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 (通訊員 喻文龍 記者 江躍中)春節期間,家住靜安區彭浦新村的劉老伯有點郁悶,大夥都在歡天喜地過大年,他卻要往醫院急診跑。因為天氣寒冷,劉老伯請老伴灌了個熱水袋,晚上睡覺一不小心腿被燙傷了。開始,老人發現腿上的皮膚隻是有些紅腫覺得沒大礙,加上大過年的也不太想去醫院,就抹上醬油塗點牙膏,用土辦法簡單作了處理。沒想到過了2天,小腿部被燙出的水泡開始發生潰爛,不得不找到了附近的靜安區市北醫院老年康複醫學科主任、主任醫師金立請求幫助處置。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水溫不高為什麼還會燙傷?
“我沒有覺得燙,怎麼也會燙傷了呢?”針對劉老伯的不惑,金立主任介紹,溫度高于皮膚溫度、持續不斷的和皮膚接觸,70℃持續1分鐘、60℃持續5分鐘以上,都可以引起燙傷,這種皮膚長時間接觸高于體溫的低熱物體所引起的燙傷,叫低溫燙傷。
當人體局部長時間與高于45度的溫度接觸時,由于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逐漸适應了與該溫度的接觸,就不會引起痛覺的感應,痛覺是人體的重要保護機制。像劉老伯這樣的老年人,神經末梢感覺相對遲鈍,特别是一些患有糖尿病足、血管疾病等疾病的老年人,即使熱水袋過熱,老人也不會感覺到燙。劉老伯患有糖尿病足,就是一整個晚上持續接觸高于體溫的熱水袋,逐漸适應了溫度産生了麻痹,被燙傷了也沒覺得明顯的疼痛。
哪三種人須特别提防?
今年春節冰點天氣來襲,電熱毯、熱水袋、暖寶寶、USB接口等取暖設備輕巧,攜帶方便,取暖效果好,再度受到人們追捧。被低溫燙傷的人,一般是晚上睡覺不易蘇醒的人和感覺遲鈍的人,以緻發生燙傷還不自覺,不少燙傷到了很嚴重的程度才被發現。低溫燙傷主要是老年人居多。老年人皮膚随年齡增長而變薄,皮膚張力、感覺功能、對外保護作用、對周圍環境溫度調節功能差。因此,老年人對低溫刺激反應慢,在低溫的持續作用下易導緻燙傷。尤其是合并有糖尿病、脈管炎或中風後遺症以及長期卧床者。這類人群神經末梢感覺不靈敏,對寒冷的抵抗力均較差,使用取暖物品較頻繁,是低溫燙傷的高發人群。另外自主性不強的嬰幼兒表達能力欠佳,如家長未能細心照顧則很容易導緻低溫燙傷。
金立主任說,除了老人和嬰幼兒外,還有平時會酗酒酣睡人士,這“三種人”自身感覺最不明顯,表述也未必準确及時,比較容易引起低溫燙傷,特别要提防。
圖說:市北醫院老年康複醫學科醫護人員正在為老年病人治療。施貝軒 攝
低溫燙傷後該怎麼辦?
金立解釋,低溫燙傷和日常生活中的開水、熱油、明火引起的高溫燙傷不同,創傷面的痛感不是特别的明顯。初期在皮膚的表層出現小水泡,呈現帶血的紅色。進一步發展皮膚表層的水泡下方淤血層消失,出現蒼白色的基底層,并且皮膚的痛覺基本喪失或者變為遲鈍。打個形象的比喻,這個時候皮下組織可能已經被焗熟,就像烤紅薯一樣,長時間低溫烘烤,表面不黑不焦,而裡面已經熟透了。低溫燙傷這一臨床特點極易造成誤診誤判,将燙傷程度判定為輕度或中度燙傷,而實際損傷程度已達深中度甚至重度燙傷,會導緻救治的延誤。燙傷皮膚表面看上去燙傷不太嚴重,但創面深嚴重者甚至會造成深部組織壞死,如果處理不當,嚴重的會發生潰爛,長時間都沒有辦法愈合,低溫燙傷是不會自愈的。
金立主任溫馨提醒市民:低溫燙傷後,如果隻是皮膚發紅,沒有出現水泡,應立即遠離熱源,冷水沖洗燙傷部位或局部冰敷;如已出現水泡,切記不要擠破,完整的水泡可以預防再次感染,水泡也會自行吸收,可塗抹磺胺嘧啶銀乳膏、京萬紅軟膏、燒傷膏等藥品,暴露傷口不可包紮。千萬不能用土辦法治療,如牙膏或醬油塗抹燙傷處,容易造成燙傷處感染,反而延誤診治,應急處理後應及時到醫院接受治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