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應該怎麼選專業,各專業學習的内容?”,《果殼教你選專業》一書精選了七百餘條答案中最有價值的部分。200位多個專業的師兄師姐現身說法,從日常生活的吐槽到潛移默化的精神升華以及畢業後的去向。今天,是高考的第二天,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選好一個專業,這些過來人又是怎樣看待自己的選擇呢……
amybelle 哲學
我隻講一下北大的情況。
北大的哲學系和宗教學系是并列在一起的。本科進來一級隻有一個班,人數有一定浮動,一般在三四十人或四五十人,本科生可選的專業方向有三個:哲學、宗教學、科學哲學與邏輯學。
本科低年級基礎課都是課程報告/ 論文 閉卷考試的方式,壓力較大;本科高年級選修課大多是論文。幾年哲學系讀下來,論文寫作還是能鍛煉得比較規範的。
關于高考怎麼選專業這件事情我從來沒有深入考慮過,我進哲學系完全是看高考分數能進哪個進哪個。個人覺得以高中畢業生的年齡和閱曆,不可能對大學專業有清晰的認識,在這個意義上說,高考盡量考好分數,能進名校一定要首先滿足進入名校,平台、氛圍、眼界等絕對是不一樣的,本科專業的影響我認為真沒有些人想得這麼大。應該說,在某些層次以下的學校選擇中,才存在好一點學校的冷門專業和差一點學校的熱門專業的抉擇必要性。
另外,我學了七年哲學,很早就自認不适合做學術,碩士畢業陰差陽錯進入了金融業工作。開始找工作之後,漸漸也明白後來做什麼工作跟專業的瓜葛真不算大。不過,我們專業的學生一般還是機關、事業單位等出路為主,大型國企每年也都有幾個。我們碩士班的情況是,很多人繼續深造(不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讀博士,哪兒有這麼多教職呀⋯⋯),工作的人去基層選調(公務員)的最多,留京主要是國企和黨報。
單獨說一句,沒有任何一個東西對人生能起決定性的作用,專業當然也不能。不管進入什麼專業,努力掌握好當下的自己,成為更好的自己,才能應對萬變。
陳振铎 稅務
主要學習方向是注冊稅務師方向,入學之後覺得名不副實,各個方向所學課程完全一樣,上課也都在一起,根本沒有差别。其實說起來稅務更像是會計的一個方向吧。
就業口徑主要是公務員和财務。我的同學們大概六成在各個政府機關,包括國稅、地稅、财政,兩成在各大銀行,一成做了企業财務,一成考研。
這專業典型的聽起來硬氣,聊起來虎氣,學起來洩氣。
首先是學的内容真的很雜。從課程就大概能看出來,經濟懂一點,會計懂一點,金融懂一點。但是現在這個社會,早就不是藝多不壓身的時代了,學得雜而廣絕對不如學得深而精。而且真到了畢業季找工作的時候,就會發現能要稅務專業的崗位,一定能要會計專業的;但是需要會計專業的崗位,稅務專業的就不一定有資格申請了。就連考公務員都隻能報國地稅。所謂就業面窄,不外如是。
學的内容也比較欠缺邏輯。因為稅收這個事,原本就是國家與企業的博弈,從兩個角度來看,會看出各自不同的稅收處理方法和稅收含義。當然稅法的發展方向應該是盡量縮小這種稅企差異,但我國的稅法才剛剛上路,所以就造成了類似這種現象:上個學期正在學企業稅收會計和稅務籌劃,教的是如何讓企業在合法的情況下,盡量少繳稅;這個學期開始學稅務檢查,于是上學期你所學所想,全部變成了違規操作。其中的角色轉換着實令人分裂。
然後你寒暑假回到家,跟親戚朋友聊起天來,大家聽說你學了這個,很可能就會拍着你的肩膀說:“小夥子不錯啊!畢業以後進了稅務局吃喝不愁啦!”這個問題其實也困擾我了很久。可能因為人人知道,國家有個稅務局,于是跟這個專業就想當然地挂上了鈎。但是國家公務員系統,逢進必考,其難度相信大家也都早有耳聞。我的那些同學們,從大三開始,就成群結隊,愁眉苦臉;到了臨考前,更是上吐下瀉,着急冒火,恨不能把各種各樣的大本資料給打印到腦子裡去,與考研黨的痛苦水平不相上下。
稅務這個東西,離人很近,人人都知道幾個名詞;但是又很遠,細聊起來都語焉不詳。尤其最近幾年,火得不行,随便就能東拉西扯什麼納稅人、個稅之類。朋友們也經常在一些企業如何節稅的帖子下@ 我。首先網上類似的帖子大多都是水準低劣的違法操作,誰信誰倒黴。其次,我自己也不會偷漏稅和節稅,畢竟隻學了四年,從業三年,時間很短。我國稅法再怎麼不堪,也是幾十上百人經過十幾年修訂編出來的。想要找到漏洞,不論是利用還是堵塞,難度不可謂不大。
以上列舉種種負面,但我還是愛這個專業的。随着國人越來越重視稅務,未來無論在稅局還是在企業中介,前景應該是越來越好。而且學過了這個專業,就不太容易被某些“一分鐘教你看懂中國稅”忽悠,不至于覺得這麼一個“萬稅”的國家真是讓人活不下去。進而可以看懂一些國家的稅收财政貨币政策,其實還是挺有意思的。但是如果就是想畢了業進四大會計師事務所,找個好工作,還是會計專業更實在些。
whyisveryme 法學
入門有風險,投身請謹慎。
首先,很多專業的名字貌似跟法學學科一點關系都沒有,但是實際上,最後發的卻是法學學位,很多同學隻有在畢業領學位證時才會發現這個彩蛋。
介紹一下我自己,頭幾年是在一個普通的二本院校讀法學專業,後面就是在一個檔次最低的985/211 院校讀法理學碩士。就這六年的法學學習而言,我必須得說,這個大坑進去容易出來難啊。
法學專業絕對是一個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專業,而國内少有教學和實踐均精通的法學老師。舉個例子,行政法、三國法、知識産權法,很少有老師接觸這類案件,就算是兼職律師和法律顧問的老師也少有接觸,沒接觸過案例怎麼可能講清楚課程?老師都得照本宣科,學生怎麼可能學得明白?此外,實踐是學習的一部分,而國内大部分學校缺少的恰恰就是實踐學習,比如法律診所、律師實務、法律援助,等等,這些實踐學習是合格法學生必須要去經曆、去熟悉的。如此條件,必然導緻大量不合格學生流向社會,這是法學專業長期霸占就業最差專業前三名的重要原因。
好,壞消息講完了,講講好消息吧。
說實話,就我個人感覺,有些事情還是事在人為,就算環境再差,也還是有機會鹹魚翻身的。其實呢,想要在這個領域内混出頭,那就要努力啦。
首先,你要有一個長期目标。你想幹嘛?是想考研考博留學?是想考公務員(政府,法院,檢察院)?是想當律師?還是想去事業單位?或是想進企業走法務?總之,你要有個大方向。
其次,努力考證。司法考試這個BOSS 必須幹掉,假如你願意,可以順便幹掉注冊會計師、注冊稅務師等一系列蝦兵蟹将(說實話,注冊會計師真的比司法考試要難啊)。通過司法考試意味着你離高收入又近了一步。非訟業務是律師高收入的訣竅,因此,熟悉業務之後保持穩定的客戶群,你就差不多端了鐵飯碗;為公司做法律顧問也有較高的收入;未來,法官檢察官的工資水平也會大幅提高。當然,這些好處并不廉價,隻有通過長期的艱苦奮鬥才能得到,而且二八法則在這個領域同樣适用。
再次,一定要在大學四年鍛煉自己的交往能力。國外的就不說了,出去交際那是正事。在國内,我們就要獲取一切能夠鍛煉自己的機會——不管是立法診所、民商診所,還是律師實務、寒暑假法院檢察院的實習,以及法律援助、法律咨詢、人大立法調研、各種省市自治區的調研項目,等等,這些不隻是簡曆上的字,而是真金白銀的學習機會。在學校裡,你參加這樣的學習,除了時間和尊嚴,不需要付出太多——但請記住,走上了社會,你就再也沒有這個機會了,每次跌倒,你都有可能留下一道深深的疤痕。我的老師曾經因為一紙錯誤的合同導緻自己被律協嚴重警告,差點吊銷執照。我在法律援助中心工作的時候,也曾碰到過因為證人串供作僞證,導緻律師被逮捕的吊詭案件——作為法律工作者,要永遠警惕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最後,對于法學專業的學生,宅在寝室裡是最無聊、最浪費生命的行為,
你要為你的選擇負責,想成為大家的話,記得熟能生巧啊。
當你漫步在破敗的居民區裡,當你面對那些對生活懷有戒心、對世界懷有恨意的人們時,一定要記住你的選擇是什麼。
彩色獅子 漢語言文學
首先你要知道中文大概學什麼。中文對中國人來說是門基礎學科,作為中國的文化符号,與數學是抽象邏輯的語言一樣,是研究中國的曆史文化的基礎。因此,我們學校無論是學新聞還是學編輯的,語言類的課程和寫作課都是必修課,這對于吃文字飯的人而言是真正的标配。
中文專業(全稱漢語言文學)主要研究的是漢民族文學,也即學習分析、評鑒漢民族文學,并由此了解當時的文化、人情、民俗風貌等。
大多數人都認為中文就是一門非理性的學科,邏輯理性在這裡并不重要。我承認感性認知在文學領域十分重要,畢竟文學是需要“動之以情”的,但若無“曉之以理”,作品将流于表面,也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所以,對作品的分析也需使用邏輯分析的方法——找出作者所想表達的内容,查閱大量當時的資料,了解作者生平,乃至閱讀同類型的其他作品進行比較閱讀。若還想看看這位作者對後世的影響就更花工夫了——那可是要把從前往後算相關類型的東西都讀個遍呀(當然,我們一般都是學年論文和最後的畢業論文才玩這麼大)!這樣才能比較有理有據地說明你所欲闡明的主題/ 觀點是正确的。
這個過程和通過實驗證明某種現象是存在/ 合理的并無差異,但很多人都忽略甚至無視了這一點。
那麼問題來了,在這個專業裡學到的内容到底要如何應用到實際工作上呢?
畢業這幾年我換了好幾份工作,主要的方向分為兩類:大衆傳播類和市
場營銷類。傳播類就是記者、網編之類的,市場營銷類的就是廣告文案寫作、活動/ 營銷方案等的撰寫,基本上都是吃文字飯。中文系畢業的人有個優勢,無論面試什麼類型的工作都可以,因為這個專業本身并未對你定性,餘下的可能性都由你自己打造。當然,這也是一個劣勢,因為對比其他專業(金融、法學、市場營銷等)的畢業生而言,你少了與市場直接對接的專業知識。
但若你學習足夠認真,像我上面所說的對待老師布置的每一次作業、每一篇論文,在此過程中所學習到的分析文本、拆解文章架構等技巧将使你終身受用——将分析文本的技巧應用到你日後工作領域的專業乃至一切書籍上,把每一本書籍拆解吃透,并通過你的工作進行實踐,最終将它們都轉化為你自己的東西。我深以為,這真不是能被其他專業的大多數人所掌握的東西,你可是用這玩意兒幹了四年啊!要自信啊同志!
所以我的建議是,如果你是根據自身意願進了這個專業,對文學挺喜歡但日後又不打算當作家的話,那麼除了打好根基外,還必須有另外擅長的東西,比如多學一門外語(學好現成的英語也行),或看廣告、營銷、大衆傳媒等你打算從事的行業的專業書籍;想當記者的就在校的時候多到處實習。
在校期間你若不先把這一部分補起來,想等畢業後再熬,可以,隻是頭幾年會比較辛苦。尤其是記者,工資低,随傳随到。我畢業那會兒,很多電台、電視台、報刊什麼的都會聲明,實習可以,留職免談,提供少量餐費補貼或交通補貼乃至啥都沒有。有的人比較優秀,熬個三五七個月能熬出頭留下來,有的人熬得久了,也隻能黯然離開。
若你對它沒興趣,“不幸”被調配到這個專業,那就還是在校期間學點自己感興趣的吧,比如想當程序員的多練編程,想當會計的考個會計從業資格證或者CPA 什麼的,還有很多其他。反正趁大學比較閑,盡快充實自己,不然畢業時你将深切體會何謂欲哭無淚。
另外要補充的一點是,我雖然是中文專業出身,但古文方面的知識儲備也就課本上學的那麼點,這讓我在寫各類文案的時候吃盡苦頭。現代人普遍不重視基礎語文能力的培養,對古詩詞的閱讀背誦更是輕視,但在中國的文學史上,有什麼作品能比詩歌更精簡呢?古文并不等于迂腐,去僞存精,古為今用才是本事啊。
最後,我同意學校比較重要,但是這隻在剛畢業的時候起作用。畢業過後兩三年,比起學曆,應聘單位更看重的是你的工作經曆和能力。從好學校畢業起點更高是自然的,但并不代表其他人隻能一輩子苦哈哈地當小兵。還是那句話,事在人為,永遠不要看低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邪兵魔将 數學與應用數學
我在的學校,本科數學科學學院下設兩個專業:數學與應用數學、信息與計算科學。很多本科同學是被“信息與計算科學”騙進來的,以為學計算機,其實這兩個專業在本科階段除了大三下學期的幾門選修課外,課程設置基本都是一樣的。另外有基地班,簡單說就是專門學基礎數學的尖子生。如果你決定投身基礎數學,可以嘗試進基地班,老師們會更重視一些,課程設置往往也略難。
在你看到課本之前,永遠不要猜測你要學習的是什麼,因為你往往會得到驚喜。我的概率老師總是說:“數學就是形式邏輯。” 當然,這隻是一種說法。個人覺得數學最讓人驚歎的就是邏輯的自洽性和應用的廣泛性,它既不是單純的邏輯學,更不是單純的應用。但是在本科階段,我們是不可能學到的。大部分人在本科學完以後也沒弄明白自己到底學了什麼,而幾乎所有的本科學生都不明白為什麼要學這些……
畢業以後可以當老師。讀碩士,然後當高中老師;讀博士,然後當一般高等學校的大學老師;做一期博士後,争取當個比較有名的學校的大學老師;出國讀博士,争取在國外當大學老師……
如果你是在一個比較好的學校讀數學,就有希望進會計師事務所、各種公司管理部門等。但是永遠不要期望你在本科所學的知識會在工作中有任何直接的用處。我的本科同學中有個别人認為他在本科學到的“思想方法”會用到實踐中……
還有個别同學進了華爾街,不過這個隻要你願意奮鬥,真的跟你學什麼關系不大。
如果你是以下情況,歡迎報考數學專業:
(1)我想出國,我不在乎出國以後的情況。(請報考名校)
(2)我覺得我抽象思維很好,動手能力很差,但當科學家是我畢生的夙願。我不在乎錢。(數學基本上要求更多抽象思維,對動手能力要求不多。現在的很多數學教授當年報考的原因是:色盲)
(3)我是富二代,我想找個又酷又有挑戰性的專業,但是想找個無毒無害無危險的。
(4)我要向全世界展示我的無敵IQ。
(5)(不開玩笑地說)我讀了一些數學史的課外讀物,跟一些學數學的人談過,我知道自己要學的大概是什麼,我覺得我很适合。
如果是以下情況,請您認真閱讀本書,了解各種專業後再做選擇:
(1)我想做科學工作者。
(2)我想畢業進金融行業。
如果是以下情況,請千萬三思,請通過更多渠道盡可能了解你将要學習的内容,大學及以後的數學很可能不是你現在想象的樣子:
(1)我高中的數學成績是最好的。
(2)我高中數學競賽很牛。
(3)我從小喜歡數學。
(4)我先學着數學,考研的時候方便換專業。
二月擰發條鳥 臨床醫學
我的碩士和博士階段算内科,就是管除了開刀(外科)、生孩子(婦産科)、拔牙(口腔科)、修眼睛(眼科)、修耳朵鼻子喉嚨(耳鼻喉科)、修腦子(神經内科/ 精神科)之外的,所有大于14 歲(小于14 歲歸兒科)的病人!當然上述專業肯定不隻負責這些工作啦,比如婦産科還要處理婦科腫瘤等等問題,這裡就不詳談了。
臨床階段要去不同的科室見習、實習。見習就是跟在老師後面轉轉看看,上上小課,實習需要自己動手給老師們打打下手,問病史、查體、寫病曆啦,上手術台拉個勾啦,粘個化驗單、量血壓、做個心電圖、跑跑腿啥的。總之,這個階段會是你最有熱忱、最勤快、最好學的時期。
研究生階段(雖然也有一部分同學本科畢業就工作了,但是大部分人還是會考個研啥的,如果是本科畢業你也要經曆這個階段,隻不過叫做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其實已經沒多少課好上了,除了像統計學、科研方法學之類的大課,大部分課都是跟住院醫們一起上的小專題,比如“重症感染患者的營養支持”等。
這個時候的重要工作是轉科,不同的二級學科(就是内科、外科、婦産科這種大科)有不同的安排,内科的同學們一般要去心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腎内科、血液科、腫瘤科、内分泌科、風濕免疫科、ICU、門診、急診、心電圖室、影像科等等,除了門急診其他都是在病房。如果你曾經去探望過住院的親友,那所謂的“管床大夫”大部分都是我們啦,也就是一線。雖然頭上有二線和三線罩着,但是還是需要自己管理病人,每天有幹不完的雜活,要跟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除了不拿工資跟正式工作沒有區别,這個階段是最鍛煉人的時候,也是最容易萌生退意的時候。
除此之外還需要做課題、做實驗、寫文章……
現在流行的說法是“如果我兒子要學醫我打斷他的腿”,但是就我個人而言臨床醫學還是一個很不錯的專業,尤其适用于好奇寶寶、信息收集癖、推理愛好者等。不過在臨床工作的這三年最大的感觸是,一定要會做人,會說話,會跟人打交道。這是一份很注重交流與溝通的工作,還有就是壓力真的很大(張孝骞爺爺曾經說過,做醫生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而且你别再想過輕松的日子,每天加班那是常事,節假日值班也是常事,熬夜更是常事!成就感嘛,偶爾還是會有一些的。
畢業去向方面,我們班(七年制臨床醫學)三十四個人裡,各級醫院(主要是三甲)臨床醫生三十人,疾控中心一人,讀博三人。别的班也有去藥企的,但是絕大部分人還是在國内當醫生了。
最後強烈推薦一本書Learning Medicine: How to Become and Remain a Good Doctor,所有想要學醫的小朋友們都應該看看。
黑喵上尉 人力資源管理
要學高等數學!線性規劃、運籌學、數理統計、高數一個不落,讓我
高中學文的人情何以堪!
主要學習方向包括人力資源規劃、培訓與開發、招聘與配置、薪酬管理、績效管理、勞動關系管理、職業生涯規劃、人員素質測評等。
培訓與開發是很有前途的職業,前提是自己要有很深的知識積累與行業經驗。此模塊的就業方向有兩個。一是做培訓專員、培訓主管等等,主要負責企業内部培訓需求調查、培訓的安排、培訓效果跟蹤等等,偶爾客串一下講師,主要講一些通用技能,比如企業制度、企業文化、OFFICE 小技巧之類。另外一個就業方向是專業的培訓講師,不過這個需要有很全面的知識與很深的管理經驗,隻學人力資源管理是不夠的。
招聘與配置,就是面試官。有些企業把招聘與培訓合并在一起稱為招培專員,許多招聘面試技巧都是在工作中積累的,想要在招聘上有所作為,需要在平時的生活中就着重培養識人能力。
薪酬與績效是人力資源的難點,一般公司人力資源部中,薪酬績效專員的工資會比其他專員高些。
勞動關系說白了就是入職、離職、勞動糾紛處理等等,一般情況下還有社保的管理,這個往往是學人力資源的孩子們最初的工作内容,需要一定的法律常識,尤其是勞動法、社會保障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等等。
一個公司HR 的地位,往往與企業的管理方式有關,HR 的工資往往不是很高,尤其是剛剛畢業的。都說人力資源是一個很有發展潛力的職業,但是真正就業時會發現人力資源的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小民營企業中的簡直不忍直視,端茶倒水、打印文件,偶爾客串一下前台接待,好不容易熬到做了招聘,還要每天忍受社會各界奇葩應聘者的摧殘!
專而精的HR 往往很受歡迎,比如招聘經驗豐富有見解者。即便是做勞動關系方向,如果能做到為企業規避勞動風險,熟知勞動法,也會非常有前途。關鍵在于自己。
最後,其實我想說,無論學什麼專業,學而精才是就業的王道,綜合素質高的人無論學什麼專業都很受歡迎。就業前景往往無法準确預測,适合自己性格與能力的應該作為優先選擇。
品讀中外名著
《包法利夫人》丨《蛙》丨《老人與海》丨《鼠疫》丨
丨《金瓶梅》丨《霍亂時期的愛情》丨《名人傳》
品讀古今中外人物
路遙丨陳忠實丨餘華丨莫言丨史鐵生丨馬爾克斯丨陳寅恪
沈從文丨柳永丨魚玄機丨柳如是丨倉央嘉措丨顧橫波
~ 近期好書 好物 推薦 ~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