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誰也沒想到,2023年第一個塌房的,竟然是楊迪。
事情的起因是楊迪在直播連線的時候,不小心說漏自己目前單身,已經和談了十幾年的女友分手。
聽到這一消息的網友瞬間炸開了鍋,一時之間,網絡上滿是質疑聲。
楊迪不得已連發兩條微博來說明分手之事,表示兩人做到了好聚好散且也是很好的朋友,如今仍然會互相照顧,并不存在網友所認為的辜負與虧欠。
然而,這樣的說辭大家并不買單。
為了證實自己說的是實情,楊迪甚至在評論區曬出了與前女友的聊天記錄。
可無論怎麼解釋,網絡上依舊罵聲一片。
其中,最受網友吐槽的,是他在微博上說的一句“雖沒婚姻之式,也有過婚姻之實,所以這次分手也和離婚無異。”
說的越多,罵得越狠。
目前看來,楊迪算是塌房了,會不會塌得徹底就不得而知了。
從這次塌房事件中,可以看出當代年輕人的戀愛觀,以及當今情侶間普遍存在的問題。
楊迪會被罵得這麼狠,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觀衆們将自己代入了一個“戀愛十幾年,陪男友從一無所有到功成名就,最後被甩了”的角色。
大家似乎都很害怕戀愛中的冒險,相比于體驗過程,更注重于是否有一個完滿的結果。
為什麼年輕人的戀愛觀會發生這樣的改變?
經過一番思索後,我将目光鎖定在了“手機”。
如今,手機成為現代人的标配,是大家進行情感交流的工具之一,同時也是引發情侶間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
網絡的發展,打破了時間與空間的局限,大家可以通過手機與所愛之人肆意暢聊。
相互陪伴在身旁的戀人用手機記錄甜蜜日常,異地的情侶通過手機維系情感。
手機帶來這些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隐患。
人們過度地依賴手機,進而忽視現實生活中面對面地交流與溝通。
曾在網絡上看到一則漫畫,大概是如今許多情侶分手的真實寫照。
女孩與男孩是一對異地情侶,彼此都深愛着對方。
因為一場矛盾,兩人發生争執,男孩希望雙方都能冷靜下來,再解決問題。
女孩深夜抱着手機痛哭,回想起兩人從在一起到現在,關系似乎越來越平淡,她以為男孩膩了,變心了。
清晨,一夜未眠的女孩,在與男孩的對話框裡打下一行字:“你還愛我嗎?”
卻遲遲沒有勇氣發送,删了又重新打,打完接着删。
手機另一頭的男孩,看到女孩的對話框裡顯示着“對方正在輸入”。
他激動地打出:“親愛的,我錯了,我們和好吧。”
當他正準備發送時,卻收到女孩發來的:“我們分手吧。”
男孩瞬間愣住,恍惚了許久,隻回複了一個字:“好。”
一串冰冷的文字,根本看不出背後所隐忍的情緒。
明明彼此深愛,最後卻因為詞不達意,遺憾散場。
手機所帶來的不僅僅是情侶雙方的溝通問題,還有一系列外部因素所導緻的争吵、懷疑、分手。
網絡上大量毒雞湯,向大衆傳遞一種畸形的戀愛觀,情侶之間怎麼做才算愛對方,如果沒有做到就被扣上一頂“渣”的帽子。
可是,每個人的情感經曆不同,表達愛意的方式不同,又怎麼會做到千篇一律?
在豆瓣勸分小組,活躍着36萬“分手大師”。
他們為每一個發送情感貼的網友提供最快的情感診斷,而判斷的依據,隻是帖子上幾百字的單方面陳述,又或者幾張聊天記錄截圖,還有轉賬截圖。
帖子一經發出,在最短的時間内就會收到診斷結果:“分!”
勸分小組的簡介上直言:“本小組勸分不勸和!讓你下定決心分手!”
除了豆瓣上,其他社交平台上也有不少勸分人士。
事實上,當你以自己的視角,把自己的委屈感以文字的方式發表在網絡中,觀衆們就會自覺帶入“受害者”的角色,與你産生共鳴,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勸分不勸和”的言論。
而感情是複雜的,别人無法通過手機屏幕真正做到感同身受,也并不了解文字中所提及的另一半有着怎樣的心理。
放棄主觀判斷,相信大衆的審判,對于一段感情而言,本就不公平。
手機為大家的情感交流提供了途徑,但同時也在男女的情感中建立了一面牆。
隔着屏幕說情話也許隻能感受到百分之二十,隔着屏幕說狠話卻能感受到百分之二百。
九把刀曾說:“不要在電話裡吵架,不要在聊天框前鬧矛盾,一定要面對面,也許當你看見她說某句話時的表情,你就不忍心那樣做了。”
看不見對方的情緒、動作、眼神,冰冷的文字有時候比刀子更鋒利。
我們一邊享受着手機帶來的便捷,又一邊陷入網絡所帶來的恐慌之中。
看着别人無疾而終的情感,作為觀衆我們一次次帶入“受害者”的角色,認為社會上渣男渣女太多,越來越不敢愛。
即使身處于情感之中,也容易受到外界言論的影響,患得患失。
很喜歡一句話:“那時,車馬很遠,書信很慢,一生隻夠愛一人。”
在這個手機不離手的時代,那樣純粹、質樸的愛情很難再看到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