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題目也許有人會問,濱州的目标為什麼不是30強,20強?為什麼不是國内一線、二線城市?
拜托,我已經兩年沒沾酒了,還不至于醉成那樣!
首先,濱州是有明顯的短闆的,那就是離黃河太近了,根本沒給自己留出太大的發展空間。也就是說,當初的決策者為濱州選址時,壓根就沒考慮濱州将來能有太大的出息,能脫貧奔小康就不錯了!原惠民地區把地區駐地定在北鎮的時候,惠民地區還是國家貧困地區呢。所以後來成立東營市,割走桓台、高青的時候,p都不敢放,隻能任人宰割。
另外,濱州還有一大短闆就是交通。1972年濱州才有了第一座黃河大橋,以前的時候過黃河都是坐船。這還是在時任濟南軍區司令員楊得志将軍的支持下修起來的,老将軍的功德,濱州人至今沒忘。再就是濱州至今還沒有高鐵。濱州長期交通落後的原因有二:一是這地方人煙稀少,國家投資肯定先往人多的地方投。二是濱州挨着黃河,修路必修橋,而修橋的成本有點高。所以很長時期濱州交通落後,進而拖累了經濟和社會發展。
濱州的優勢是什麼呢?
一是有廣闊的平原腹地,為未來的發展留足了空間,青藏高原那種地方,國家投資再多也白搭。平原的好處就是修路、蓋樓、建廠房成本低,降低了經濟發展成本。濱州自己建設了濱州港,并建設了110公裡的濱州到濱州港的貨運鐵路,這在過去是不敢想象的。濱州現在高速公路已經四通八達了,有好幾條高鐵即将開工。如果濱州到處是山地,估計這些高速公路和高鐵都會繞着濱州走了。另外,因為有土地,非常有利于骨幹企業擴張規模。全省百強企業,濱州有八家了。隔壁的東營比濱州還多,也是沾了土地的光。
二是地理位置不錯。濱州往北是北京、天津兩大直轄市,往東是北方經濟最發達的山東半島,往西是省會濟南。一旦交通條件改善了,濱州去往這些地區和城市的距離将大大縮短,也更容易接受來自經濟發達地區的輻射。
正因為具備以上經濟要素,才意味着濱州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但這個空間又不會太大,因為交通條件的改善不是一兩天就能解決的,交通條件對經濟的影響也不是立竿見影的,需要有個滞後期。也許十年二十年,濱州才會迎來質的改變,步入省内乃至國内的重要城市。不僅濱州,與濱州相鄰的平原地區,如德州、滄州、東營,也會比現在有一個明顯的提升,大黃三角地區才會成為國内經濟重要的一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