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嚴歌苓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一個女人的史詩》,書寫了紅色年代裡一個普通女人的浪漫愛情傳奇,一個帶有喜劇色彩的愛情悲劇。作者從小人物切入,講述了一個大時代中的小女人田蘇菲坎坷而精彩的人生。而田蘇菲卻并不是普通的家庭婦女,她看似傻而卑微,實則勇敢獨立,代表了一種精神。
小說以田蘇菲的愛情為主線,事業和家庭為輔線展開。
嚴歌苓認為:“一個女人她并不在乎曆史,隻在乎心裡的情感世界,她的情感世界多少次被颠覆,多少次尋找情感的版圖,可以說一個女人的情感史就是她的史詩,國家的命運很多時候反而是在陪襯她的史詩,特别是田蘇菲這樣重感情的人,這麼希望得到愛的女人,其他的東西,在她眼裡是模糊一片,她不清楚外部的曆史長河發生了什麼。”01正視本我,敢于主動追求真愛
弗洛伊德認為完整的人格結構理論包括三個層面,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他認為:本我,就是本能的我,完全處于潛意識之中。本我是一個混濁的世界,它不懂得什麼是價值,什麼是善惡和什麼是道德,隻知道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不惜付出一切代價,它追求一種絕對不受任何約束的本能欲望的滿足,包括人類本能的性内驅力和被壓抑的無意識傾向。它以追求快樂為原則。
而追求本我的快樂勢必會受到來自社會各種規則的約束,自古以來,尤其是對女性的抑制非常之多,比如封建社會的裹腳、絕對服從于丈夫,貞節牌坊等等。
幾千年的文化影響下,男權思想仍然沉澱在集體無意識深層,女性被要求溫柔、純潔、含蓄、壓抑個人本能情欲。蘇菲的媽媽就是典型的傳統道德的楷模,年輕時就守寡,勤儉持家,決意不再嫁,力保貞潔,一心養育女兒。
她按照這種标準教育女兒,但是傳統倫理的“超我”并沒有在蘇菲這裡占上風,田蘇菲最大的特點是“不怕羞”,而母親認為小菲這一點是最緻命的,很明顯是因為它對傳統女性規範構成了威脅。
田蘇菲不僅在演戲方面不怕羞,演起戲來好不含蓄。在愛情方面也是不會含蓄,完全依照本心而行,更不會外在規則的束縛。按照傳統道德的視角,在男女關系中男生應該占據主動地位,當蘇菲對年輕俊朗的歐陽萸産生愛慕之情後,她應該朝超我發展,克制、含蓄、掩飾這份感情,從而被動地接受對方的追求。
但是她聽從了内心的呼喚,在“本我”“自我”的快樂原則推動下,成為了愛情的主動追求者,完成了對男權意識主導的傳統女性道德規範的拆解。
對于女人來說,他們希望找一個可以依靠的人,在權利、社會地位、金錢和生活方面,都能滿足她們,這是人之常情。
在那個特殊年代有實際用處的就像是都漢旅長那樣的領導,但是蘇菲不一樣,她對愛情的追求不參雜任何元素,隻是因為心動了。面對都漢旅長的追求,她果斷拒絕。而出于對“本我”快樂的追求,選擇了可謂“一無所有”的歐陽萸。
02 回歸自我,接受生活的洗禮
弗洛伊德認為:自我,是面對現實的我,是現實化了的“本我”。它是在與後天環境的接觸中發展起來的,被認為是人格結構的“行政管理機構,是本我和外界環境的調節者。它一方面要接受本我實現自我的要求,另一方面還必須正視外部世界的條件,如社會規範、道德倫理和法律。對于田蘇菲來說,她對歐陽萸是愛的,但這份愛讓她受盡了苦楚,讓她卑微到塵埃裡。
在劇中,歐陽萸是一個女人緣很好的人,他是集狂狷、柔弱、放蕩不羁、細緻入微于一身,以獨特的猶豫浪漫氣質傾倒了無數女性。他腦海中一直活着一個“理想型”,物外到現實中就是與他有過一段緣分的“女鋼琴家”,但是因為蘇菲懷孕,歐陽萸選擇了蘇菲。
但更多是處于一個男人的責任,并非愛情。他把所有對愛情的想象寄托于“女鋼琴家”,常常一個人寂寞地抽煙,一個人沉浸在煙霧缭繞的氛圍中憂傷。他遇到能與他談論詩詞歌賦的女青年,就仿佛遇到知音而不顧蘇菲的感受。
單位裡有很多人都喜歡他,但歐陽萸又是一個不懂人情世故,不入俗套,活在現實之外的孱弱書生,沒有實際用處。很多喜歡他的女生歸于現實之後就會放棄他,做起長遠打算。
他們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田蘇菲看着單位女同事來家裡找丈夫,明知道對方的用意卻不驅趕;看到丈夫與女人在餐館約會,默不作聲選擇離開;面對丈夫對感情的心不在焉,她終于釋懷并要求和丈夫離婚。
作為一個婚姻不幸的女人,她有自己堅守的道德倫理底線,相比于如今社會“鬥小三”的婚姻大戰,田蘇菲沒有暴露女性潑辣暴力的一面,更沒有因愛生恨,做出一些機端的行為。相反,背地裡她傷心絕望,但還是克制自己,嘗試以正當途徑解決問題。
現實的婚姻生活中,她正視了歐陽萸的優缺點,回歸到生活的柴米油鹽中,在瑣碎的生活中磨平了菱角。
03堅守超我,主動承擔愛的責任
弗洛伊德認為: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它是從自我中分化和發展起來的,以“自我理想”和“良心”為尺度,它追求理想原則。它代表着人一種高尚理想化的境界。通過良心和道德标準來約束人的行為。田蘇菲愛上了一個不愛自己的人,為他奉獻了一生,用生命的力量愛他,無怨無悔。很多人包括我自己,開始看這部劇的時候,被蘇菲卑微愛丈夫的姿态震驚了,覺得她太沒有自我了,為了這個不愛她的男人,她活得失去了自我。但是現在再看,卻發現田蘇菲的這種愛并非這麼簡單。
田蘇菲對歐陽萸剛開始是仰慕之愛,崇拜他的才華與浪漫主義氣息。到後來她真正了解歐陽萸之後,發現這個男人有她無法走進的一面。他總是一個人默默地抽煙,眼神滿是傷感,這種憂郁孤獨的氣質讓她心疼,可是她又給給予不了他所需要的。
蘇菲非常了解歐陽萸,他是一個内心世界豐富,郁郁寡歡的人。他是一個脫離實際生活的人,不會幹農活,不懂得社交,不會照顧自己的人。
于是蘇菲滋生了一種“憐愛”,這是一種母性意識的力量。這種憐愛使她獲得了平視、甚至俯視男性的視角,消除了光輝的男性神話,看到了男人勇敢背後的軟弱,堅強後盾的無奈,精神上與男人站在了一個水平線上。
她不再被動地接受愛情,請求賜予愛情,而是主動争取愛情,給予愛情,全心全意地付出。歐陽萸被調崗,她沒有遠離他,而是主動保護他,照顧他。讓歐陽萸在特殊時期感受到了溫暖。歐陽萸生病後,她去河裡捉蛤蟆為他補身體。把家裡所有的好吃的都給他。在兩人曆經滄桑的生活中,她承擔了愛情平等的責任,與歐陽萸共患難一同度過那段艱難的日子。
嚴歌苓在這部作品中,賦予了田蘇菲東方女性獨有的魅力,堅韌勇敢,賦予了她生命包容的力量和母性的力量。
04 和諧統一,共同促進
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在這動蕩的世界裡,錢财、地産、太長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靠得住的隻有她腔子裡的這口氣,還有睡在她身邊的這個人。她突然爬起柳原身邊,隔着他的棉被,擁抱着他。他從被窩裡伸出手來握住她的手。他從被窩裡伸出手來握住她的手。他們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僅僅是一刹那的徹底諒解,然而這一刹那夠他們在一起和諧地活個十年八年。”
蘇菲和歐陽萸的感情也正是在艱苦環境中,慢慢升溫,滋生了婚姻幸福感。
弗洛伊德認為,完整的人格結構由3個大系統組成,對一個心智健全的人來說,這三大系統是和諧統一的整體。它們密切配合才能詩人能夠卓有成效地展開與外界環境的交往,以滿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欲望,實現人的崇高理想。
田蘇菲的人生,正是她3大完整人格結構的完美體現。 她是一個敢愛敢恨,性格鮮明的人。她一生都在追求自己想要的浪漫愛情,面對不喜歡的都漢,哪怕對方位高權重,嫁給都漢能改變她的命運,但是她敢于反抗。面對待一見鐘情的歐陽萸,她則大但追求,心甘情願地奉獻自己的一切。這便是她出于“本我”的思考,而做出的抉擇。
在傳統男性占話語權的社會,女性被認為是一個沒有獨立思想,不能成就大事的角色。女人隻是在被動地接受,而非主動選擇。然而田蘇菲并不是這樣,她是愛情中的觀察主體、選擇主體、行動主體和拯救主體,敢于為自己的選擇做出任何努力,堅守自己的選擇。
愛情意識萌發之後,田蘇菲通過仔細觀察,選定了愛情對象,繼而采取了主動主求得行動模式。她一改傳統女性在愛情中的被動心态,主動大膽地追求心中所想。在實際婚姻生活中,她不是傳統意義上男人的責任,而是成為了責任的承擔者。
也許,有的人說她活得太沒有自我,太遷就對方。但是她的女性價值一步一步得到凸顯和肯定,活出了自己的光彩。
她對愛情、婚姻和生活的把控選擇,正是弗洛伊德三個人格結構的和諧統一,而沒有畸形的放大其中一個,貶低另一個。既遵從了内心也通過對選擇承擔責任,而活出了不一樣的自我。
弗洛伊德說:“人格的變化發展是人們努力緩解和消除挫折、沖突、痛苦和焦慮等心理過程中。通過一些順應和克服心理障礙的方法,如求同、移置和升華等,使人格的作用保持連續性與規律性,并最終形成個人的獨特人格。”
不僅是田蘇菲的人生需要這樣,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需要将這三大人格結構和諧統一起來,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尊重本我的需求,同時又能堅持一定的社會規範,在與現實的不斷磨合中完善自我,向着更美好的目标靠近。隻有這樣,才能真正活出自我,從而超越自我。
參考資料: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理論 2. 嚴歌苓《一個女人的史詩》 3. 《大時代中的小女人-淺析嚴歌苓一個女人的史詩中田蘇菲的形象》,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