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手在今天看來,是再簡單不過的日常瑣事一樁。
在古代,洗手是很有儀式感的事情,是不能随随便便的。
《禮記》記載:“雞初鳴,鹹盥[guàn] 漱。”
意思是,公雞第一次打鳴的時候,開始起床洗漱。
“盥”最初的含義就是洗手,并沒有洗臉的意思。
《論衡》解釋說:“盥去手垢。”
“盥”是個象形字,表示以流水洗手,為了不造成浪費,下面放着接水的器皿。
這種器皿為青銅“匜[yí] ”。
根據考古學家考證,大約在兩千五百年前,古人就以流水洗手,以避免雙手交叉污染。
盥洗後來泛指洗臉、洗手、漱口、刷牙等,古人飯前飯後洗漱的時候,很注重禮儀,需要行沃盥禮。
《禮記》記載:年幼的捧着盆,年長者負責倒水,請客人洗漱,洗漱畢,遞給客人毛巾擦拭,這種傳統禮儀在戰國以後逐漸被廢棄。
《管子》記載:“少者之事,夜寐早作。攝衣共盥,先生乃作,沃盥徹盥。”
弟子需要做的是,在師父還沒有起床前,準備好洗漱的用具,師父起床後,弟子給師父倒水洗手,而後将洗具刷幹淨。
《莊子》記載:
魏國人陽子居到梁城遇到老子,打算向老子求教,老子歎息說:“開始的時候,我還認為你是可教之人,現在看來,你是個不可教誨的人啊!”
陽子居不說話,在老子家門口,端着木梳、篦子、毛巾等梳妝洗漱的用品,脫掉鞋子放在門外,跪着向前行走,表達對老子的尊重。
由此可見,洗漱的濃重禮儀感,表達敬重之意。
《資治通鑒》記載:唐宣宗“得大臣章疏,必焚香盥手而讀之。”
唐宣宗李忱勤于政事,對大臣非常尊重,每次閱讀奏章之前,都要焚香洗手。
在古人看來,洗手過于随便,是不能容忍的失禮行為。
《左傳》記載:
晉國公子重耳路過秦國的時候,秦穆公看好他,于是就把包括自己的女兒懷嬴在内的五個女子賞賜給重耳做姬妾。
懷嬴給重耳端着盥洗的器具,重耳洗完手,習慣性甩了甩手,有水滴濺落在懷嬴的身上,懷嬴大怒說:“秦國、晉國同為大國,你為何如此輕視我?”
公子重耳十分畏懼,趕緊脫去上衣,像囚徒一樣,向懷嬴表示謝罪。
從這次洗手小事上,足可見姬重耳為人小心謹慎,最終獲得秦國的幫助,回國繼承了國君之位,即春秋五霸之首——晉文公。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