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道教中,要成為一名真正的道士是需要經過一番考試的,也就是道家稱之為的資格考試——傳度授箓。這是道派綿延的一種表征,是有一套規範化的儀式在的,以此來體現其對于神聖事業的慎重。
所謂“傳戒”,又稱開期傳戒,指從開壇傳戒到傳戒圓滿的整個過程。北宋時傳度戒律的儀式是:先引受戒弟子于神像前,三拜上香,再由度師祝香,禱告神真,具陳出家受戒之意。
再設案,度師坐于案前,受戒弟子禮拜度師,面北長跪,聽度師講說出家因緣。次則向北遙拜帝王,向先祖墳瑩遙拜,拜辭父母、親知朋友。
引受戒弟子立于三師前,由知磬請三師宣三歸依。受戒弟子再長跪,具文自陳請求傳度之意,複由度師讀白文,請保舉師為脫俗衣,保舉師脫去受戒弟子俗衣後,要念誦贊辭。
受戒弟子改着道服,每穿一件,都由度師誦贊辭,頂簪冠之前,先由度師持于手中贊辭,然後受戒弟子長跪度師座側,為戴冠,同時念三遍“與道合同”。受戒弟子執簡後,由度師為說十戒,受戒後,度師向受戒弟子有一番鄭重千誡,最後引弟子禮拜三師,發十二願。
清代時,受戒的弟子,還要接受經典考試和行為舉止的考察,最後成績要作記錄,并以千字文為序,排定名次,記錄上寫明字号名次,戒子姓名、道号、年齡、生辰、出家道觀、度師姓名等。其中,得天字第一号者,将作為方丈的候選人。
“箓”通常指記錄有關天官功曹、十方神仙名屬,召役神吏,施行功法術的牒文。隻有得受法箓,才能名登天曹,才能有道位神職。有了道位神職的道士,其齋醮中的章詞,才能奉達天庭,才能得到神靈護佑,反之齋醮章詞無效。
授箓也有規範化的儀式,與傳戒大體相似,道士受箓之後,箓牒中拔付受篆者有護身将帥,協助受箓者在主持齋醮時,斬妖除邪。拔度生靈,救濟困厄。未受箓受職,就無權遣神役鬼。
道士受箓後,頒發給職券牒文,以證其所得之法職,名所錄之神界,以通達神靈。簡稱為“職牒”。授箓的意義是戒除情性,止塞愆非,制斷惡根,發生道業,從凡人聖,自始及終,先從戒箓,然始登真。
事實上,傳戒儀式的産生是道教為了推行戒律,對新出家的道士進行的一種傳授經戒的禮儀。其禮儀過程神聖而複雜,象征道教教法的傳承。
-END-
弘揚道法 功德無量
感謝關注!歡迎轉載和分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