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材變動比例? 在部編本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材中:“chua”、“ne”都拼不出對應的漢字,這樣的設置實屬誤人子弟,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語文教材變動比例?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在部編本小學一年級的語文教材中:“chua”、“ne”都拼不出對應的漢字,這樣的設置實屬誤人子弟!
10月24日,山東大學教授——溫儒敏教授(曾任北大中文系主任),對此發文回應。
溫教授分别從教學目标的考量和實際對應的漢字兩方面做出了回應:
從教學目标的設置上來看,他指出:
(1)這兩課是學音節,會拼就行,不必一一對應字詞。學生此時認字還少,也不能要求一一對應。
同時,就網友所質疑的“chua”和“ne”并不能拼出對應漢字一說,他做出這樣的解答:
(2)但是chua和ne還是有對應的字詞的。Chua的對應有“欻”,拟聲詞,形容動作迅捷。如“欻的一下就把那張紙撕了”,“那輛車在他身邊欻就過去了”。Ne則對應“哪吒”的“哪”。這些順手就可以從網上查到。(3)有些方言地區的口語沒有chua這個音,讀起來會有些拗口,可能因此誤認為沒有對應的字詞,斷定是教科書錯了。
在回應的最後,他也表達了一些改進的想法以及對此類事件的反思。
(4)教材的音節教學采用的是“窮盡式”,拼出的讀音比較全,也比較多,修訂時可以考慮精簡一些,更适合學生學習。(5)教材是公共知識産品,大家都可以批評指正。但最好不要炒作,甚至進行無端的人身攻擊。
多一些開誠布公的探讨,少一些“抖音”式的雜亂
溫儒敏教授今年已經72歲高齡,曾任北京大學中文系主任,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大語文教育研究所所長。
在回應中,他溫文爾雅,卻有理有據,字裡行間充滿邏輯的力量。
對于此次事件。一方面,我們需要承認的是:随着國家對于教育的重視,近年來關于教材的争議時有發生。其中的一些争議,的确是因為教材編寫中出現的失誤和不足。但另一些,也确實是某些網友惡意炒作。而往往輿論就此一邊倒,造成不良的影響。
其實,隻要是在學術探讨的正常範圍之内,沒有什麼“萬馬齊喑”的束縛。開誠布公,反而可以做到以正視聽,矯正和屏蔽一些不必要的雜音。溫教授的這次回應便是如此。
教育工作、編寫教材的工作是需要一定的專業能力的,并不像想象的那樣,誰都可以為之。網友往往在沒有受過專業訓練,将批評逐漸演化為無的放矢,甚至人身攻擊。面對類似情況,我們應該更多地做到獨立思考,就此次事件而言,哪怕用電腦打字法輸入一下,也能發現其實存在着這兩個漢字。
相反,在抖音、微博等網絡社交平台上不負責任地批評實在不可取。而溫教授能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在微博上及時回應的行為也值得點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