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青年藝術家楊飛
“蕪湖鐵工湯鵬,能揉鐵作畫,花竹蟲鳥,曲盡生緻。又能作山水屏障,好事者以木範之,懸於壁。或合四面成一燈。錘鑄之巧,前此未有。”清代陸以湉在《冷廬雜識·鐵畫》一書中所描寫的正是安徽蕪湖傳統工藝美術品——鐵畫,原稱鐵花,相傳是明末清初蕪湖鐵匠湯鵬所創造,以風格獨特、工藝精湛著稱。
鐵畫以低炭鋼為原料,藝人們以錘代筆,以爐為硯,以鐵當墨,襯以白底,裝框成畫。畫面保持鐵的本色,不塗彩。鐵畫工藝綜合了古代金銀空花的焊接技術,吸取了剪紙、木刻、磚雕的長處,融合了國畫的筆意和章法,畫面明暗對比鮮明,立體感強。楊飛的鐵畫作品《太平山水圖之靈澤矶》将傳統鐵畫技藝與現代雕塑語言相結合,創新傳統手工藝的現代表達,線條細膩繁複,畫面空間深遠,入選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藝術人才培養美術類滾動資助作品。
青年藝術工作者楊飛近照
武漢工程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教授程智力認為:“楊飛長期從事當代金屬藝術研發和雕塑裝置創作,熟悉金屬材料屬性和加工技術,在此基礎上創新地将傳統的蕪湖鐵畫鍛造技藝與現代三維雕塑語言相結合,作品《太平山水圖之靈澤矶》通過不同手法的穿插和漸變達到了有機的融合,使傳統鐵畫具有了更立體的空間、更強烈的體量和更豐富的肌理及層次。”“乍看似墨潑素絹,山水人物皆空嵌”,作品《太平山水圖之靈澤矶》中傳統鐵畫與現代雕塑碰撞出了什麼樣的藝術火花,創作過程中有哪些藝術感悟?記者日前就相關問題,采訪了楊飛。
光明網:鐵畫《太平山水圖之靈澤矶》的創作契機是什麼?
楊飛:與金屬工藝結緣還要追溯到1999年,當時為了生計南下深圳,原準備靠畫商行業為生,無奈行業不景氣,後經朋友介紹進入一家鐵藝廠從事設計和研發工作,這便是與金屬工藝的開始。後來我們憑借美術專業科班出身的專業優勢開發和生産了上千款原創金屬飾品,在各種專業競賽和展會中拿到多種大獎,我也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金屬等綜合材料工藝技術和研發經驗。
2017年6月,國家藝術基金蕪湖鐵畫藝術人才培養項目招生,我以武漢工程大學藝術設計學院專業教師的身份進入該項目學習。《太平山水圖》系列版畫共四十三幅,是明末清初蕪湖著名畫家蕭雲從繪制,順治五年徽人湯尚、湯義、劉榮等雕刻而成,是清初版畫巅峰之作。
初見《太平山水圖》系列是在工作室的地面上,四十三幅版畫作品,黑花花鋪了一地,學員們自由選擇創作素材。經過前期的鐵畫煅制學習和嘗試,大家對制作難度有了一定的認識,這麼複雜的線條和場景沒有幾個月根本沒辦法完成,都下意識地去找相對簡潔的畫。我因為有多年的金屬藝術從業經驗,便想挑戰一下,選擇了線條更細密複雜的《太平山水圖之靈澤矶》,這樣便于将我多年的金工技術與當代立體雕塑語言融入其中,适當拓展鐵畫的表現語言,也是對鐵畫創始人湯天池的緻敬和鐵畫創新精神的延續。
光明網:在您看來,《太平山水圖之靈澤矶》這一作品最大的創新和特色是什麼?
楊飛:我從業二十餘年,常規的金屬加工技術和材料成型特點是比較熟悉的,但傳統鐵畫執此一技,極緻的技藝讓人出乎意料。在傳統蕪湖鐵畫的學習和創作中,發現它更執着于國畫藝術、筆墨精神的領悟和鍛造,用相對單一的鍛造加工手法,不計成本地追求水墨藝術的意境和鐵畫氣韻。正是這種相對單一的創作方式,造就了鐵畫的藝術語言和獨特魅力,但同時也造成了鐵畫在現時代的被動與失落。我們要經常回到湯天池創造鐵畫的時代環境去思考、回到藝術創新的原點去思考,我們傳承的不僅僅是一種技藝,更是一種當下的創新思維方式,是與當下時代文化藝術不斷嫁接、推陳出新的過程,隻有真正理解湯天池的鐵畫創新精神,才能明白鐵畫與不同類型的文化藝術融合的關系。
在《太平山水圖之靈澤矶》這幅鐵畫作品中,主要融入了當代雕塑語言和立體思維,結合了圓雕和浮雕的造型方式,不同于常規鐵畫對于國畫筆墨的模仿和提升,還加入了雕塑語言。因為原始素材的限制,此次創作不能突破原有作品的結構框架,隻能做一定範圍内的嘗試,也是因為這種限制,讓我們在三十多個日夜的辛苦捶打和敲擊中,基本掌握和領會到了傳統鐵畫的煅制技藝和執着精神。
楊飛鐵畫作品《太平山水圖之靈澤矶》
光明網:創作鐵畫《太平山水圖之靈澤矶》過程中,有何難忘之事和藝術感悟?
楊飛:去年的蕪湖異常炎熱,安師大暑假寂靜的校園内卻回蕩着一片叮當之聲,三十名學員來自各地區、各領域、各行業,大家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與傳統鐵畫藝術進行了一場熱火朝天的碰撞與融合。一台相對簡陋的鐵畫點焊機,絲毫不能降低大家對鐵畫創作的熱情。通紅的鐵條、飛濺的火花在視覺中分外美麗,在現實環境中,卻是夾雜着汗水和灰塵、防不勝防的燙傷和刺痛。從開始的新鮮和好奇,到中途的酸痛和懷疑,直到最後的堅持和欣慰,見證這一時刻的是我們腫痛的手臂和千瘡百孔的工作服,作品完成的那一刻,一切覺得是那樣的值得和美麗。
《太平山水圖之靈澤矶》畫面層次豐富,中心山頭突兀的亭台樓閣容易行成視覺中心,更适合用圓雕立體的語言來創作,山頭周圍的建築和山林可以用浮雕的形式進行過渡,畫面四周的水波和蘆葦則以線性的方式來展開,和中心形成很好的環繞和反襯效果,适當簡化了前景的内容,讓畫面更簡潔,視覺中心更突出。在這幅作品的煅制技術方面,弱化了傳統鐵畫對于國畫筆墨的塑造,因為畫面篇幅較小,整體線條太細,單根線條的變化已經無力承擔整幅畫面審美的重擔,更重要的是畫面的立體空間和層次變化,以團隊作戰的方式,呈現整體的力量和厚重感。因為尺寸的關系,畫面最終完成的效果還是停留在輕盈通透的質感上,組裝起來後的視覺沖擊力視乎還沒有單個的局部塑造更為有力,這應該是尺寸和手法不統一所緻。不過,最重要的是我們有了新的嘗試、新的認知、新的方向。在即興創作中,我将傳統文化題材(梅蘭竹菊)與鐵畫煅制、立體雕塑、空間裝置進行了融合,進一步探讨了傳統手工藝與當代藝術、時代精神的融合與反思,希望能帶着創新的思維,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走得更遠。
光明網:對于青年藝術創作而言,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有着哪些意義?
楊飛:青年藝術家的成長需要天時地利人和,同時受一定的機遇和個人性格制約,曆史上絕大多數偉大的、成功的藝術家,都是站在時代的前沿、文化的浪尖之上才能嶄露頭角,并影響一個時代、一代人的審美意識。
國家藝術基金的資助創造了更多的潮頭,讓更多的青年藝術家有機會在舞台上展現自己的才華,無疑也會激起更多美麗的浪花,從而形成一股藝術的新浪潮,共同掀起中華民族文化的偉大複興。
(光明網記者産娟娟采訪整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