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追憶?新華社香港10月31日電 題:香江銘記:“他為我們創造了江湖”,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香江追憶?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新華社香港10月31日電 題:香江銘記:“他為我們創造了江湖”
新華社記者丁梓懿 朱宇軒
在香港文化博物館地面展廳中,平日裡本就熙來攘往的“金庸館”,今日更是人頭攢動。不同以往的是,今次前來觀展的人們神情凝重,臉上帶着些許哀傷。
“金庸先生走好,懷念、敬重、感恩,感謝您留下的這些東西。”作為金庸小說的“超級粉絲”,李小姐一大早專程從深圳趕來,緬懷這位武俠泰鬥。“我買了他所有的書,我的小孩也看過他大部分作品。”
當日,許多市民和讀者前來“金庸館”參觀緬懷,并在館方特設的吊唁簿上留言。從留言筆迹來看,有的娴熟,有的稚嫩;有人寫繁體字,有人寫簡體字。讀者對金庸的敬愛不分地域、無關年齡。
“金庸館”是香港特區政府設立的首個以金庸為主題的常設展館,館内羅列了300多項珍貴展品,如金庸使用過的私人物品、早期流通的小說版本、手稿、文獻及照片等,吸引着大批市民和遊客源源不斷來此一睹大師風采。
“金庸館”自設立以來一直向大衆展示金庸對香港文化的貢獻。“他的文字及其所彰顯的俠義精神将銘記于我們心中,曆久不衰。我們永遠懷念他。”香港特區政府民政事務局局長劉江華30日表示。
金庸在華文世界的文化影響無遠弗屆,自1955年起筆到1972年封筆,共留下15部經典作品,這些作品塑造出的俠義人物和蘊含的家國情懷,成了伴随幾代讀者成長的精神食糧。曾有人說:“凡是有華人的地方,就一定有金庸的武俠小說。”
金庸離世後,香港多家書店連夜開設金庸專櫃,許多讀者前往購書緬懷。商務印書館工作人員劉美儀說,目前各門市已重點陳列了金庸先生的作品,還将與出版社溝通,讨論下一步的追思活動。
當日上午10時,剛剛開門的灣仔三聯書店迎來了第一批客人,其中有不少人直奔二樓的金庸專櫃。專櫃擺放金庸的整套小說,包括12套小說的普通本、袖珍版和新修版。店長黃敬輝告訴記者,一大早就有兩位讀者緻電書店,要訂購兩整套金庸小說,上午陸續有讀者前來購買散本。“他的作品一直都很暢銷,深受讀者喜愛。”
“那個時候沒有電腦、手機和網絡,隻有金庸的小說陪伴我。他的逝世是這個時代的損失。”香港市民張先生駐足在專櫃前,面帶憂傷地說。
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數據顯示,金庸的武俠小說在香港極受歡迎。在圖書館借閱量最多的成人中文小說類書籍統計中,前十名中有八部都是金庸的作品,位居榜首的是館藏數量821本的《射雕英雄傳》,借閱量高達10913次。
當日,香港中央圖書館為紀念金庸,專設了“文化焦點”圖書角,陳列了不同語種的金庸作品以及他人對金庸作品的賞析。中央圖書館助理文書主任吳卓熹說,金庸小說的借閱量向來可觀,不少讀者多次借閱、反複品讀。
在中央圖書館三樓,金庸的武俠小說占據了兩列書架。書牆前,不少讀者專門前來借書緬懷。54歲的梁女士正仔細品讀《射雕英雄傳》,她稱自己是“半路出家”的金庸迷。20多歲時受男友影響,開始讀金庸的武俠小說。“從此,我就有了顆‘鐵血丹心’的武俠心。”
聽聞金庸昨日離世,梁女士格外悲恸:“我明白,人的一生就是聚了又散,散了又聚,但金庸老師的仙逝,我仍然無法釋懷。金庸不隻是一個武俠小說作者,他為許許多多我這種普通人的生活增添了色彩,他為我們創造了江湖。”
金庸武俠小說的成功,不僅歸功于其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也有賴書中所刻畫的衆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為此,香港郵政準備在12月發行“金庸小說人物”郵票,展示多個經典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形象,也将首次推出郵票小冊子,内附30枚以張無忌太極拳為主題的郵票,當讀者快速翻閱郵票小冊子時會看到連續的動作。
曾為金庸《射雕英雄傳》等小說畫過漫畫的香港漫畫家李志清為這套郵票繪圖,在他看來,金庸是一位偉大的小說家,他的作品表達“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愛國情懷、忠貞的愛情等人類美好的情感,鼓勵人心向善。
斯人已逝,風範長存。金庸雖已離去,但他文學作品中的經典人物形象和飽含着的中國傳統美德及精神将永存後世。(參與采寫:李濱彬、吳佳穎、何悅、許江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