家,賈母眼看百年賈府轟然倒塌,樹倒猢狲散,子孫飄零。
薛寶钗與賈母相比也不遑多讓。可是她的結局慘了許多。丈夫不愛她,家也被抄了,丈夫出家,薛寶钗在貧困中守着活寡。
人生沒有标準答案。完美的人不一定獲得幸福,不完美的人也不一定苦命。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人生總會有缺憾,總會有不完美。薛寶钗擁有幸福的童年,就不可能擁有幸福的晚年,這是人生的常态。世界上的人都是三窮三富過到老的,一輩子享受榮華富貴的人太少了。薛寶钗隻是其中一個而已。
人無完人,完美之人不存在。作者對薛寶钗的這些塑造可以說很完美,然而,人無完人,沒有瑕疵的人是不存在的。薛寶钗能給人完美無缺的形象說明她是一個善于僞裝的人,自己的缺點全部被她隐藏起來了。
人在做,天在看,試看老天饒過誰?
薛寶钗看似熱心腸,給黛玉送燕窩,幫助邢岫煙贖回了棉襖,替湘雲辦了螃蟹宴。可是她的目的可不是幫助别人。而是為了獲得對方的信任,為了自己樂善好施的名聲。
薛寶钗不涉及自己的利益,她謹言慎行,可是一旦涉及自己的利益,她就會為了保護自己而陷害他人。例如,她偷聽了小紅和墜兒談話,知道了小紅和男子交換帕子的事情。可是她怕小紅狗急跳牆報複她,怕自己偷聽奸淫狗盜的事情有損自己大家閨秀的形象,她嫁禍林黛玉。讓小紅和她的父母去對付林黛玉。
薛寶钗替邢岫煙贖棉襖還告訴了林黛玉和史湘雲。為自己博得了樂善好施的名聲。
薛寶钗替史湘雲張羅螃蟹宴,是為了讨好賈母和王夫人。
一個十幾歲的姑娘,在老謀深算的老太太和王夫人面前表現得滴水不漏,受一大幫精明強幹的丫頭奴才的信任和追捧,可見其心胸、手段絕不一般。
賈府的人以及林黛玉等姐妹們不識薛寶钗的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俗話說,人在做,天在看,試看老天饒過誰?
上天看到了薛寶钗的所作所為,所以給了薛寶钗一個悲慘的結局。
薛寶钗下場悲慘的原因是心中的執念。常言道:強扭的瓜不甜。薛寶钗明知賈母和賈寶玉都不喜歡他,還是執着地非寶玉不嫁。
薛寶钗的悲劇就在于執念太深,她如果不嫁給賈寶玉,嫁給一個普通商人,她一生都不會經曆太多的風雨,也不會經曆抄家的災難。如果薛寶钗嫁作商人婦,一輩子不愁吃、不愁穿。她會生兒育女。老了,也會像賈母一樣兒孫滿堂,享受着天倫之樂。
如果薛寶钗不嫁給賈寶玉,也許會夫妻恩愛,不會落得被丈夫抛棄的下場,更不會守活寡,最後孤獨而死。
結語:執念一場,終是自誤。世界上的人很少能放下心中的執念。一念起,萬水千山;一念滅,滄海桑田。佛說,苦非苦,樂非樂,隻是一時的執念而已。執于一念,将受困于一念;一念放下,會自在于心間。
執念一場,終是自誤。不如放下執念,随波逐流,拈花一笑。任人來人往,誰走誰留;任花開花落,誰錯過誰落寞。@潤楊阆苑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