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早期,也就是18~25歲這個年齡段,女性最為需要男人。
在這個時期内,個體的發展往往要通過親密感獲得,她們很希望男性作為靠山給予其實際的幫助。
一旦超過了這個年齡,女性經曆了生活的點點滴滴,内心就會變得強大起來,越來越成熟穩重。
無論是社會經驗,還是人生閱曆,都會變得愈發豐富。
這時女人便會把事業和人生追求放在首位,建立親密關系這件事 , 都要往後放一放了。
她們明白了,愛情不是生活的全部,隻有靠自己 才能過上 最向往的生活。
心理趨勢的延伸
精神分析學派的創始人弗洛伊德強調
“人類生活和行為的内在主導因素正是力比多,一切心理發展的動力都源于内心深處的性本能。”
人類在13歲左右正式進入青春期,此時身體内的器官将逐漸成熟,進而緻使青少年第1次出現性沖動,把關注點從自己的身上挪到了異性的身上;漸漸擺脫對家人的依賴,開始變得獨立;不僅如此,這個時期一旦形成了性取向之後就不會再發生改變了。
如果人類開始對異性感興趣,那麼在未來的數10年内也就是18~25歲這一成年早期階段,會進一步加深對異性的好奇與興趣,從而展現出與異性建立起親密關系的需求。
從個體心理發展學的角度來看
人類所分泌的荷爾蒙是控制愛與性本能的決定性因素,兩個人之所以會互相吸引,恰恰是因為荷爾蒙的分泌。
其實女人需要男人的時刻,看她的具體需求了。
每個年齡段的需求和欲望都不盡相同,無非是想要很多很多的愛和安全感。
女人缺愛,沒有安全感的時候會很需要男人。
當一個人脆弱的時候,會渴望有人來幫她。
沒有人會無堅不摧,堅若磐石,活成一座孤島。
每個人都會有弱點,都有意志薄弱的時刻,我們渴望他人的溫暖和幫助。
從人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來看
但凡能夠留存下來的心理機制,它都在千萬年來起到了幫助人類的祖先不斷地進化的功能,比如人們對另一半的需求,對傳宗接代以及繁衍生息的需求等等。
“女人需要男人”
這句話應該符合老一輩人的想法。
老話說得好
“男女結合,是為陰陽調和,走正道,遵循自然法則,人倫常理。”
在今天這個最好的時代裡
法律,人倫,道德都越來越透明化,變得公平了。
男孩和女孩被同時放在天平上,都有了一樣的權利和待遇。
有了相同的起點,女性得到了尊重,她們覺醒了,不再是過去依附男人而活得菟絲花了,活成了盛開的玫瑰,變成了自己最愛的狀态。
女人一樣能頂半邊天,甚至也有機會超越男人了,變成了事實。
女人還需要男人嘛?
這個話題被頻繁提起。
我給出的答案是:對異性還感興趣的女人,需要男人。
現代女性精神獨立,經濟獨立,追求自我價值實現,她們對于愛情是渴望的。
性取向喜歡異性的女人,會對男人和愛情有期待,但是生活中不隻有愛情。
女人渴望遇到真愛良緣,這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必需品,隻是生活中的調味劑,讓生活更有滋味。
可是生活太精彩了,調味劑也似乎可有可無了。事實是她們不缺調味劑。
當女人被健康的愛,呵護着;安全感自求,可以自我滿足;她們對男人的要求就更高了。
女人物質方面已經得到滿足,會追求精神層面的愛,她讓你愛她,這多可怕?
對于男人來說他的愛不一定能一直滿足女人,但是他可以追求事業,一直有錢。
有些矛盾是不可調和的,戀愛腦一輩子的人不多,大家都挺現實的。
女人更需要 :愛她, 給她安全感,尊重理解可以成就她們的男人。
而男人很簡單喜歡可以觸動他那個點的女人,至于愛,深愛,可能隻有一次,或者說他隻愛自己。男人的偏愛隻會給一個人,他對她是特别的,其她人這輩子也不會有這個待遇。
女人如果一個人生活,挺好的,已經很滿足了,那她對于異性的需求感就會沒那麼強烈。
就像很多女孩說的那樣
“面包我有了,為什麼要找一個不能給我愛情,還要來搶我面包,毀了我正常生活健康狀态的人?”
男人會被女人需要,無非是能一直提供女人需要的價值,這個價值放在今天這個社會的當下不隻是金錢物質了。
男性可以給女性提供情緒價值,實用價值,智商價值,成就女性,變成另一種新趨勢。
老話說
“男主外,女主内。”
過去男人是婚姻的受益者,占主導權。
男人隻需工作賺錢忙事業給老婆孩子提供充足的物質生活,安全保障就可以了,被稱作為好男人。
其它的事情都由妻子忙活,相夫教子,孝敬公婆,把家管好,處理好家庭成員的關系,人情往來,這就是好女人。
可是女人結婚後能夠經濟獨立的不多,一旦男人變心,她們就有可能淨身出戶,失去經濟來源,在家閑置了許久賺錢的能力削弱了很多。
過去女人的付出沒有得到正視,懷孕生子之痛,操持家務之累,教育兒女費心,維系各種關系耗神,說不完......
現在很多女性站在了和男人一樣的位置,有工作事業,甚至不輸男兒,她們開始為自己在戀愛結婚時期争取公平。
為什麼女性的付出得不到應有的正視?
為什麼不能男主内,女主外?
女性更有自己的話語權了,而那些還生活在過去的男人,想享受婚姻帶來的便利,他們的日子不好過了。
女性會需要的男性變得更加健康明确了。
這是好事,這個世界應該對男女都公平,說男權或女權都是不對的,大家更多需要的是公平,沒有性别歧視。
參考資料:
Bruk, A., Scholl, S. G., & Bless, H. (2018). Beautiful mess effect: Self–other differences in evaluation of showing vulner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15(2), 192-205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