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時體驗了 Redmi K40 和 K40 Pro 之後,托尼覺得, K40 Pro 固然香。。。
但标準版的 K40 —— 香 爆 了 !
不過。。在說正事之前,托尼得先給等 K40 系列上手評測的小夥伴們道個歉:
你們這幾天在後台催更的留言,托尼看到了。
這段時間裡,想必大家已經看過各路 UP 開箱這兩台手機了。
所以這一次托尼就不再長篇大論的廢話了,盡量撿大家關心的和可能在其他地方看不到的細節說。
外觀:夠輕、指紋不難用
雖然不少小夥伴都已經對 K40 系列這次的瘦身表示過驚訝了,可托尼還是要再說一遍:
這次的 K40 系列,可真是夠輕的。
雖然 196g 的重量沒有達到 “ 變态輕 ” 的程度,但是對比以前動辄半斤的紅米和小米手機來說, K40 和 K40 Pro 的重量已經達到了讓我們大多數人滿意的程度。
更不用說 K40 這次還在這 196g 、 7.8mm 的機身裡塞進去了一塊 4520 mAh 的電池。
總之, K40 系列的外觀很難讓人挑出毛病, “ 設計不在線 ” 這條理由已經很難阻擋大家種草 K40 了。
于是 K40 的指紋方案就成了大家的第一個勸退點:
明明是 OLED 屏幕,但是 K40 卻沒有選擇屏下指紋,而是和很多 LCD 屏幕的機型一樣,使用了側邊按鍵指紋。
這麼做必然有成本控制方面的考慮,想都不用想。但是這并不代表, K40 的指紋體驗就拉了。
和以往大多數側邊指紋手機 “ 凹進去 ” 的按鍵方案不同, K40 這次的電源鍵與正常手機的電源鍵差不多。
假如我不說,他不說,你可能猜不到這個按鍵裡整合了一個指紋模塊。
同理,使用 K40 的電源鍵解鎖和識别指紋時,不會出現以往側邊指紋機型那種手 “ 陷進去 ” 的奇怪感覺,也不會覺得電源鍵難按。
而至于識别速度。。電容指紋的方案早就成熟的不能再熟了,所以 K40 的指紋解鎖自然是秒解。
除了外在的設計之外, K40 給這個指紋電源鍵也配套了一些軟件參數:
輕拍兩下指紋鍵可以實現截屏、手電、控制中心、通知中心、語音助手、小愛捷徑、相機、計算器、靜音、支付寶付款碼、健康碼、掃一掃,微信付款碼、掃一掃總共 14 個功能。
而且和之前的 K30 系列一樣,這次的 K40 同樣支持輕觸和按下解鎖兩種指紋識别模式,初次上手側邊指紋機型的小夥伴也不用擔心不适應。
說到底,成本控制不代表削弱體驗。
實際體驗如何,還得看廠商打磨的用心不用心。
性能:K40 超勇的
這次的 K40 标準版是全球第二台搭載骁龍 870 處理器的手機,官方表示實驗室條件下跑分高達 69 萬。
正好第一台搭載骁龍 870 的 Motorola Edge S 我們也曾把玩過,當時那台手機跑出了 62 萬分的成績。
處理器相同,兩者的成績卻差的有點離譜,所以拿到 K40 之後托尼做的第一件事其實是跑分。
室溫條件下 66 萬分,比 Edge S 高了四萬分,而且不燙手。
4 萬分從字面上看,是 7% 的差距,但在實際的遊戲體驗中,這個體驗則比 7% 更大。
在 “ 原神測試 ” 中,我們拿 Edge S 跑過十六分鐘的原神,平均幀率 49.7 FPS 。
60 幀拉滿的情況較少,基本上一觸頂就開始跌。
然而在使用 K40 持續玩原神的二十分鐘裡, K40 基本可以看作全程 60 FPS。
極少情況下,才會有幀率跌到 40 FPS。
這個情況,甚至比使用了骁龍 888 的 K40 Pro 還好。
同樣是二十分鐘的原神測試, K40 Pro 雖然也能幀率拉滿 60 FPS ,但是卻出現了幾次幀率暴跌的情況。。。
這波啊,這波是盡力了。。。看來就算是 K40 Pro,也救不了 888 。
當然了,骁龍 870 和 888 的優劣不能全看通用運算性能 —— 比方說骁龍 888 對應的 X60 通訊基帶支持前者所不支持的 VoNR 和 5G 載波聚合兩項全新技術。
而這兩項技術,是下一步 5G 技術演進中的關鍵特性。
也就是說,假如你是一個技術黨,想為即将到來的 5G 演進做準備。。。
那麼我建議你買 K40 Pro 大過 K40 。
拍照:有目的調校
K40 與 K40 Pro 的副攝一緻,都是 800 萬像素的超廣角以及 500 萬像素的長焦兼微距。
這個長焦兼微距鏡頭就是之前 K30 Pro 上的那個,由于顯微鏡的效果太好玩了,所以繼續被沿用到了 K40 系列上。
火鍋屁股上的一撮毛▼
至于主攝, K40 使用了 4800 萬像素的 IMX582 , K40 Pro 使用了 6400 萬像素的 IMX686 。
上回寫發布會的時候托尼就跟大家聊過, IMX582 已經有點上年頭了, IMX686 則是當紅的炸子雞旗艦主攝傳感器。
所以理論上講, K40 Pro 的拍攝效果會比 K40 好不少。
然而實際上手拍完之後,托尼發現, K40 第一眼的感覺比 K40 Pro 要好。
其實我們要是觀察細節的話會發現, K40 Pro 對于細節的寬容度和保留程度都是要高于 K40 的, K40 在這方面不是對手。
然而 K40 為了能夠讓出片一眼讨喜,刻意拉高了照片的飽和度。
而 K40 Pro 不需要彌補這點缺陷,因此默認的出片調校走的是還原原貌的路子。
不過托尼盲測了五六個同事,他們都挑了 K40 拍出來的照片。
emmmm,怎麼說呢,不愧是讨喜風格喽。
軟件:谷歌服務、 Widevine L1
在 K40 系列上,托尼還發現了兩個有意思的組件:谷歌服務與 Widevine L1 認證。
谷歌服務對于經常出國旅遊的小夥伴來講是剛需,但是不出國的話,谷歌服務駐留後台又會導緻嚴重的電耗。
久而久之,大家就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在千元機型上不集成谷歌服務,在旗艦機型上增加谷歌服務的啟用開關。
某種意義上來講,谷歌服務的集成與否代表了這個手機到底屬不屬于旗艦機型。
而 Widevine L1 則是一個比谷歌服務更小衆的需求,通過了這個認證之後的手機才可以正常播放受 DRM 版權保護的視頻内容。
由于我們國内的視頻 App 一般不接入硬件級别的版權保護模塊,所以對這個認證的需求不高。
但國外一些視頻平台例如網飛、 Prime 視頻,在播放前都要檢測 Widevine 認證,并且隻有 L1 級别的認證,才能正常播放高清、 HDR 格式的内容。
由于需求過于小衆,一般隻有旗艦機中的旗艦機才會做這個認證。
前幾天魅族 18 發布會上,魅族專門為這個 Widevine L1 認證留了一頁 PPT 做介紹。
而 K40 系列悶聲就把這個認證給集成了。
别看隻有 1999 元,可 K40 就是照着旗艦機的标準去做的。
三點功能上的小差異
當然了, K40 和 K40 Pro 也不是一點功能差異都沒有的,托尼仔細對比了一圈之後發現, K40 與 K40 Pro 存在三點不同。
首先是超級壁紙, K40 Pro 比 K40 多出了一個 “ 土星環 ” 超級壁紙。
這款超級壁紙當時是在小米 10 至尊版上首發的,可以看作是小米高端機型的一個标志, K40 Pro 把這個壁紙 py 了過來,但顯然 K40 沒能 py 成功。
其次是充電功率,雖然在使用自帶充電器時兩者都是滿血的 33W ,但對于标準 PD 協議充電器的處理方式并不相同。
托尼使用第三方的氮化镓充電器試了一下, K40 的輸入功率為 13W 。
K40 Pro 的輸入功率則為 16W ,兩者相差 3W 。
最後一點則是與 AI 相關,在 K40 Pro 的 “ AI 大師畫質引擎 ” 中,有一項提升視頻畫面分辨率的 “ 超分辨率增強 ” 功能。
而在 K40 中則沒有。
以上三點差異,超級壁紙應該是屬于刻意區分标準版與 Pro 版,後兩點則可能是和使用的處理器不同有關,并非故意砍刀。
因為從紅米的角度講,隻有盡可能的去使用完全一緻的元器件,才能保證把整個供應鍊的成本壓到最低。
為 K40 和 K40 Pro 使用不同的充電芯片,非但不能降低成本,反而可能起反作用。
所以唯一的可能,就在于骁龍 870 和骁龍 888 内置的電源管理模塊對充電功率的處理方式不同。
AI 畫質選項也是如此,雖然骁龍 888 的通用運算性能有點拉,但是它的 AI 運算性能接近骁龍 870 和 865 的兩倍。。。
所以搭載 870 的 K40 處理不了實時視頻的畫質增強,也就情有可原了。。。
旗艦機的焊門員?
K40 發布之後,托尼看網上有人覺得,這個配置的機器賣這麼便宜,是不是暗戳戳縮水了啊。
的确, K40 的馬達顯得不如五千多的手機有勁,揚聲器也不如五千多的手機響。
但除了這兩點之外,托尼看了一圈下來,非但沒發現什麼縮水,反而發現了一堆 K40 系列比兩千多、三千多、甚至四千多手機好的點。。。
換句話說,紅米并不是暗戳戳的縮水,而是在利用了自身和小米的優勢、對産業鍊的話語權,壓低了造機的成本,從而把實惠帶給了更多的消費者。
這和肆意混用摻料壓低綜合成本,進而擡高利潤是不一樣的。
也許在 2799 元的價位上, K40 Pro 會收到來自友商的戰書,至于結果是輸是赢,隻有時間才能證明。
但 1999 元的 K40 可能很難遇到對手。
在發布會上,盧偉冰說,K40 要用品質與價格焊死 2021 年旗艦機的車門。
當時托尼覺得,2021 年還這麼長時間,這麼說怕不是有點唐突了。
不過在經過這一個多星期的體驗之後,托尼覺得:
這事有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