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最近我又被小朋友難倒了,起因是講故事——經典格林童話,大灰狼和七隻小山羊。
童話的結局中,羊媽媽用剪刀剪開了吃掉小山羊的大灰狼的肚子,六隻小山羊分别跳了出來。然後他們在大灰狼肚子裡放了許多大石頭。等到大灰狼去井邊喝水的時候(另一版本是去河邊喝水),因為肚皮太重掉進水中淹死了。
兩歲的小朋友看着我說:“我也吃小山羊,媽媽也吃小山羊。”
這令我無話可說。家裡炖肉時,我們都會告訴小朋友吃的是什麼肉,雞肉還是豬肉還是羊肉。所以小小的他非常明确,大家都是吃過羊肉的。吃掉小山羊有錯嗎?
我是不是應該跟他解釋,這些羊或者雞是人類專門豢養出來以供食用的,而不是強行搶去了某個羊媽媽或雞媽媽的孩子。
這樣聽起來似乎也很殘忍,而且理論上站不住腳。人類經常罔顧動物的感情而奪取它們的親人吃,并且在我們的意識中動物是愚鈍而沒有情感的。那大灰狼為了生存吃掉小山羊,填飽肚子,似乎也無可厚非。
對一個兩歲半的小朋友,要區别行為産生的後果(吃掉小羊)和行為的方式(欺騙)也很困難,所以大灰狼的所為在他看來無可厚非。
這個故事是第三次講了。每次講都會遇到不一樣的困境。記得上一次講這個故事時,提到剪開狼肚皮的情節,未未就問,“那小山羊的肚皮如果剪開了呢?”我隻好說“裡面是青草。”
同時隐隐覺得不妥,童話故事中何必有這麼血腥的場面,要把某位的肚皮剪開呢?
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還有類似的一次在講經典故事“狼來了”時,說到放羊娃因為撒謊被大灰狼吃掉,小朋友就問:“那麼如果大灰狼撒謊呢?”
我告訴他,大灰狼撒謊是經常的事情。大灰狼是壞人,經常欺騙和迫害小朋友,比如在小紅帽當中,在狼和三隻小豬當中,在狼和七隻山羊當中等。最後壞人會受到懲罰。
小朋友若有所思的看着我:“哦,大灰狼就是壞人啊。”
不知是不是我想太多,總之聽完這話我感覺好心虛,忍不住反思在我們許多故事的通用意象中,狼、狐狸、老虎、黃鼠狼這些角色都被定義為邪惡的動物。
近年來一部動畫片喜羊羊和灰太狼中,灰太狼的角色就很可憐。他是一個怕老婆,但同時想為家庭争取填飽肚子的權利的男人,卻總是被喜羊羊團隊玩的團團轉,欺騙和傷害也往往加諸在灰太狼身上。
大灰狼到底是犯了什麼錯?為什麼下場總是這麼可憐,總是遭人唾罵,吃飽也隻是一時,甚至很快就會付出生命代價。貓和老鼠中為什麼湯姆隻是想盡到看家護院的責任,卻一直被老鼠欺負,被主人誤解。而小白兔設計陷害老虎的故事也已經有無數版本,并被認為是機智的代表。
可能生為食肉動物就是這樣不幸。隻有食草動物才被認為是善良的溫順的,食肉動物就被認為是具有侵略性的和邪惡的。感覺和當代社會盛行的“我弱我有理”邏輯很相似。
紛争出現時,人們往往主觀判定強勢的一方有問題。政府和平民有沖突,一定是政府仗勢欺人,各種陰謀論風生水起;有錢人和窮人起沖突,一定是富人為非作歹,恨不得打倒全體财富自由者;老人和年輕人起沖突,一定是年輕人恃強淩弱,不懂得尊老愛幼,真是世風日下啊……
我是吃草的,我就一定沒有攻擊性,麻煩你們資源占有多者照顧我們,讓着我們,不然你們的下場一定很慘,或者至少我用道德綁架讓你們窒息,因為生為食草動物,我的立場在倫理意義上一開始就是正确的,正義的。
就此意義而言,我真心希望未來的童話創作者可以使人物設定更合理。不要習慣性給某類動物貼标簽,大家平等相處,自由表現。狐狸可以呆萌,小白兔也可以狡猾,大灰狼可以給山羊打工,掙錢去菜市場買肉。
随時間推進,我感覺自己在駕馭那些經典作品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等等時有難度。其中一些作品真的可以稱為黑暗童話,得想方設法去毒性,增加合理性。
相比之下一些現代童話更貼近現實生活,易于向小朋友解釋,比如我國的小黃鴨系列,日本的小熊寶寶系列,荷蘭的青蛙佛洛格系列。
例如,小黃鴨系列當中有本書描述小黃鴨想和插座玩兒,插座生氣了,冒火了,小黃鴨差點受傷,之後在爸爸的提醒下知道,小朋友是不能随便碰插座的。于是我有了武器,每次當未未試圖去碰一些危險東西時,我都會拿小黃鴨這個故事來警告他。
而一些經典童話處理起來就需要很高的技巧。比如海的女兒,姐妹們勸她用魔法刀子殺死王子,換回自己的身體,我就說不清愛情,犧牲,絕望,巫術等幾個要點。
還有傳統故事大鬧天宮,也很難讓天性搗蛋的小朋友明白,為什麼一個破壞公物的孫悟空被奉為具有反抗精神的英雄人物,理解背景環境如世俗體制太難了。
而哪吒鬧海也讓人無法贊許那種使用暴力不合作态度為民衆請命的方式。動機和行為如何權衡比重?好的動機産生的不良後果是否要承擔責任?太多倫理話題牽涉其中。
對此我覺得自己應該舉手投降,大概以後隻能講一些性格情緒培養讀本之類的東西。可是我又無法否認,童話具有豐富的寓意和情感色彩,遠比教化式材料更為全面,更為豐富,也更為深刻。
回想當年看過的這些經典童話,才想起幼時的自己常被吓到。故事中有恐怖成分倒是符合人類曾經在幼兒教養方面的習慣,那就是利用恐懼來讓孩子成為一個乖寶寶。
安徒生童話中有一個“踩着面包走的女孩”的故事,其教化意義一度讓我冒着撐破肚子的風險,也要把碗裡的每一顆米吃光。安徒生的這一童話結合了宗教概念,認為對食物不敬的人會被拉入地獄。至于地獄有多恐怖,這位大師毫不吝啬筆墨,洋洋灑灑地描述了一番。而當年那本泛黃小書中的插圖更是讓我噩夢連連。
舊時讓我比較平靜的童話要數阿.托爾斯泰童話了。這位蘇聯作家的作品較适合小朋友,其中經常有反複吟誦的段落,有益小朋友加強語言方面的學習。同時故事中血腥的成分比較少,可以避免跟小朋友探讨死亡之類的概念。對壞人的懲罰也是量刑定罪,沒有那種壓倒一切的報複感。
當然這裡也産生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那就是:從小就讓孩子意識到人性和社會的黑暗面,是否合适?如果說不合适,那麼從幾歲的年齡段開始接觸,比較利于他們的心理發育?
鑒于當下社會風氣不是太理想,拐賣幼童的事情時常發生,我們對于孩子接觸黑暗面的這一判斷是否也應該與時俱進呢?
童話自産生以來就承擔着教育幼童,幫他們形成正确的倫理價值觀的責任。童話可以讓兒童在無意識層面上深刻習得人類智慧、社會習俗和種種美德。許多人格心理學家都曾分析過童話所具有的富含象征意義的主題。大家有興趣可以進一步研究探讨。
有理論認為:童話以象征和隐喻的方式把人類生活中可能出現的欺騙、踐踏、侵犯等行為告訴兒童,并教給兒童對付類似的邪惡行為的辦法。當兒童遭遇類似的情景時,這些教益将會在無意識層面上自動地促使兒童進行反應。那如此說來,刻意回避黑暗面是否沒有必要?
童話之所以為兒童所喜愛,是因為遵從心理發展規律,暗合了兒童與生俱來的集體無意識。而童話所提出的問題也是人類在求索道路上終有一天必須面對的人生必修課:恐懼、死亡、邪惡、正義、絕望、成長、尋求伴侶、發掘生活意義等。
就這個層面而言,童話的積極意義要遠大于其消極影響。這又給做父母的提出了一項挑戰:
如何因材施教地,合理有度地讓孩子在童話世界中遨遊——既不能為了刻意培養溫順理性等品格而屏蔽一些現實話題,讓孩子成為頭腦簡單、沉溺幻想的的脆弱者;又不能放任孩子接受過量負面信息以緻扭曲,給他未來的發展造成障礙。
這又是一項“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自我成長之路啊!任何時候想要促使小朋友健康成長,成人都要先成長和完善。讓社會的“人”和自我的“人”統一起來,讓超我和本我和諧共處,才能更加補充童話中偶有缺失的平衡,對孩子形成良好的引導。
就目前階段說來,我覺得自己從小保持一種被動灌輸的狀态,決計不會想太多,但是現在的小朋友們提出的問題太多了,發散思維能力也太強了,(一聲長歎)所以講童話還是挑易于解釋的吧。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