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老師經常用“鑿壁借光”的故事激勵我們要刻苦學習,珍惜現在的好條件,不過“鑿壁借光”的主人公匡衡長大之後怎麼樣了呢?這很少有人知道,今天我們就來講一講匡衡的故事。
匡衡出身于一個農家中,祖輩都沒有讀書人,但是匡衡從小就十分好學,想要利用一切資源進行學習,于是便有了我們聽到的“鑿壁借光”的故事。憑借着勤奮學習鑽研的可貴精神,匡衡拜得了一位學富五車的師父,跟着這位師父學習《詩經》。
經過匡衡不懈的努力以及其傲人的天資,匡衡對于《詩經》的理解已經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時人都說聽匡衡解說《詩經》是一件讓人愉悅的樂事。但是漢代的考試卻并沒有那麼容易,匡衡考了九次都沒有達到理想的成績,好在他對《詩經》有着獨特的見解,引起了太子的注意。
這位太子就是後來的漢元帝,漢元帝即位之後便重用匡衡,經常叫匡衡為他講解《詩經》。漸漸地,匡衡的才華逐漸顯露出來,漢元帝發現其才能之後委以重任,匡衡的仕途一帆風順,後來官至宰相,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匡衡為官期間一直都為國為民,不辭辛勞,是一位人人稱贊的好官。有一次中書令石顯結黨營私,危害朝廷,隻有匡衡敢站出來向皇上上書彈劾,列舉了他的多條罪狀,就連他的黨羽也一舉被殲滅。這本是一件好事,但是朝廷中的官員多有私心,卻把為人正直的匡衡視為眼中釘、肉中刺。
朝中大臣處處尋找匡衡的錯處,想盡一切辦法要扳倒他,也怪匡衡自己不争氣,漢元帝封他為安樂侯的時候賞賜給他31萬畝土地,但是匡衡卻利用交接上的錯誤獨自吞占了4萬多畝地。
這件事情讓朝中的官員抓住了他的小辮子,朝中大臣要求彈劾匡衡,皇上得知消息之後大怒,匡衡當初是一個正直的清官,後來竟然也會貪污,當即皇上便将他貶為平民,流放回家。
好事不出門惡事行千裡,被流放回家之後,周圍的老百姓都知道匡衡是犯了貪污罪被貶,大家都對匡衡嗤之以鼻,就連當地的小官吏也經常找他麻煩。從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被封過侯爺的匡衡如今竟落了個這個下場,沒過幾年之後他就在郁郁寡歡中去世了。
誰能想到當年鑿壁借光的匡衡後來的下場竟如此落寞,想必我們的語文老師就算知道匡衡後來的遭遇也不會告訴我們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