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由AI續寫故事作為文本的視頻悄然流行開來,一些UP主利用市面上的AI創作應用續寫人們熟知的文學作品,再将新的作品以人聲演繹,配上BGM後制成視頻。
林黛玉葬花之時曹雪芹穿越進入,并與寶玉、襲人發生一場持續千年的世紀大戰;孔融讓梨引發了一場長達十多年精心策劃的陰謀;《桃花源記》中善良淳樸的村民為了保守桃花源的秘密铤而走險……經過AI的一頓操作,一些名著還成了爆款“爽文”,前有諸葛亮開戰鬥機,後有莊子研究“三體”,各種平行世界信手拈來……這不得不令人驚訝:AI寫作能力已經這麼強大了嗎?人類作家飯碗還能保住嗎?
AI寫作是怎麼回事?
AI創作也就是機器人寫作,這是一種拟人化的說法,實質上是指通過一定的計算機程序,對輸入的信息進行自動化的分析、處理和加工,從而生成一篇較為完整的文章。總的來說,今天流行的AI續寫,其實已經算是比較成熟的能力。
随着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發展,自然語言生成技術(NLG)在世界範圍内得到廣泛的應用。《紐約時報》和美聯社等新聞機構都曾采用NLG技術來撰寫新聞報道。
AI寫作背後的原理非常複雜,其核心是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同時涉及到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知識圖譜等多項人工智能技術。記者了解到,目前的AI寫作分為三種模式——
模闆式寫稿機器人主要通過優化算法,在預先存儲的大量寫作模闆中,選擇與給定材料相匹配的模闆,将信息加以組合生成文本,是目前應用最成熟、實現最容易的一種機器寫作方法。
抽取式機器人會對文本進行語義分析,識别冗餘信息,抽取重要内容,通過摘錄或概括的方法壓縮文本,形成對于既定文字的摘要,再加以計算确保文摘的連續性,這種技術廣泛應用于新聞内容概括和文摘生成。
生成式NLG主要通過深度學習和增強學習技術實現,機器通過大量的文學作品樣本進行訓練,學習各類寫作風格、建立寫作模型,再根據輸入的文字片段獲知任務需求,預測并生成與需求相匹配的文稿,進行輸出。
從現階段來看,模闆式和抽取式寫稿機器人的技術已經趨于成熟,在市場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生成式NLG技術更加智能,也是當前NLG技術中更為高級的目标。
用AI進行創作沒有技術門檻
其實,對于相關工具的使用者而言,用AI進行創作并沒有技術門檻:隻需輸入文學作品的某些片段,AI創作機器就會根據給定文字的内容與風格對故事進行續寫,這些經過AI二次創作的故事,往往情節曲折離奇,與原作的走向大相徑庭,這種内容因為反常規和新鮮感而受到一些網民的追捧。
此外,AI續寫都是幾秒完成,還可以一次續寫出多個版本,如果不滿意還可以再換一批,或者随時編輯調整。甚至一些AI平台還可以選擇風格,有“言情”,有“純愛”等風格。
褒貶不一:文字堆砌還是構思創新?
那麼,這樣的AI續寫到底靠譜嗎?目前大家的觀點并不一緻。
有網友稱,“這就是文字堆砌,毫無邏輯”“滿滿的晉江文學味”“我終于明白了,為什麼一些網文日産幾萬字,啧啧”。
但也有網友認為,“寫得不錯,除了一些爽文,甚至有的内容很‘内涵’。”該網友認為,在較為著名的蒲松齡《狼》的續寫中,AI給出的故事就頗有現實主義的諷刺意味,值得思考。”
還有網友認為,“AI續寫質量和人類差很遠,但在構思和想象上,人類難以追趕。”
有AI寫作平台介紹,“如果你每天寫作超5000字,那麼你需要AI寫作,它能幫助你推敲用法、斟酌文法、改寫文風等。”
也有網友概括認為:先不論好壞,藝術創作這種高度創意化、個性化的工作,原本被視為“人類的最後一片淨土”,是理論上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取代的工作之一,可如今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卻為藝術創作開辟了一條新的路。
職業寫作人的“飯碗”還能保住嗎?
幾年前,柯潔與AlphaGo圍棋大戰,三戰全敗讓人類看到了AI的強大。近幾年AI應用更是層出不窮,人臉識别、AI招聘、自動駕駛等新技術日新月異。
但AI應用大多集中在數字化、智能制造等領域。AI更擅長的是識别、認知、深度學習等。AI寫作雖有涉及,但表現平平。
例如幾年前就存在的AI股市報盤寫作,普遍認為,AI報盤頂多是制作了固定模型,有一定的寫作套路,隻需要定時采集相關數據即可。
AI寫詩也被認為套路滿滿,雖然微軟AI小冰都出了詩集等,但終究沒引發多大反響,甚至還被嘲笑:“就是堆砌文字,我一天能寫100篇。”“AI寫作也就是敢出詩,因為大家都看不懂。”
主流觀點認為,藝術創作是人類特有的能力,這是AI無法逾越的。但這次AI續寫來勢洶洶,不少人質疑:人類特有的創作能力,難道真被AI複制了?
不過有一點需注意,目前,一些精彩的AI續寫并不是完全由AI完成的,其中有人為調整,可以說是AI和人類共同完成的。記者看到,在B站上傳的一些精彩AI續寫也都标注為作者和AI續寫平台共同創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