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外行看熱鬧内行學門道

外行看熱鬧内行學門道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1-30 00:24:11

(本文首發于“劉潤”公号,訂閱“劉潤”公号,和我一起洞察商業本質)

最近出差很多,和不少企業家、創業者、管理者們交流讨論。

大家普遍都有一個感覺:

不要和不懂數據的人讨論經營。

不然很多話聊不到點子上,很多工作也落地執行不了。特别耽誤事兒。

我和你分享一些,近期關于數據驅動商業經營的思考。


外行看熱鬧内行學門道(外行看表象内行看數據)1

靠感覺決策,最為緻命

有同學問我,說最近在公司的管理例會上,遇見了這樣的場景:

公司搞了直播帶貨,一場活動結束後,召開了複盤會。

會議進行到一半的時候,團隊成員開始七嘴八舌激烈争辯,相互扯皮。

産品說,是銷售不行,渠道不夠好。

銷售說,是市場不行,營銷不夠好。

市場說,是研發不行,産品不夠好。

運營說,是主播不行,産品講不好。

辦公室頓時叽叽喳喳,氣氛劍拔弩張。

我感覺是你話術不行!是你投放沒做好,流量不精準!

我覺得是你場控沒做好,氛圍沒帶起來!

我怎麼覺得這是選品的問題。

少來這一套。

你懂不懂流量節奏?

競品策略侬曉得嗎?

你成交邏輯懂嗎?

我感覺主播今天H品牌講了很久,講S品牌卻隻講了一會兒!S品牌這場銷量差,和講的時長有關系。

這位同學歎了一口氣,說道:

每場活動直播結束後,我們都會做複盤,我參與後發現,大量會議都在無效複盤。

潤總,我該怎麼辦?

我說,想要提升經營效率,一定要學會數據驅動的經營方式。

你有沒有注意到,你們會議争吵中,有一個高頻詞?

是情緒化嗎?

其實壓力大、節奏快,我也理解團隊有情緒...

不是。

這個高頻詞是:

我覺得。

靠感覺決策,最為緻命。

在統計學中,有一個“火雞謬誤”的案例。

火雞第一天來到主人家,非常忐忑,但是主人對火雞特别好。

連續364天,每次主人來看火雞都是給他送吃的。

火雞就得出一個規律,主人一來就是送吃的。

一天又一天,火雞覺得自己會開心快樂地過一輩子了。

第365天,感恩節到了。

火雞,變成了香噴噴的烤雞。

現實生活中,如果我們是憑感覺做事,我們很容易就會淪為那隻火雞。

你以為你以為的真的是你以為的嗎?

要知道,人類的感覺非常不可靠。

眼見不一定為實,耳聽不一定為真。

你覺得對方是好人,其實是壞人。

你覺得對方是壞人,其實是好人。

你覺得對方不近人情,布下重重天劫陣,讓你雷海曆練沉浮,往往是為了你好。

你覺得對方和藹可親,寬容大度,也許隻是表面,背後正在磨刀霍霍,為了挖坑害你。

更别說感覺了。

那怎麼辦呢?


錯誤歸因

很容易做出錯誤決策

要解決這個怎麼辦的問題,我們首先要擺脫“感覺路徑依賴”。

建立數據驅動模型,靠數據驅動輔助。

要對數字非常敏感和敬畏,凡事看數據說話。

從行為之中,積累數據。

從數據之中,不斷叠代。

拿你們公司最近搞的直播帶貨來說。

一場直播背後,是招商、選品、直播腳本、直播間布置、開播準備、直播間引流、直播運營、商業投放、直播複盤等多個環節的優化執行。

一場成功的直播背後,是招商、選品、主播、助播、場控、運營、控評、内容引流、商業投放、現場導演、客服等多個團隊角色的精誠配合。

每一個優秀的帶貨主播,背後都有一套成熟的運營體系在支撐。

每一個優秀的帶貨主播,背後都有一個優秀的團隊。

有了團隊的支撐,有了數據的複盤,在每一個環節都有專業的人支持,才能保障主播持續、穩定地發揮。

當沒有數據驅動時,就是一群遊兵散勇,永遠無法擰成一股繩,形成戰鬥力。

戰鬥力弱還不是最可怕的。

當團隊被“感覺驅動“時,往往容易做出錯誤的決策。

我舉個例子:

你們公司新研發了一款産品,準備通過公司自建的直播間渠道進行售賣。

公司直播團隊接到任務之後,運營開始排期。

排期就涉及到一個問題:

人一天24小時,工作8小時,夜間休息的時間,是固定的、有限的、稀缺的。

我們通常把休息的這段時間,稱為:

黃金時段。

這個時間段,分秒必争,流淌着奶與蜜。場觀人數極高。

有黃金時段(優),就有白銀時段(良),青銅時段(差)。

那麼,問題來了。

你問運營,

公司有A/B/C/D/E,5個主播,這個月我們把誰放在黃金時段播?

運營想也沒想,便回答道:

我會放A主播在黃金時段播。

你再問:為什麼不是其他4個主播呢?

因為她是公司第一個培養的主播。

因為她播的時間最長。

因為她最有經驗。

因為她銷售額高。

因為她二月份賣的銷售額是全公司最高,超額完成。

你也許,能找出很多這樣的理由。

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的邏輯鍊條,很容易陷入這樣的線性路徑,A->B->C。

所以大家很容易以為,是A(播的時間長)導緻了B(有經驗),導緻了C(銷售額好)。

但事實往往不一定。

它們發生的時間順序很可能是D(黃金時段)-> E(流量投放)->F(複盤叠代,數據驅動)-> B(有經驗)->A(播的時間長)->C(銷售額好)。

如果邏輯鍊是錯誤的,邏輯鍊條關鍵環節是缺失的,最後推導出的執行動作,又怎麼會帶來正确的結果的呢?

作為公司的第一個主播,就代表有經驗嗎?

不一定。

不懂數據驅動,沒有對每一次直播進行複盤。

沒有把數據,stop doing,start todo,continue to do,用一個文檔,都保存下來。

不過是把第一次直播積累的經驗,重複了100次。

播的時間長,銷售額就高嗎?

不一定。

有沒有可能是在黃金時段播放?有沒有可能是投手投放了流量?有沒有可能是選品把這場的新款、秒殺款、爆款、炮灰款,普通款和利潤款排序做的很好,對粉絲受衆做了精細化選品?

二月份賣的銷售額是全公司最高,超額完成。這個月還能照樣超額完成嗎?

不一定。

有可能二月份,是春節紅利。紅利帶來的流量,沖擊出一個龐大的銷售數字。

而我們把這個紅利,歸因為A主播的個人能力。

錯誤歸因,很容易做出錯誤決策。

這就需要我們時刻琢磨數據,思考本質。

排期的本質是什麼?

是優化資源配置,提升組織效能,提升轉化效率。

當你明白了這一點,你就明白,公司有A/B/C/D/E,5個主播,把誰放在黃金時段播,應該是在同一時間段進行對比。

而不能用A的黃金時段銷售額,對比B/C/D/E的青銅時段銷售額。

除此之外,你還要看每個主播的控場、控制節奏的能力。

一個優秀的主播,會根據直播間的在線人數、氛圍,來調整自己的直播策略,來留住用戶。

在互動話術、核心轉化話術,展示流程,促購話術上,表達技藝熟練,輕松利落。

也許當你複盤調整過後,你才發現,運營說的最厲害的A主播,在實際過程中的ROI,其實并不是最高的。

ROI最高的主播,反倒是公司一直不看好的E主播。

因為E主播獨來獨往,和運營關系一般,所以一直拿不到黃金時段,在流量受限的情況下,一直被死死限制在了低水平的循環之中。

實力難以發揮出來。

而一旦得到相同的資源配置和時段之後,你發現整體的日均銷售轉化率,居然提升了15%。

你隻有對數據敏感,才會發現問題。

發現問題,然後思考,才會去找答案。

找到答案,才會行動去改進。

數據,問題,答案,改進,數據。如此循環。

如果對數據不敏感,後面就什麼都不會發生。

所有的運營,就在低水平上混混沌沌。


好決策不是想出來的

而是叠代出來的

現在,你知道了數據驅動的重要性,一隻腳已經邁入了叠代的圈子。

但是,危險才剛剛開始。

請問,什麼是叠代?

叠代,不是生搬硬套,不是出去學習了一下,聽了一場分享會之後,心血來潮,突發奇想,回來就把學到的東西,在公司裡大刀闊斧的進行全盤改革。

然後,下面員工全部在狂翻白眼,瘋狂吐槽。

我舉個例子。

你們公司開始做直播帶貨了,你馬不停蹄的去外面進行企業參訪,請教高手。

你知道了短視頻内容就是流量,流量就是錢。

視頻内容越好,粉絲越多,直播就會有越多的流量。

自己短視頻的流量,是最大的流量來源。

但是呢,你的短視頻一直獲得的點贊推薦不多,你的直播間的流量推薦也不多。

你每天白天出差,晚上一個人打光、提詞、拍攝、出鏡。

你拍的很辛苦。也拍的很苦惱。

突然有一天,你看到有個博主拍的視頻,制作非常精美,畫質特别好,最重要是,播放,點贊也很高。

你覺得似乎是自己的拍攝設備和團隊的問題。

你總覺得的外面的人都是好的,身邊的人都是差的。

于是,你花了幾百萬配備了專業級的攝像機,錄音室,燈光,又花重金聘請了國内專業的攝影師,美國的後期工作室,英國著名的音頻工作室。

然後,砍掉現在的團隊,又拉出一支20人的新隊伍。

最後呢?

一頓操作猛如虎,最後半年賣單250。

這時,你才驚呼,原來,畫質和銷量之間,居然沒有必然關系?!

你說叠代了嗎?叠代了。

你說學習了嗎?學習了。

但是,歸因是錯誤的,導緻的叠代動作也是錯誤的。

一定記住,數據驅動。數據驅動。數據驅動。

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有沒有可能,畫質是輔助,内容才是核心?

我們在看直播的時候,觀衆的注意力是極其稀缺,也是非常渙散的。

指尖輕輕一劃,平均3秒鐘,就會離開,進入另一個直播間。

那具體會進入誰的直播間呢?

這就靠算法推薦了。

算法一定會推薦最優質的直播内容

所以直播内容越優質,來自他人短視頻的流量就會越多。

那什麼叫最優質的直播内容?

影響機器推薦的數據維度,也許有5個:

用戶停留時長,用戶互動頻率,粉絲團轉化率,購物車點擊率,購物轉化率。

你要想的是,到底用什麼方法可以提高這些數據。

你要做的,是按照“OODA決策準則”,快速叠代。

什麼是OODA決策準則?

在韓焱老師《把思考作為習慣》這本書裡,她介紹了一種由約翰·博伊德(John Boyd)提出的一套決策模型。

O,觀察(observation):指觀察瞬息萬變的環境;

O,判斷(orientation):根據觀察的結果調整自己的行為;

D,決策(decision):制定行動方案;

A,執行(action):把握時機,迅速采取行動。

有時這個過程需要不斷重複,反複循環,因此又被稱為“OODA環”。

你要在數據驅動過程中,不斷叠代。

而不是去學表象,感歎别人的畫質,居然如此精美。

當所有人驚呼,畫質好美的時候。

你眼中閃爍着的,應該是畫質背後浩瀚龐雜的數據:

用戶停留時長、GMV、付費率、點擊率、轉粉率、轉化率、UV價值、場觀流量、免費流量、付費流量.....

并将對方的數據和自己的業務進行對比。

外行看表象,内行看數據。


最後的話

上帝視角,俯瞰全局。

操盤手視角,死磕數據。

從行為之中,積累出數據,用數據為準繩,來調優。

不要和不懂數據的人讨論經營。

這應該是很多人的經驗教訓。

這也提醒我們,自己一定要懂業務。懂數據。

Know your business。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