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鼎”,絕對的好詞!就是奪冠、折挂的意思。比賽或競争,這詞一出,就是頂頂呱呱的,不用再說“第一”了。見了這個詞,大家都會自然而然地想到西楚霸王項羽,或舉鼎而亡的秦武王趙蕩,這兩個家夥都是力大無比的英雄好漢,同時又是剛愎自用、固執己見的失敗者。這兩位是在衆目睽睽之下徒手舉鼎的悲情人物,其豪氣幹雲的姿勢定格在曆史長河之中,但與“問鼎”一詞都不搭界。“問鼎”一詞出自楚莊王身上,一位好事壞事都能幹得出的家夥。他的“問鼎”不是好事,是蠻橫霸道,意欲圖謀篡位奪權的狼子野心上,徹頭徹尾的貶義詞,有點兒出乎意料。
《左傳·宣公三年》載: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洛,觀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品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商纣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其建回昏亂,雖大,輕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蔔世三十,ト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故事說的是:在遠古時代,中國被劃分成青州、雍州、徐州、冀州等共九個州。大禹因治理洪水立了大功,于是被推為夏朝的第一位君王。他稱王後,主持打造了九個銅鼎,用來象征九州和睦,作為統一天下的傳國之寶。因此,九鼎就成了中國的代名詞。可是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九州紛紛争霸,互相侵略,戰事頻仍,周天子已形同虛設,他發号施令無人聽取。九州的各位大王都在觊觎天子之位,認為誰得了九鼎,誰就能稱雄。于是,跳梁小醜倍出,狼子野心,甚嚣塵上。
一次,楚莊王為讨伐外族入侵而來到了洛陽,在周天子境内駐紮,竟大肆進行閱兵。當時楚國稱雄,周定王有些畏懼楚莊王,深思熟慮後,他派大夫王孫滿帶着四車酒肉去慰問。在宴席上,楚莊王找了個機會向王孫滿打聽九鼎的情況。可王孫滿總把話題轉移開,不願回答。楚莊王沒了耐性,蠻橫地抓住他的手,直接問:“這九鼎到底有多大?”王孫滿恭敬地答:“天下有多大,九鼎就有多大。”楚莊王又問:“那究竟有多重?”王孫滿答:“政德清明,鼎再小也是重的,如果國君無道,那麼,這鼎再大也是輕的,周王朝定鼎中原,權力天賜,鼎的輕重不當過問。”
楚莊王熊旅,又稱荊莊王,芈姓,熊氏,名旅,楚穆王之子,春秋時期楚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他自恃實力強大,早有替代周王的野心,企圖做老大而号令天下。說實話,這家夥也不是庸俗之輩,“一鳴驚人”典故就出自他的身上,從初期的酒色歌舞中醒來,他飲馬黃河,傲視中原,實現了自己稱霸的目标。而那陰暗的過去便被人稱之為“韬光養晦”,其實不過是“成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另一種說法。閑話少說,最終他問沒問上周王朝的“鼎”呢!沒有。
結局是又一個典故“人亡霸滅”。楚莊王突然病重,死了,傳位給十來歲的太子審,是為楚共王。楚莊王屍骨未寒,内部利益分配矛盾尖銳化,相互排斥仇殺,昔日國力強大的楚國,隻用了幾十年的時間,便淪落為“第三世界”,“霸業”根基灰飛煙滅。這家夥故事還有很多,比如“莊王葬馬”、“絕纓之宴”、“問鼎中原”等典故,好事壞事都能幹的家夥,值得了解、批判和學習。(文/蔡驷讀曆史 圖/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