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兒童玩手機猝死案例

兒童玩手機猝死案例

科技 更新时间:2025-02-24 05:20:04

手機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

廣西15歲的小斌,因為要上網課,父母就把一部手機給他學習用。

一個月之後,小斌媽媽突然接到丈夫的電話說兒子暈倒了,醫生診斷是中風

兒童玩手機猝死案例(16歲男孩玩手機當場猝死)1

原來,這段時間小斌根本沒上課,而是沒日沒夜玩手機遊戲,每天睡眠不到3小時。因為飲食作息不規律,大腦缺氧,最終導緻了中風癱瘓。聽完醫生的話,真是讓人心驚肉跳:沒想到手機能把孩子弄“癱”了。無獨有偶,印度一名男孩連玩6小時“吃雞”後心髒停止了跳動,家長悲痛欲絕。

兒童玩手機猝死案例(16歲男孩玩手機當場猝死)2

靜脈曲張、高度近視、免疫性腦炎……這些疾病都因為手機出現在社會新聞裡。

——沉迷手機正在危害孩子們的身體健康,已經是不争的事實。

同時,心理上的威脅也不容小觑。

如果你觀察那些手機嚴重上瘾的孩子,會發現他們要不異常暴躁,要不十分脆弱。就像一根細細的棉線,外界一點刺激就會直接崩斷。

山東臨沂,一名初中生玩手機被老師沒收,回家後墜樓身亡。

兒童玩手機猝死案例(16歲男孩玩手機當場猝死)3

美國一項對4萬個青少年調查顯示:

孩子每天使用手機等電子産品的時間越多,罹患焦慮症或抑郁症的概率就越高。

兒童玩手機猝死案例(16歲男孩玩手機當場猝死)4

手機對孩子的身心健康的影響,确實不容小視。難怪有人說:“毀掉一個孩子,隻需要給ta一部手機。”

不讓孩子玩手機家長們操碎了心

在阻止孩子玩手機這件事上,爸媽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有人選擇“哄”:

陝西漢中一名寶媽,擔心3歲兒子沉迷電子設備影響視力,趁他睡着後用化妝品給他畫上黑眼圈。

兒童玩手機猝死案例(16歲男孩玩手機當場猝死)5

“每天早上一醒來就要玩手機和ipad,想了一個辦法吓吓他!”果然,孩子醒來看到自己兩個大大的黑眼圈,哭了起來。

“以後還看不看手機了?”

“不看了不看了!”

這個方法真是又可愛又心酸,隻是到底能管多久,大家都心知肚明。孩子稍微大一點,這些“哄騙”的方法就難以奏效了。

所以有些家長選擇“禁”和“罵”:

把手機鎖起來,束之高閣;

苦口婆心勸說,希望孩子懂事;

但這些不一定管用,有時手段就更激烈了。今年早些時候,一則“圍觀教育孩子”的視頻出現在網上。

兒童玩手機猝死案例(16歲男孩玩手機當場猝死)6

遼甯一對父子跪在路邊乞讨,爸爸指着手拿飯盆的兒子訓斥:“不好好學習,玩手機,騙人撒謊!”旁邊的路人圍在一旁,而男孩一言不發,默默忍受。

可以想到,父親走到這一步,内心的無奈和悲痛。但這樣來一遭,真的有效麼?

就算有效,為了讓孩子聽話而踐踏他的自尊,值得麼?

難怪有不少家長選擇躺平:

“我也想管,但确實管不了……”“說了也不聽,說多了還急,真沒辦法。”

“我們家長自己都戒不了手機,怎麼要求孩子?”

——滿滿都是為人父母的無力。

孩子成瘾不聽話真正的原因是什麼?

那麼,為什麼手機上瘾這麼難對付?

因為背後根本的心理學原因,沒有被看到。

在《少年說》中,有個叫葉子健的男孩,對父母說了一番話:

“小時候,我認為手機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因為,每次我擡頭,他們都在低頭玩手機,目不轉睛。

爸爸媽媽怕我搗亂,就把手機扔給我,讓我一個人玩。”

兒童玩手機猝死案例(16歲男孩玩手機當場猝死)7

因為陪伴、認可、尊重……這些重要的需要,爸媽從來沒有滿足過他們。

手機成為孩子的“父母與朋友”後,上瘾幾乎成為一種必然。

而放下手機去學習和交友,需要自控力、抗挫力、人際交往能力……這些重要的能力,爸媽從來沒教過他們。

——隻有看到這一點,才能理解孩子行為後面的原因,理解他們改變不了的困難,而不是陷入生氣和焦慮中。

兒童玩手機猝死案例(16歲男孩玩手機當場猝死)8

還有家長或許會說:在手機問題上,管了好多次,但孩子就是不聽,左耳進右耳出。那是因為,你和孩子的親子關系出現了問題。這個時候,直接命令孩子,往往會引發更大的反抗。

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指出:不論什麼時候,當父母命令或者強迫孩子做事情,就會導緻權力之争。這也是為什麼有些孩子被父母罵了後,出現了暴怒、離家出走甚至自殘的行為。

兒童玩手機猝死案例(16歲男孩玩手機當場猝死)9

那麼怎麼才能讓孩子信任你,願意和你溝通,将你的話聽進去呢?

有一位媽媽分享,因為疫情在家上網課天天要打卡,兒子感覺壓力山大,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抑郁。

同時因為有更多的時間機會接觸手機和電腦,對網絡遊戲慢慢上瘾,之後徹底淪陷,學習成績直降200多分。

兒童玩手機猝死案例(16歲男孩玩手機當場猝死)10

作為家長,和孩子鬥、争、吵,各種可能的辦法都用了,可是情況越來越糟。帶他看醫生,找心理咨詢,可是效果并不理想。直到她意識到,自己很少理解與接納孩子的情緒,他們的親子關系出現了問題。這位媽媽開始改變自己的行為,不再把所有的目光放在遊戲和學習上,而是關心孩子的情緒,一個月之後,孩子主動交還了手機,開始自己做作業,背誦和默寫古詩。

父母需要首先用高情商溝通,來強健親子關系;然後陪他們一起提升能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