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36氪最新估值多少

36氪最新估值多少

科技 更新时间:2024-12-01 03:45:18

文 | 張婧怡

編輯 | 蘇建勳

近年來,雲計算、大數據、開源技術等風起雲湧,數字經濟正不斷帶來時代變革的更多可能。據知名分析機構 Forrester 預測:未來五年,大數據技術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将達到12.8%。

近期,Kyligence 聯合創始人兼 CEO 韓卿在上海舉辦 Data & Cloud Summit 2021 行業峰會上,正式宣布了企業全新"智能數據雲"戰略、Kyligence 最新産品以及一系列合作夥伴計劃。

作為企業級數據服務與管理平台,Kyligence 自 2016 年成立以來,不斷嘗試跟進雲原生時代下技術發展趨勢,解決企業在數據分析、管理及治理等方面的痛點。

“數據倉庫在雲時代的變革才剛剛開始,新的技術架構、新的使用方式、新的成本結構都将深刻改變這個行業。未來人類使用數據,應當和今天使用雲計算一樣簡單、方便,隻需關注數據本身,而無需關注到底在哪個平台上,真正實現數據的随取随用。” Kyligence 聯合創始人兼 CEO 韓卿在會上談到。

今天,作為重要生産要素的數據正在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對此韓卿也總結了數據倉庫行業假設發生的幾點根本性變化。

第一,數據倉庫的構建模式正在改變。過去數據倉庫的構建模式是集中式的,能夠解決數據煙囪(信息孤島)問題。但現在的數據是天然分布的,數據不僅在不同的系統裡面,它們甚至在多個雲上,更甚者在一個雲、多個數據庫裡面。“數據量已經大到不可能集中起來,幾十個 PB 數據隻是一個‘起步價’。這麼大的數據量,讓特别是在雲環境下的數據傳輸變得不再現實。”

随着 GDPR 數據隐私法案的來臨,企業不可能把所有數據都進行彙總。所以整個數據倉庫構建模式正從“Collect”——把所有數據收集起來,變為“Connect”——所有數據有機地連接起來。

第二,使用數據的人發生了根本性改變。數據的管理和使用已經從過去隻為決策者和管理者服務,漸漸演變為需要滿足所有人的數據分析需求。以前是決策者、專家使用數據,或者有專業化的團隊,包含項目經理、各種工程師等,經過三個月、六個月給出一個決策方案。而今天使用數據的人已經發生了根本性改變,他們是一線工作者、是非技術或者分析崗位的職場人。

36氪最新估值多少(36氪專訪KyligenceCEO)1

圖片來源:kyligence 官方

“我們發現企業不可能為每一個業務人員配備一支龐大的分析團隊,而且整個數據 IT 構建模式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沒有那麼多人去服務它,所以對企業來說,要麼投入更多人力、物力賦能數據管理,要麼就用技術去改變它。”

第三,數據的消費方式發生了變化。以前是從已知問題找已知答案,現在需要從未知問題找未知的答案。現在的業務人員希望的是,企業可以基于已知的一些數據、文化、能力,并沉澱之後自動推薦給需要的人。“例如我們服務平安銀行的時候,當工作人員去看指标,對方怎麼知道現在存款指标非常重要呢?這些應該是系統自動告知,而不是工作人員自己想出來的。同時,現在大家習慣用兩樣東西,一是手機,二是搜索。所以,市場必須降低整個數據使用的門檻,用技術叠代來幫助客戶推送更具價值的數據。”

韓卿認為,随着數據和使用端越來越多,數據的搜集與管理變得難上加難;另一方面,企業又希望數據能夠多面化,顧及到、賦能到每一個業務人員,這就導緻了兩者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愈加明顯,越來越混亂。“現狀是企業根本不知道有價值的數據在哪裡,以前是沒有數據,所以企業希望 IT 把數據全部收集起來;而今天是數據太多、信息過載,企業已經不知道該要什麼類型的數據。”

傳統的數據平台和分析技術正面臨賦能失靈,而大數據智能分析業務則日漸火熱。因此,Kyligence 以雲技術為核心,以人工智能為推動來解決所有的技術和數據的問題,因此“智能數據雲”應運而生。

據 Gartner 調研數據顯示,74% 的用戶選擇使用雲上“分析、BI 及數據科學”的相關服務,這表明雲上構建企業數據服務與管理已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面向這一趨勢,Kyligence 也叠代了自身的産品:企業級并以公有雲版本為主的 Kyligence 全新版本(v4.5) 。

值得一提的是,Kyligence 還正式推出玄武計劃,加速下一代基于 Kubernetes及分布式對象存儲等架構的私有雲産品落地的進程,為大型企業級客戶提供私有雲環境運行 AI 增強數據服務與管理的能力。除玄武計劃外,Kyligence也宣布 Kyligence Partner Network 合作夥伴計劃,該計劃将從培訓認證、資源支持、推廣合作等方面賦能合作夥伴,幫助企業智能管理最有價值數據,支持企業全面數字化轉型。

以下為Kyligence聯合創始人兼 CEO 韓卿與36 氪等媒體的采訪實錄:

媒體:這兩年大家都在讨論開源相關的話題,包括中美在開源環境上也有一些差距,您怎麼看待國内的開源環境?

韓卿:從去年開始,不管是在基礎社區還是基于開源做商業化,開源都被讨論的非常火熱,Kyligence 從 2015 年開始走開源商業化道路,是第一個由中國人主導,貢獻到 Apache 軟件基金會的頂級開源項目。我認為這是好事情,說明國内正在湧現越來越多開源的技術。通過大家在更大範圍内的交流,有利于開源技術的落地和發展,更甚者加速了技術的成熟發展周期,促進中國在底層技術上的提升。中美之間差距确實會有,不過可以看到國内非常不錯的一些開源社區包括我們 Apache Kylin 等等都在走向全球化,為全球開源社區做更多的貢獻,這是非常好的現象。

媒體:Kyligence 出雲原生的産品也有兩年左右了,雲原生從去年到現在成為一個非常火的概念,Kyligence 做雲原生是不是可以稱之為轉型?我想聽您聊一聊 Kyligence 做這個雲原生的轉型都做了哪些事,或者雲原生沒有那麼火的時候,為什麼選擇雲原生這個方向?

韓卿:雲原生是我們的一個戰略轉型,Kyligence 最早出來創業的時候是作為 Apache Kylin 的開源項目,這個開源項目最早的定位是基于 Hadoop 技術幫助企業提供大數據分析服務。但在2018年我們決定往雲原生方向轉型,Kyligence 真正的雲原生版本是在2020年初的時候推向市場,整個技術架構裡面沒有任何對 Hadoop 的依賴,在雲上隻依賴雲的存儲和技術資源,目前已有衆多客戶案例,例如瑞士銀行等都在使用。

Kyligence 是一家全球化的企業,通過服務全球客戶,這也讓我們看到了不同市場的不同需求。較早之前,我們就會被國外的客戶問到是否有雲版産品,這時我們發現市場有了新的需求,從而做了調整。不過我們最開始第一個在雲上版本還是以Hadoop為基礎,客戶反饋也不錯,但是後續發現 Hadoop 帶來的挑戰甚至會被放大,這個時候 Kyligence 發現可能需要做一些新的轉型,所以就把整個體系架構從底層全部做了更改。可以說,基于對全球市場發展以及客戶需求的及時洞察,我們做了相應及時的調整,現在看來,我們做對了。

媒體:Kyligence 發布玄武計劃時提到了國産化,為什麼會把國産化列到其中?在國産化上,Kyligence未來的願景是什麼樣的?

韓卿:Kyligence 一直面向全球客戶。除了中國,我們在美國和東南亞都有一些付費的客戶,尤其是我們的開源項目 Apache Kylin 在全球有超過1500家企業用戶。今天提到中國的環境,尤其是在雲計算方面,中美 IT的基礎架構展現了不一樣的地方。例如美國、歐洲的 IT 基礎架構基本以公有雲為主,不太會走私有雲這條路,但在國内大有不同。目前 Kyligence 産品有公有雲版本,我們也正在投入資源做一些基于私有雲的産品。對于國産化,國内也是一個風潮。我們作為一家來自中國的科技公司通過不斷發展與實踐,收獲了很多豐富的經驗,接下來希望與大家一起共創有關國産化方面的技術架構和内容。

媒體:最近數據安全是一個很熱門的話題,您也提到現在的數據是分布式的,很難将一個數據集中一個系統處理,這會導緻一些很嚴重的數據安全問題。Kyligence 在做技術上還是戰略上是如何保障數據安全的?

韓卿:首先,我們提供的是一個技術産品,我們提供的是軟件本身,在這個過程中是把相應的安全和合規的要求融合在産品中了,例如利用了行業裡比較流行的先進的安全能力。我也一直在強調兩個方面:第一是信息安全本身,Kyligence 已通過 ISO9001,ISO27001 及 SOC2 Type1 等各項認證及審計;第二是我們也會在安全上投入更多資源,目前也跟安全的廠商合作,甚至跟我們客戶合作時,我們客戶會聘請第三方的安全公司掃描漏洞,确保我們的軟件産品生産出來是符合安全相關的要求和規範,這些都會有第三方來做驗證。

媒體:Kyligence 宣布戰略升級的智能數據雲還有合作夥伴的網絡和玄武計劃,可不可以具體從行業聚焦的角度介紹一下基于技術和生态夥伴合作在未來這一年的發展方向。

韓卿:我們在行業上還是會聚焦自己擅長的大行業,金融、制造、零售、電信等等行業,由于每個行業的特性不太一樣,我們還是希望把自己擅長的領域先做深做透,這是我們的選擇。尤其在金融行業,整個金融行業不管是對安全還是賦能業務本身,對于數據服務和數據分析技術的要求遠遠超過其他行業,所以我們會跟這些行業的頭部客戶或者領先的創新客戶一起合作嘗試做一些新的東西。

在生态方面,我們會在幾個方向上發展:一方面會與更多的雲廠商合作,已經合作了微軟雲 Azure、亞馬遜雲 AWS、華為雲等公有雲平台,後續還會有騰訊雲、阿裡雲、谷歌雲等等。另一方面,我們也希望拓展合作夥伴類型,目前合作了 各類 BI 廠商,各種應用廠商等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