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秦國的函谷關幾次失守

秦國的函谷關幾次失守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6 06:22:34

【七雄歸一系列13】

一、張儀真正的對手是誰?

在我們的印象中,張儀和蘇秦就是一對異父異母的親兄弟。

兩人都是在鬼谷子那兒拿的文憑,踏入社會之後又相互關照、相互欣賞。其中“蘇秦智激張儀入秦”的故事,千百年來被無數人點贊。

這樣的故事非常符合小說的情節:

同出一門的師兄弟各成一脈,以天下為棋盤,下出了一盤千古棋局。

更重要的是,這些事情并不是民間傳說,而是在司馬遷《史記》中的《張儀列傳》和《蘇秦列傳》中明明白白地寫着。

似乎是無可置疑的。

秦國的函谷關幾次失守(戰國時期的函谷關)1

這兩位總是被認為是一對

但是從兩人的生卒年份上,卻可以看出很大的疑點。兩人都是出生年份不詳,張儀卒于公元前309年,而蘇秦是公元前284年在齊國遇刺,這中間相差了二十五年。

如果張儀和蘇秦年歲相仿,以古人的平均壽命,張儀領盒飯二十五年後的蘇秦必然是一個垂垂老者。

可是沒有任何史料表明蘇秦是以一個老年人的身份合縱六國,相反所有的描述都讓人感覺到蘇秦正處于精力充沛的壯年。

而且蘇秦的主要事迹,基本上都發生在張儀故去之後,這也不符合兩人同輩師兄弟的設定。

因此可以判斷,張儀和蘇秦并不是同一個時代之人,張儀成為戰國頂流大咖的時候,蘇秦還沒有嶄露頭角。

那麼,和張儀對弈這盤“縱橫”棋局的真正對手究竟是誰?

這個人,就是“犀首”公孫衍!

秦國的函谷關幾次失守(戰國時期的函谷關)2

張儀真正的對手---公孫衍

公孫衍,魏國人!魏國人!魏國人!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果然不愧是戰國排名第一的人才基地,魏國究竟是多麼樂善好施,才能把這麼多頂級人才都完美錯過?

公孫衍早年的職業生涯是在秦國度過的,和他的本家公孫鞅不同,公孫衍走的是純粹的武将路線,默默地積累戰功。

等到他開始嶄露頭角的時候,秦、魏的河西之戰已經進入下半場。秦國的勝局已定,而魏國則節節敗退。

公元前333年,公孫衍操盤了著名的“雕陰之戰”,此戰秦軍大獲全勝,擊潰了魏國大将龍賈所率領的主力。而公孫衍也憑借此戰之功,獲得了“大良造”的爵位。

原本形勢一片大好,戰功赫赫的公孫衍非常有可能成為秦國的下一任相邦。

這個時候魏國已經被打慫了,派人帶着禮物找到公孫衍:雖然你在秦國上班,可戶口本上的地址還在魏國是不?家鄉的建設發展也要關心關心啊。

不知道是出于什麼考慮,公孫衍就勸說秦惠文王:現在河西之戰基本上已經赢了,咱薅羊毛沒必要盯着一個薅,可以先打打野,肅清一下秦國西邊的夷狄,鞏固一下後方。

人在職場漂,哪能不挨刀?

張儀這個時候已經來到秦國,将公孫衍視為最大的競争對手。見此機會,張儀立即駁斥公孫衍的觀點:

這個時候打什麼野?抓緊時間中路推塔!

魏國的底子可是相當雄厚,咱好不容易給打殘血了,要是等魏國緩過勁來,可就全白忙活了!

秦惠文王如同醍醐灌頂,立即接受了張儀的方案,繼續集中力量打擊魏國。

秦國的函谷關幾次失守(戰國時期的函谷關)3

張儀:小樣,我才是主角

一子錯,滿盤皆落索。

公孫衍由于在這個戰略問題上的失誤,開始失去秦惠文王的信任。而張儀後來居上,成為秦國新的一哥,心滿意足地成為大秦相邦。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前輩 失敗者”的公孫衍肯定是沒辦法繼續留下來了。心灰意冷的他提了辭職報告,準備收拾行李回老家。

要不怎麼說在好的平台工作會讓自己升值呢。那邊魏惠王聽說公孫衍辭職,高興得鼻涕泡都出來了,立即高薪聘請,擔任魏國“犀首”。

《韓非子·外儲說右上》:“犀首,天下之善将也,梁王之臣也。

獲得新的工作機會,公孫衍幹勁十足。在秦國的工作經曆讓他明白,有張儀在,秦國一定會盯着魏國窮追猛打。

無論是春秋時期延續下來的世仇,還是秦國向東擴張的需要,魏國絕對逃不過秦國這頓打。

公孫衍更明白,此時已經由盛而衰的魏國論一對一單挑,已經不是秦國的對手。秦國的戰鬥意志和戰争潛力讓他心中發寒,這條西陲的黑龍開始覺醒了。

問:單挑打不過,怎麼辦?在線等!

答:簡單,搖人呗~

公孫衍也是這麼想的,我魏國不是對手,那就多找幫手,幾國合力還打不過嗎?

這就是【合縱】的由來,從北到南,幾個國家合力抵禦秦國。

别看公孫衍是帶兵打仗出身,轉行做外交之後,業務能力照樣一流。

到各國出訪了一圈,硬是把這個【合縱】聯盟給攢起來了。

聯盟的帶頭大哥叫“縱約長”,擔任者是誰呢?楚懷王!

是不是很意外?所以别把人家真當傻瓜哦,誰還沒個風光的時候呢。

秦國的函谷關幾次失守(戰國時期的函谷關)4

楚懷王:啥?我自己都吓一跳!

公孫衍的合縱部署非常高明,東面說服三晉和楚國,西面聯絡義渠,在戰略上對秦國形成包圍,使其兩面受敵,疲于應付。

公元前318年,公孫衍達到了人生巅峰,不僅身配五國相印,更是成為聯軍的主帥,發起了第一次對秦國的攻擊,風頭一時無兩。

從此以後的幾十年,合縱聯盟又多次發起了對秦國的攻擊。而交戰的地點無一例外都是在同一個地方---函谷關,這個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最著名的雄關,成為了【合縱】與【連橫】兩大陣營的決戰之地。

那麼,為什麼會是函谷關?

二、秦國的專屬神器---函谷關1、合縱攻秦隻有三條路

從【合縱聯盟】的角度來看,選擇一條進攻秦國的路,需要滿足兩個條件:

首先,這條路需要便于集結和調度兵力和物資;

其次,這條路對于合縱各國的距離是差不多的。

六國想要打進秦國的關中平原,總的來說有上、中、下三條路:

秦國的函谷關幾次失守(戰國時期的函谷關)5

要打秦國水晶,有三條路可走

【上路】:走豫北通道,從黃河以北的河内地區向西,沿着中條山北麓來到黃河,渡河進攻關中平原。

這條線基本上位于魏國境内,狹長的豫北通道對于聯軍的後勤補給是一個噩夢。而且由于位于黃河以北,對于聯盟中的主力隊員楚國來說,這條路太遠了

而且上路最大的缺點在于,哪怕克服了難走的豫北通道,也還需要西渡黃河才能踏入關中平原。這基本上複制了當初魏國和秦國河西之争時候的态勢,魏武卒跨過黃河,進攻河西之地。

我們在本系列《一個離家29年的男人歸來,治愈了秦國的迷茫和焦慮,開始觸底反彈》一文中有過詳細的描述,這一段黃河不是想過就能過的,滿足通航條件的僅僅隻有那麼二、三個渡口而已。

而這個時候,魏國已經将黃河西岸的要塞基本丢得一幹二淨,俗稱“兜比臉還幹淨”。

在沒有任何據點作為支撐的情況下強渡黃河,去和戰鬥力爆表的秦軍正面硬打。

說實話,合縱聯軍勝算不大。

而且一個不好,後勤路線要是被切斷,渡河的聯軍就成了背水的孤軍。

那時候,合縱聯盟去哪裡找一個韓信,來激活【背水之戰】的技能呢?

所以,上路PASS!

秦國的函谷關幾次失守(戰國時期的函谷關)6

秦國:就你們要強渡黃河啊?

【下路】:走商洛,入武關。進入南陽盆地,由商洛之地進攻武關,從“秦之四塞”的南大門進入關中平原。

這條線處于南方的楚國境内,缺點和【上路】相同:對于趙、魏、燕等國,在武關集結,距離實在是太遠了,後勤補給的壓力将無限增大。幾乎除了楚國,沒有人願意選擇這條線。

所以,下路PASS!

果然,要想決出勝負,還是要看中路對線嗎?

【中路】:走洛陽,從崤函古道進入關中。

洛陽往西,在傳統中原地區的最西側,有一條狹長的道路位于險峻的秦嶺山脈和洶湧的黃河之間,長度超過100公裡,這就是廣義上的“崤函古道”,乃是關中平原和中原地區的連接點。

這條線幾乎與【上路】平行,隻不過一條在黃河以北,一條在黃河以南。

【中路】的優勢在于,可以依托“居天下之中”的洛陽作為天然的集結點和後勤補給基地。而且對于合縱各國的距離都是差不多的,誰也别喊遠。

更重要的是,這條線可以避開黃河,不需要進行風險極大的渡河作戰,進一步降低了攻秦的風險。

秦國的函谷關幾次失守(戰國時期的函谷關)7

崤函古道了解下

說了這麼多優點,走【中路】難道就沒有什麼困難嗎?

其實也沒啥,就是有一座函谷關而已。

2、函谷關其實是一整套防禦體系

在戰國以前,在崤函古道上的防禦工事叫做“桃林要塞”,原本是晉國的一片畜牧區域。後來為了防範秦國東進,晉國在這片區域建立了一片防禦工事。

所以“桃林要塞”不是一個點,而是綿延一片的體系。

在這一段時期的記載中,會頻繁出現“瑕”、“桃林”、“焦”等地名,就是指的這一片區域。

到了秦惠文王時期,秦魏争霸的局勢日趨明朗,秦國的優勢越來越大。随着“桃林”這一片地方落入秦國之手,整個崤函古道的西半段都在秦國的掌控之中。

之後,秦惠文王在桃林塞的東面修築了大名鼎鼎的函谷關。

所以說在戰國時期,函谷關是不折不扣的新地标,它的防禦力直接超過原本的桃林塞,成為秦國新的防禦神器。

那麼函谷關為什麼這麼難打?請看下面這張示意圖:

秦國的函谷關幾次失守(戰國時期的函谷關)8

秦函谷關示意圖

函谷關背靠一座地質運動形成的高台,叫做“稠桑原”。

這個“原”的地形,可以理解成一個縮微版的高原,邊緣陡峭,而頂部相對平坦。

狹長的崤函古道從“稠桑原”中間穿行而過,函谷關就牢牢地扼守在古道的入口處。

函谷關的防禦厲害就厲害在三個險要:

第一險,稠桑原

“稠桑原”這塊高地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呈南北走向,如同一道盾牌,擋住了來自東面敵人的攻擊。

有朋友問,這個“原”不是一塊高地嗎?頂部不是平坦的嗎?我爬上去,不就可以繞過函谷關了嗎?

很遺憾,理想很豐滿,可實際操作起來是行不通的。因為顧名思義,“稠桑原”這片高地之上,有着一片茂密的樹林。

這也就意味着,即使合縱聯軍的士卒能夠僥幸爬上“稠桑原”,他們的辎重車輛、攻城器械等大型設備,都無法通過這片樹林。

另外,聯軍在這又是攀岩,又是進樹林。真當函谷關裡面的秦國守軍都是稻草人,會眼睜睜地看着合縱聯軍玩團建?

所以總結起來一句話,想要翻越“稠桑原”,如果是旅遊探險小分隊,可以;如果是大規模行軍,沒有可能!

那麼又有朋友會問,既然翻不過去,那麼從旁邊繞過去行不行呢?

答案是:也不行!

秦國的函谷關幾次失守(戰國時期的函谷關)9

稠桑原緊鄰黃河,繞不過去

“稠桑原”南北狹長,北邊直抵黃河。大家不要看現在的地圖,現在的黃河與兩千多年前的河道走勢是不一樣的。當時“稠桑原”北側的峭壁之下,就是奔騰不息的黃河,沒有可以行走的空間。

而黃河在三門峽以西的河段,自古就是出了名的難通航,傳說中的“中流砥柱”可絕非浪得虛名。所以函谷關的秦軍完全不用擔心敵人從水路逆流而上。

北邊走不通,那南邊怎麼樣?

“稠桑原”向南延伸十幾公裡,可以來到今天的靈寶市。如果打算走靈寶這條線繞行,一方面将使合縱聯軍的補給線無限拉長,随時可能受到函谷關守軍的攻擊。

另一方面,即使繞開了“稠桑原”,卻依然繞不開秦嶺山脈。從靈寶往西,依然會處于重重山巒和茂密的森林之中,對于大部隊的行軍,簡直就是噩夢。

所以,“稠桑原”作為函谷關第一險,将西進關中的路擋得結結實實。

而這第二險,對于合縱聯軍則是雪上加霜。

第二險,澗水。

如果要進攻函谷關,那并不是一場純粹的陸戰。因為在函谷關的前方不遠處,有一條河流從北向南流過,這條河叫做“澗水”。

之所以史料上叫“水”而不叫“河”,是因為在戰國秦漢時期,曆史記載中的“河”這個字,基本上就是黃河的專屬代号。

其他的河流無論是流量還是流域,都無法與黃河相提并論,所以通常稱為“水”,例如漳水、淮水、渭水等等。

澗水是黃河的二級支流,全長約100公裡,從北向南,流入洛水。

從規模上看,澗水隻是中原地區一條普通的河流,不要說和長江、黃河相比,就是淮河等河流相比,水量也是遠遠不如。

秦國的函谷關幾次失守(戰國時期的函谷關)10

澗河其實并不寬

其河面寬度最多也就小幾十米,而其深度也不足以承載内河航運的船隻。

可以說,澗水真的就是一條普通的小型河流。

如果是在平時,要想渡過澗水,并不是一件難事。一葉小舟,用不了幾分鐘就可以到達對岸。但是當這條河流如護城河一般,出現在函谷關面前的時候,它的防禦力量早已不可同日而語。

在陸地戰場上,一旦出現貫穿整個戰場的河流,那麼對進攻一方的難度将急速上升。

即使是軍事裝備高度發展的現代戰場上,一旦遇到江河湖澤等地形,也需要專門的兩栖戰術和裝備來應對,更不要說兩千多年前的古代戰場了。

有這麼一條澗水,對于合縱聯盟而言,就意味着他們在渡河的過程中,全程處在函谷關秦軍的弓箭射程之内。

無論是進攻還是撤退,都必須在渡過澗水的時候,付出極大的代價。而且所有的重型攻城武器,基本不可能被運到函谷關下。

如果說第一險和第二險都是老天爺賞飯吃,那這第三險就完全是老秦人用自己的雙手打造出來的。

第三險,函谷關

無論是稠桑原,還是澗水,都不能算是天塹,想要克服這些自然條件,其實還是有很多辦法的。

然而把這些天然的優勢整合在一起,形成一整套堅不可摧的防禦體系,則是依靠老秦人親手打造的函谷關要塞。

秦國的函谷關幾次失守(戰國時期的函谷關)11

秦函谷關

既然是要塞,當然不可能僅僅隻有一面城牆,除了常規的作戰部分,還有供守城士卒居住和生活的區域,以及存放箭矢、桐油等防守物資的庫房。

隻要有充足的物資供應,函谷關的守軍就可以擁有長時間續航的作戰能力。

那麼,形成完整體系的函谷關防禦能力有多強呢?有一句話可謂将函谷關的易守難攻描繪的淋漓盡緻----百二秦關

《史記·高祖本紀》:“秦,形勝之國,帶河山之險,縣(懸)隔千裡,持戟百萬,秦得百二焉。

雖然有誇張的成分,但我們就可以簡單直接地理解為:有兩萬秦軍鎮守的函谷關,需要一百萬的兵力去進攻!

結語

從險峻程度來說,函谷關比不上依托于“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劍門關;

從地理範圍的重要性而言,函谷關比不上萬裡長城起點的山海關;

甚至僅從拱衛關中平原來看,函谷關也比不上後起之秀的潼關。

但一個地方是否有名,主要看的是這裡曾經發生過什麼事。

在公元前4世紀—前3世紀的華夏大地上,【合縱】與【連橫】的光輝在函谷關形成聚焦,西方的強秦和東方的六國以函谷關為戰場,展開了一場又一場的角力。

在這一百多年中,函谷關就是彙聚全天下眼光的耀眼舞台,也是東方六國心中的那道無法逾越的“歎息之牆”,更是名副其實的“天下第一關”。

那麼,那一次次蕩氣回腸的合縱攻秦之戰,又是如何恢宏的場面呢?

請看下集

我是小步

【七雄歸一】系列13,同名視頻系列也在更新。

如果覺得不錯,那麼關注一下吧~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堅咋讀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