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世界衛生組織18日表示,全球新冠肺炎确診病例累計已超過20萬例。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疫情防控形勢日趨嚴峻,任何一點的麻痹大意,都會成為助長疫情傳播的最後催化劑!
據墨西哥《至上報》報道,墨西哥總統洛佩斯3月15日依照行程出訪墨西哥南部的貧窮地區格雷羅州,他不僅和當地民衆握手,還貼臉親吻。
荷蘭首相馬克·呂特在一場新聞發布會結束後,下意識地與該國公共衛生研究所的官員賈普·範迪塞爾與範迪塞爾握手,後者很快指出了首相的錯誤。
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在一次活動中試圖與德國内政部長握手,但遭到拒絕。當時霍斯特·澤霍費爾隻是對默克爾笑了笑,卻沒有伸出手。
為降低感染風險
人與人之間自覺保持距離
不聚餐、不聚會、不紮堆
必須成為共識
疫情給我們帶來的改變
不僅僅是生活習慣
還有日常中
繞不開的社交禮儀
想和朋友見面問好,怎麼辦?
遇到不熟的要拉近關系,怎麼做?
和人客氣,用什麼方式?
握手、擁抱統統行不通
甚至會被無情嫌棄
于是各種腦洞大開的方式
被開發了出來↓
有碰jio的
有鬥舞的
韓國總統文在寅
在會見朝鮮黨代表時
還對了一波拳
就連“捏手狂魔”特朗普
面對疫情也不得不“忍痛割愛”
打招呼的方式改為了
肘部碰擊問候
非要握手也可以
因為你可以
握——假手
但
這些都要進行近距離接觸
傳染風險仍然在
有小夥伴問長安君
有沒有一種
既能表達敬意
又保持安全距離的禮節呢?
答案就在
素稱“禮儀之邦”的中國
中國人是講究以人和人之間的
距離來表現出“敬意”的
“拱手禮”
就是其中的代表
它已有兩三千年的曆史
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西周
西周的周公開創了“周禮”
據傳是大多數
中國古代禮儀的源頭
在周禮中
和手有關的禮節
統稱為“揖禮”
“揖禮”的分類比較多
都有不同的适用場合
比如抱拳禮
多用于習武之人之間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叉手禮
多用于地位低向地位高的人行禮
而我們所說的拱手禮
則多用來表達善意和敬意
場合使用相對較為寬泛
從西周起,拱手禮就開始在
同輩間見面、交往時采用了
春秋時期
《論語》中也有對拱手禮的描述
“子路拱而立”
被我們“熟讀并背誦全文”的
孔子愛徒子路
對師父所行的就是拱手禮
中國古代最早的詞典
《爾雅·釋诂》中對此有注
“兩手合持為拱”
即雙手相交而握
到了清代
中國近代第一部
大規模的語文詞書《辭源》中
還對拱手禮做了詳細描述
“捧手,猶拱手,表示敬佩 ”
……
從曆史長河中走來
我們不難發現
慢慢被我們淡忘的拱手禮
如今正是重新拾起它的
大好時機
拱手禮的好處有很多
一是衛生,隔空行禮
二是方便,随時随地
三是禮貌,得體合宜
四是省事,禮敬多人
拱手禮能代替
傳統的接觸性禮節
科學依據很充分
《新冠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
對新冠主要傳播途徑表述為
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
握手、擁抱、貼面
這樣的密切接觸
均會增加感染風險
國家傳染病重點學科
帶頭人李蘭娟在接受采訪時說
防範新冠病毒的傳播
人與人相距超1.5米較安全
因為呼吸道飛沫近距離傳播
通常就在1-2米之間
拱手禮
正好也達到了這個安全距離
在街上戴着口罩
遇到熟人
站定遠遠行個拱手禮
禮數随風而到
既簡單又不失優雅
在重大節假日到來時
親朋好友相見
拱手為禮笑臉相迎
互相送上祝願
效果堪比發個紅包
那麼
怎麼樣才能正确地
做好拱手禮不鬧笑話呢?
其實
“拱手禮”自古就是男女有别
标準的男子姿勢是
右手成拳,左手包住
因為右手是攻擊手
包住以示善意
女子則左右相反
但不抱拳,隻壓手
一定要注意的是
記得左右手不能弄反
否則就成了“兇拜”
身形方面
要求身體立正
兩臂伸出,雙手在胸前
有節奏的晃動
多試幾次
是不是很簡單?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說過
“對曆史文化特别是
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範,
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有鑒别地加以對待
有揚棄地予以繼承。”
特殊時期
拱手禮不僅方便衛生
也承載着每個中國人
對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
一份責任
所以很多禮學專家認為
拱手禮不僅是
最體現中國人文精神的
見面禮節
而且也是最恰當的
一種交往禮儀
修身立德、有禮有節
這正是中國人一以貫之的
處世風度
而且
疫情防控雖然持續向好
但仍需警惕可能存在的反彈風險
拱手禮也是阻斷傳播渠道
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如今
保護自己
就是在保護他人
親朋見面
拱手行禮
何樂不為呢?
作者:安徽長安網 吳一然
内容綜合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