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靜水流深的唯美詩句

靜水流深的唯美詩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8 12:59:13

靜水流深的唯美詩句?有兩本關于《紅樓夢》解讀的書,初看書名,并不能強烈地引起我的閱讀興趣一是《榮國府的經濟賬》,題目類似從社會學或經濟學的角度解讀《紅樓夢》,似乎偏離了《紅樓夢》的文學屬性;另一本就是《紅樓十二钗評傳》(插圖增訂本),我的印象裡,“評傳”的主人公當是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人物,而為小說人物寫評傳,似乎顯得“另類”,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靜水流深的唯美詩句?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靜水流深的唯美詩句(靜水流深)1

靜水流深的唯美詩句

有兩本關于《紅樓夢》解讀的書,初看書名,并不能強烈地引起我的閱讀興趣。一是《榮國府的經濟賬》,題目類似從社會學或經濟學的角度解讀《紅樓夢》,似乎偏離了《紅樓夢》的文學屬性;另一本就是《紅樓十二钗評傳》(插圖增訂本),我的印象裡,“評傳”的主人公當是現實生活中實際存在的人物,而為小說人物寫評傳,似乎顯得“另類”。

但是,一旦當我打開這兩本書時,便不能停下了——《榮國府的經濟賬》給我印象尤深的是通過經濟的視角,對李纨的判詞作出了更為合理的解讀。而《紅樓十二钗評傳》更是給我以“靜水流深”的感受,将我之前注意到的人物或沒注意到的細節一點點串聯起來,有了整體的感受。該書評述了正冊、副冊、又副冊的15位女子和賈寶玉,共16人。每一人物由五部分構成:身份、貌、情、才、結局。《紅樓十二钗評傳》之“深”,一在“傳”,二在“評”,析言之,在于以下數端:

第一,“情”“才”兩部分的設計,給人撥雲見日之感。一般讀小說,當然都會注意到人物形象,或者說人物性格。但這太籠統了,就《紅樓夢》本身而言,人物形象和性格集中展現在哪些方面?從甲戌本的題詩“謾言紅袖啼痕重,更有情癡抱恨長”,以及“本書大旨談情”來看,“情”應當是作者着力表現的一方面;而有“情”人的“恨”從何而來?那就是生不逢時,也就是第一回石頭上偈語所說的“無才可去補蒼天,枉入紅塵若許年”。“生不逢時”的人,首先必是有才之人。僅《紅樓夢》回目中的直接表述,就有“賈元春才選鳳藻宮”“大觀園試才題對額”“天倫樂寶玉呈才藻”;“情切切良宵花解語”“情中情因情感妹妹”“識分定情悟梨香院”“俏平兒情掩蝦須镯”“呆香菱情解石榴裙”等,可見“才”與“情”在《紅樓夢》中的分量。

同時,《紅樓十二钗評傳》對“情”的解讀是多方面的,這就突破了把《紅樓夢》看成一部“戀愛小說”的限定,在普及傳播《紅樓夢》時自覺展現了其深刻的内涵。如,寶玉之情,既有對“癡心戀人鐘情”,又有“閨閣良友的體貼”,還有對迎春等的“手足之情”。最為精彩的片段之一是鳳姐之情,包含了對夫、女、賈母、寶黛的用情,大大豐富了一般讀者對王熙鳳的認識,恰是鳳姐形象立體化的生動展示。

第二,能夠用簡練的語言,将對書中人物的認識表現出來,起到綱舉目張的作用。如果說用優美的語言體現的是作者的積累與才性,那麼用簡練精準的語言,則體現的是認識與思維。概括人物的性格有兩忌:一忌大而空,放之四海而皆準,如善良、有才、坎坷。二忌細而碎。《紅樓十二钗評傳》則恰到好處,畫龍點睛,如評論寶钗之貌,為“豐潤之美”“淡雅之美”;之情,有“情不自禁”“含蓄内斂”等。尤其是對鳳姐的口才用“歡聲笑語”“花言巧語”“唇槍舌劍”三個詞相區别,同中求異,條分縷析。這樣凝練的語言,書中俯拾皆是。

第三,在引文關鍵處,充分利用不同的版本來為評價服務。《紅樓夢》畢竟是一部小說,考證應該是手段,文學性的研究與鑒賞才是目的。《紅樓十二钗評傳》中尤為突出的一例是寶玉挨打後,寶钗探望寶玉:“别說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們看着,心裡也疼。”剛說了半句又忙咽住……這是我們常見的版本。在《紅樓十二钗評傳》中,則指出列藏本等四本是沒有最後一個“疼”字的。這樣的文本,與後文“剛說了半句”正相吻合,也與寶钗含蓄内斂的形象一緻。在介紹人物身份的時候,作者亦列舉不同版本。如迎春,有“妾生”“前妻生”等不同的記載,《紅樓十二钗評傳》參照書中其他處的描述,證明其應是庶出。

第四,選擇前人精當評價來深化《紅樓十二钗評傳》的論述。引用評價,如不能水到渠成,無論前人的評價如何精當,也便失之于空疏。高明的引用者,定會使其為我服務,水到渠成,畫龍點睛。

這就首先要求著者自己對文本有較為到位的認識和體會,它需要擺脫任何模式化的評價,頗為不易。賈府對寶黛婚姻的态度,論者一般或以元妃的反應作為依據,或以寶黛的性格、地位是否符合賈府的期待作論述,但這些都顯得“隔”了一層,因此結論并不能讓人信服。《紅樓十二钗評傳》能夠用王熙鳳的表現“既吃了我們家茶,怎麼還不給我們家作媳婦”等來作依據,表明鳳姐對黛玉的态度,就顯得親切,易于接受。

同時,《紅樓十二钗評傳》也是獨具慧眼的。如探春出場,“見之忘俗”,這是讀者都會注意到的描寫,但是該書進一步評論道,“這是林黛玉的觀後感,她那樣一個高雅脫俗的美女見了探春之後總體感覺都是忘俗”,這樣正襯,探春之“不俗”就更深入人心了。又如,一般讀者對王熙鳳的認識,或許停留在“放誕嬉笑”上,尤其是“我來遲了”這句典型語言,但《紅樓十二钗評傳》評論道:“(王熙鳳)卻從來不在規矩上有差池”,發人所未發,足供深求。

至于《紅樓十二钗評傳》之“靜”,除了語言娓娓道來之外,更重要的是對待後四十回的态度,中正和平。關于後四十回的作者,衆說紛纭,甚至不容于水火。寫“評傳”,自然離不開後四十回的内容。曹立波曾有《〈紅樓夢〉後四十回中的雪芹殘稿和程高補筆》一文,認為:“帶有曹雪芹殘稿特征的文字主要集中在第八十四回至第一百十二回;而不符合前八十回伏線的情節多集中在全書後幾回,因其缺失或不全,為程高所補的可能性較大。”因此,在評述每個人的結局時,态度也就較為持正。或排列衆說,斷以己意,如黛玉、寶玉;或在列舉八十回的線索後,指出“與前八十回預示不符”(香菱等)而已。

《紅樓十二钗評傳》的插圖也别具匠心。扉頁一大幅“壽怡紅群芳開夜宴”,正是把《紅樓十二钗評傳》主人公都“一圖打盡”了,作為插圖,或許沒有比此圖更合适的了;此外,對于每一個評述的人物,都配以程甲本的插圖,圖上的文字作者都綜合數本做了校勘。這些配圖,如果與前幾年随處可得的以改琦繪本、戴敦邦繪本和現在一哄而上的孫溫繪本作插圖相比,更能體現作者的審美品位和内心安靜吧。

《紅樓十二钗評傳》評價林黛玉教香菱學詩的過程,“有一整套系統的教學實踐”:循序漸進、循循善誘、溫故知新、餘音繞梁。該書的寫作本是基于《紅樓十二钗評講》的國家級精品課,我想,如果借用這個評語來評價《紅樓十二钗評傳》這本書,也不為過吧。

(作者系北京一零一中學高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2年10月19日第11版

作者:韓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