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小六(富書專欄作者)
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近日,一則視頻上了熱搜,四川廣元,楊月公開曝光丈夫對其家暴16年,稱“再也不隐忍,要揭發”。
視頻中,隻見其丈夫羅某祥,将她按倒在椅子上,持續用拳捶打,拖到地上腳踢,還拿椅子砸。
楊月發文稱因多次遭家暴,這是最近一年以來羅某祥第3次家暴。
13歲的兒子曾目睹父親多次對媽媽施暴,他到辦公室質問他爸爸,他說,為什麼你要這樣打我媽媽?羅某祥當着民警的面險些動手打了自己的兒子。
兒子13歲,家暴16年。這樣算起來,從結婚起,就差不多開始遭遇家暴了。
網友紛紛說:羅某祥,十足的渣男一個,沒有人性。
對于楊月,忍氣吞聲16年,生活在不幸中,卻不選擇擺脫,很多人表示怒其不幸,哀其不争。怒的是她沒有撕渣男的勇氣,哀的是沒有做自己的底氣。
父母的婚姻幸福指數
決定孩子的依戀模式
父母的婚姻裡,藏着孩子的幸福。
美國心理學家伯恩斯坦博士在《關系:适度依賴讓我們走得更近》中,提出了“過度依賴”這個名詞。
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依賴模式”:即對于他人的依賴性或獨立性水平。
當依賴性水平很高,而獨立性水平很低的時候,人們就會成為一個過度依賴的人。
而影響着人們依賴模式的主要有兩個因素:“依戀風格”與“關系劇本”。
依戀風格用來描述個體與依戀對象之間的相處模式,它分為:安全型,焦慮型,回避型。
焦慮型依戀的人表現得膽小、易怒,看上去比較焦慮緊張,會擔心伴侶随時離開自己。
楊月,被家暴16年,一直選擇忍氣吞聲,是典型的焦慮型依賴。
她的一次次隐忍,隻能助長丈夫的嚣張氣焰,讓丈夫在渣男的路上越走越遠。
丈夫的每一拳、每一腳,打在她身上、心裡,也打在兒子的心裡。
13歲的兒子,可以說,從出生就生活在父親的家暴陰影下,他的成長裡,抹不去的創傷就是母親被家暴。
久而久之,他就會形成回避型依戀,不太喜歡與人親近,會注意跟其他人保持距離,盡量避免肢體和情感上的接觸。
可見,父母婚姻的幸福指數,決定了孩子的依戀模式,也決定着孩子的心理健康狀況,甚至是孩子一生的幸福。
你要有撕渣男的勇氣
家暴,隻有零次和無數次。
2019年11月25日,一則微博瞬間在網絡上被點燃。
美妝博主宇芽,在五次被家暴之後,爆出了自己被家暴的視頻。
宇芽在66樓的電梯裡,被男友強行從電梯裡拖出,他用力掐她的脖子,抓她的頭,使勁往牆上撞,不停地辱罵。
8月29日晚上,因為随口問的一句話,就被毆打。他把她摔在地上,用腳踩她的臉,踹她的身體。
這樣的渣男,為什麼不選擇離開,而要容許他一次又一次施暴。
容忍家暴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更是一種無能和懦弱的表現。
據中華全國婦女聯合會的統計數據,30%的已婚婦女曾遭家暴。
2018年司法數據研究院公布了一組數據:夫妻離婚的原因,其中家庭暴力占14.86%。
電視劇《不要和陌生人說話》中,安嘉和是一個不幸的人,少年失孤,獨自把弟弟帶大,為了生存,嘗盡了世間冷暖,他就是一個矛盾體,既要裝出一副好男人的樣子,又要把狂躁、多疑的本性深深埋藏在心底。
就像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論”,人表現出來的人格,僅僅是冰山浮于海面的一角。剩下的絕大部分潛藏在人的無意識中,這才是對人的發展有決定性影響的一部分。
這種矛盾的心理,導緻他也有家暴習性。
人越是缺乏什麼,就越是要占有什麼。或許是他缺乏安全感,所以就有極端的占有欲。
梅湘南對于安嘉和的第一次暴力選擇了原諒,但到了第二次,第三次,就開始警惕起來,并想辦法逃離。
每一個婚姻裡的人,都要敢于向家暴說不!
你要有做自己的底氣
每個人的底氣都是自己給的,做自己才是王道。
蘇珊福沃德在《原生家庭》一書中寫道:父母在我們心裡種下了精神和情感的種子,它們會随我們一同成長。
導演黃莉,曾在《演說家》的舞台上,講述了自己過了27年,才有勇氣說出口的家暴故事。
11歲的一個晚上,她在家中親眼目睹父親對母親家暴。更可怕的是,從此她的母親把她當做發洩筒,經常無緣無故的打她。
長期生活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下,黃莉産生的不僅是心理陰影,更多的是自我懷疑,自我否定,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才會這樣。
在這樣一個畸形的家庭環境下,她變成了一個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她便是在家暴家庭長大的孩子,長大後,依舊擺脫不了當年的陰影,以至于影響她的一生。
明明自己是受害者,卻背負着背負了20多年的負罪感,後來終于在心理咨詢師的疏導下,她才能夠坦然面對。
從小愛的缺失會造成孩子極度缺少安全感,身體的傷痕會很快痊愈,心靈的傷痕可能會伴随人的一生。
《媽媽咪呀》中,單親媽媽張妮妮,大一時候結婚,11年的婚後生活,忍受不了丈夫喝完酒家暴,最嚴重的一次,把她打的腰椎上橫骨有兩處骨折,以至于在家休養了半年都上不了班。
她自述,丈夫經常當着孩子的面打她,為了擺脫魔爪,讓丈夫在離婚協議書上簽字,她還賠給他兩萬塊錢,淨身出戶。
每個人都應該追求獨立,得到相應的尊重,不幸遭遇渣男,要有勇氣果斷離開。要保持自己的人格尊嚴,有做自己的底氣。
每個人都要勇敢向家暴說“不”
鄭淵潔說:你是什麼人,你的孩子就是什麼人。
家庭暴力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可以說是無法估量的,他們會産生怨恨、逆反、畏懼、自卑、無助、暴躁、孤獨、撒謊、固執等心理。
那些長期經曆家暴的孩子,會在下面三方面有缺陷:
1、 情緒自控力差
英國心理學家尼古拉斯·瓦爾什研究發現,那些小時候有家暴經曆的人,小腦普遍比同齡人小,後果是直接影響孩子的注意力、語言等認知功能,情緒調控能力。
2、 容易有暴力傾向
孩子是父母的複印件,家庭暴力的行為瞬間就被孩子學會,他們更具有攻擊性,如毆打别的小朋友、他們的小寵物,甚至是玩具。
正如波士頓精神病學家Bessel van der Kolk說,童年時期孩子經常目睹暴力,由于他們經常處于高壓狀态,久而久之,孩子便養成了随時反擊的行為模式。
孩子經常目睹家庭暴力,他們的孩子也輕易地學會暴力。
3、 性格叛逆
孩子在一次次的暴力傷害下,會漸漸失去對父母的愛,繼而對父母産生抵觸情緒,在心理上産生扭曲,初期表現為叛逆,但随着長大成人,性格上發生嚴重扭曲,就容易用輕生、犯罪、甚至弑父殺母的極端行為來發洩心中的不滿。
女人,見到家暴,一定要勇敢站出來,也希望那些不幸在家暴中成長的孩子,能學會修煉自己,放下仇恨,敞開胸懷,學着去愛這個世界。
願每個人學會愛自己,也保護自己。
願所有家庭和諧美滿,世界再無家暴!
作者簡介:小六,富書親子寫作實戰營學員,富書專欄作者,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注親子文寫作,本文首發富書少年,版權歸富書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 圖片源于網絡,版權歸圖片所有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