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科技助推現代農業發展

科技助推現代農業發展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6-22 04:18:39

科技助推現代農業發展(科技讓農業生産改變了模樣)1

8月26日,在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怡豐農業開發有限責任公司的高标準綠色智能育苗溫室大棚裡,工作人員正在對西紅柿種苗進行裝箱銷售。

劉雲傑攝(人民視覺)

科技助推現代農業發展(科技讓農業生産改變了模樣)2

9月2日,在黑龍江省富錦市萬畝水稻科技示範園現代農業信息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在進行信息化作業。

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攝

科技助推現代農業發展(科技讓農業生産改變了模樣)3

圖為大疆植保無人機在田間執行護田作業。

資料圖片

科技助推現代農業發展(科技讓農業生産改變了模樣)4

8月3日,在重慶市數谷農場的植物燈光工場内,溫度計顯示室内溫度在26.5℃。

劉 輝攝(人民視覺)

科技助推現代農業發展(科技讓農業生産改變了模樣)5

8月20日,江西省撫州市廣昌縣現代農業示範園核心區田園綜合體美景如畫。

曾恒貴攝(人民視覺)

在全國最大的玉米制種基地甘肅省張掖市,再過幾天,110萬畝玉米種子将迎來收獲。由于使用了衛星導航精量播種、智能水肥一體化等先進技術,今年當地玉米種子有望增産。甘肅省張掖市種子管理局質量管理科副科長楊勇說:“通過現代化制種技術的應用,不斷提高供種保障能力,預計今年玉米制種平均畝産量增加5%左右。”

一組數據勾勒出十年來中國農業科技的快速發展:全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十年間提高7個百分點,超過61%;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72%;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96%以上……中國農業科技加快發展,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不斷湧現,為加快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和農業科技現代化發揮了重要作用,保障了糧食産量穩定增長,推動了農産品供給充足優質。

農業無人機

讓“新農人”放飛夢想

“5秒後啟動作業……3、2、1。”倒計時一結束,一架農業無人機徐徐起飛。在江西省上饒市廣豐區大南鎮的一片馬家柚園地裡,教員劉沛手把手帶領一名果農學員在手機APP上圈出飛行地塊,設置好飛行速度、飛行高度和畝用藥量,開始操作無人機進行植保作業。随着螺旋槳的強大氣流,微小水霧被均勻噴灑到果樹上。

這是劉沛第三次受邀到廣豐區進行無人機培訓,20餘名馬家柚種植戶前來學習無人機理論知識和操作實踐。劉沛介紹,學員一般培訓3天至4天即可“出師”,後續遇到問題可随時咨詢。

據了解,馬家柚産業是廣豐區農業主導産業,全區種植面積達19萬餘畝。近期正處于馬家柚膨大期,漫山的馬家柚套着橘黃色的果袋。手指輕掂果實,感覺沉甸甸的。

“以前農民采用傳統方式植保,一人一天僅能作業3畝至5畝,難以趕上農時。”廣豐區果業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徐衛豐介紹,通過參觀學習,廣豐區發現無人機應用符合現代化農業需求,于5月購入兩架極飛農業無人機。如今,一人一機一天可作業200畝至300畝。

除了省時省力,兩台無人機在今年的抗旱中也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廣豐區新榮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朱新榮算了一筆賬:“給460畝園地打藥施肥,若是人工作業要用18000斤水,如今,無人機作業隻需四五千斤水。”廣州極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人員彭钲鈞說,農業無人機利用離心霧化噴灑和精準流量控制技術,噴灑更精準均勻,從而節約大量的水。

農業無人機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産方式,作業質量好、成本低、适應能力強。在中國的農用無人機應用領域,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研發能力的DJI大疆創新公司擁有自己的獨特優勢。

2012年,DJI大疆創新将無人機技術應用于農業領域,并于2015年創立DJI大疆農業。

2021年11月15日,DJI大疆農業發布了兩款全新農業無人機T40和T20P。這兩款無人機采用了全新的機身平台,針對肥料播撒、果樹噴灑等應用場景進行了多項優化,提升了農業無人機的工作效率、智能化水平和安全性能。

以T40為例,它采用共軸雙旋翼設計,标配54寸螺旋槳,可搭載40公斤噴灑箱或50公斤播撒箱。噴灑系統搭載了全新磁力傳動葉輪泵,可提供12升/分鐘的噴灑流量;雙重霧化離心噴頭,采用雙甩盤設計,保證霧滴均勻性,讓果樹葉片背面藥液附着率提升2倍;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離心閥設計,可杜絕噴頭啟停時的藥液漏滴。T40有效噴幅可達11米,實測大田噴灑效率可達每小時320畝次,實際大田播撒效率可達1.5噸/小時。

近年來,大疆派出工程師,聯合藥企與全國各地的果農,共同研發果樹專屬噴灑方案。2021年,在海南三亞的芒果園裡,大疆工程師們與當地果農配合,幫助當地超過8000畝芒果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大大提高了作業效率。此外,通過噴灑方式的優化,還實現30%的農藥減量使用,幫助農戶減少了超過720萬元的投入。在廣西,大疆幫助當地的沃柑園實現了機械化作業,并實現20%的農藥減量使用。

大疆農業全球市場銷售總監陳韬對本報說:“從農田建圖、植保作業到數據收集、平台管理,DJI大疆農業擁有超過900家維修門店,覆蓋30個省份。DJI大疆農業設有呼叫中心,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技術支持服務。此外,大疆還建立了完善的飛手培訓制度,近年已培訓全國超過16萬名植保飛手,推動更多青年創業者投身到科技農業事業中,讓‘新農人’放飛夢想。在未來,大疆将繼續緻力于推廣無人機技術,為農業現代化建設盡一份力。”

智慧農業

讓生産不再“靠天吃飯”

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持續推進的同時,中國農業生産信息化、智能化水平穩步提升,越來越多的智慧應用走進田間地頭。

無土栽培、自動水肥管理、精準環境調控、實時數據監測……位于北京市海澱區的一棟10萬平方米、8米多高的玻璃溫室裡,一排排3米多高的番茄植株上挂滿了密密匝匝的果實,行走其中仿佛置身“番茄森林”。這裡是北京首個智慧農業設施試點,這個京津冀地區單體規模最大的國産智能連棟溫室,首批産量預計達到700噸,超過普通設施農業。該試點項目,僅僅是北京發展智慧農業加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一個縮影。 按照《北京市高效設施農業用地試點工作方案》的“一環線三片區”空間布局,北京将構建高效設施農業規模化、園區化、集群化的發展格局,到2025年将達到5000畝。

天上飛着無人機,地上跑着無人車,開溝、除草、打藥、采收全程機械化……在北京市平谷區峪口鎮打造的智慧果園,引入人工智能、大數據、機器人、遙感等新興技術,幫助農戶種桃。在數據的精确指導下,精耕細作、準确施肥、合理灌溉取代了粗放經營,足不出戶就能通過機械完成澆水、施肥等作業。通過“電子眼”“機械手”“智慧腦”呵護大桃成長,大力發展“互聯網+大桃”,使得京城市民和天南海北的人都能及時品嘗到平谷鮮桃。“智慧”賦能,不僅有效提升大桃的品牌價值、促進農民增收,還持續改良生态環境、為市民提供了文化休閑的好去處。

包括智慧畜牧、智慧水産等在内,如今,北京通過建成一批智慧農業園區,以點帶面,推動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在農業生産經營領域應用,引領帶動智慧農業發展,突破了傳統農業“靠天吃飯”的限制,對豐富北京市淡季農産品供應、确保“首都菜籃子”高效、安全供給起到了重要作用;快速發展農産品電子商務,培育了一批本土化品牌,使越來越多的營養又健康的農産品“飛”入尋常百姓家。

在黑龍江省,智慧農業的推廣應用也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産的效率。

“原來至少需要10個人、六七台車才能完成的工作,現在一個人就能搞定,真是太方便了。”北大荒集團建三江分公司青龍山灌區管理站洪河分站站長何景偉說。

北大荒集團洪河農場有限公司的江水灌溉面積近18萬畝。為解決灌區閘門距離遠、數量多、難監測的問題,今年青龍山灌區管理站洪河分站首次應用灌區标準化管理平台,在14個泵站閘門安裝實時數據監測及信息采集設備,工作人員可以随時通過電腦或手機軟件遠程監測并調節泵站水池水位、進站壓力等,還可以進行圖像監視,泵站無人也能正常運行。

“智能化管理平台水位調節精度能達到厘米,以往用肉眼粗測,誤差比現在大多了。”青龍山灌區管理站洪河分站工作人員杜春源說,運用這個平台,隻要輸入一個數據,就可以由自動控制設備啟閉閘門;監測數據還可以形成雲台賬,幫助工作人員掌握灌區工程運行規律,在氣候異常年份更好地制定應急預案。

在山東,智能傳感器24小時監測大棚溫濕度,種植大數據指導農戶及時調整種植環境并精準滴灌……中國聯通打造的物聯網創新應用“大棚保”,助力3萬多農戶的農業生産。在重慶榮昌區,生豬大數據平台實現生豬全鍊條溯源管理,累計接入生豬結構化數據超300萬條。

“把推動産業興旺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關鍵。”中國聯通董事長劉烈宏說,通過提供智慧種植、智慧養殖、農村電商、智慧鄉村遊、農業大數據、農産品溯源等一系列服務,中國聯通在全國範圍内打造了1000多個産業項目。

農業農村部市場與信息化司負責人表示,智慧農業是“十四五”時期農業農村信息化發展的主攻方向,重點是聚焦行業發展需求,提升農業生産效率。下一步要從智慧種業、智慧農田、智慧種植、智慧畜牧、智慧漁業、智能農機和智慧農墾七個方面進行全面突破。建立健全農業農村數據資源體系,深入推進農業農村大數據發展應用。

數字鄉村建設

讓農民生産生活更方便

用物聯網監控作物生長、智慧物流将花卉送進居民家中、用手機通過服務平台咨詢農業問題……日益普及的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雲計算等數字化技術,改變和重塑着鄉村生産生活。在廣大農村地區,數字化給鄉村面貌帶來新變化,助力農民過上更好的日子。

在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王泗鎮湧泉村,插滿晚稻的田地裡綠意盎然。村民鐘豔萍正使用手機APP查看地裡的作物長勢。哪塊地有病蟲害了,收到系統發布的預警信息後,隻要跟着導航找過去就能實施“救治”。

一個手機APP憑啥這麼科學精準?鐘豔萍說:“農田裡裝上了物聯網探頭,土壤情況、空氣濕度、溫度等信息傳到大邑縣數字農業服務平台,技術人員再根據數據指導我們。”此外,種子播撒、作物施肥也能通過服務平台預定無人機代為操作。借助手機,農民完成農活更省力。

夏橙熟了,賣個好價是橙農關心的事。市場收購價如何?電商銷售價和市場批發價怎樣?在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三峽柑橘産業大腦”利用大數據為臍橙産銷各環節的價格走勢提供“市場晴雨表”,怎麼賣更劃算一目了然。

數字農業服務平台、“産業大腦”……這些管理手段正是大邑、秭歸作為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的創新成果。2020年,包括大邑、秭歸在内的100多個區縣被列為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兩年來這些試點“開花結果”,數字化的農業模式逐漸成型:耕、種、管、收等環節與物聯網、無人機遙感等新技術相結合,田間管理更加數字化、智能化、可視化。

靠一部手機、一個系統輔助農業生産,同時還意味着農民使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步伐不斷加快。6月,人社部公布了18個新職業信息,其中出現“農業數字化技術員”的身影。浙江工業大學文化與法制研究中心主任石東坡指出,該職業既是農業技術員的“升級版”,又是數字化服務的“專辦員”,是數字化、網絡化、産業化融入鄉村經濟的必然,也是農業農村積極擁抱數字化的體現。

專家認為,數字鄉村不是簡單地将技術運用于生産生活,更是以數字技術為手段,推動生産生活方式發生轉變,進而促成農業農村轉型升級。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霍鵬認為,數字技術與農業生産深度融合,能夠催生出兼具高生産率、強預測性和适應氣候變化的生産系統;社會服務數字化使高質量公共服務盡可能覆蓋到農村,提高了農民的生活質量。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