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打雷閃電模式

打雷閃電模式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2 07:00:13

近日,湖南、湖北、江西等全國多省地區出現雷雨天氣,雖說打雷年年有,但幾乎年年都有新“驚喜”。

比如今年有這樣的。

打雷閃電模式(多地開啟電閃雷鳴模式)1

武漢長江大橋末日災難片既視感 圖源知乎@basic13

還有這樣的。

打雷閃電模式(多地開啟電閃雷鳴模式)2

打雷閃電模式(多地開啟電閃雷鳴模式)3

長沙夜空中的閃電

以及這樣的。

打雷閃電模式(多地開啟電閃雷鳴模式)4

打雷閃電模式(多地開啟電閃雷鳴模式)5

打雷閃電模式(多地開啟電閃雷鳴模式)6

因為場景實在過于玄幻,所以不少人調侃是不是有哪位道友在此渡劫?那麼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渡劫”。

怎樣才能引來“雷劫”?

閃電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一種自然現象,一般來說,大多數閃電都産自于雷雨雲中,其大小也在數百米到幾千米不等。

打雷閃電模式(多地開啟電閃雷鳴模式)7

孕育閃電的雷雨雲簡單來說可以這麼理解:就是會帶來打雷下雨的積雨雲。由于地面吸收來自太陽的輻射熱量要遠高于空氣,因此地面的溫度無疑會比空氣更高,到了夏季,這種升溫就更加明顯。

打雷閃電模式(多地開啟電閃雷鳴模式)8

熱到模糊

随着地面溫度升高,近地面的大氣溫度也會随之升高,而氣體受熱後必然會變膨脹,同時密度變小,所以下方的熱空氣就會往上升;但上方空氣的密度相對來說就較大,因此就會往下沉。

上升氣流下沉氣流如同兩支狹路相逢的部隊,勢要拼個你死我活。

打雷閃電模式(多地開啟電閃雷鳴模式)9

但當兩軍短兵相接時,由于熱氣流在上升過程中壓強降低,同時失去了地面熱源,會被下沉氣流裹挾的冷空氣逐漸蠶食。于是上升氣流中的水汽會發生凝結并出現霧滴,就形成了雲。雲中的霧滴進一步降溫後,就變成了過冷水滴、冰晶或雪花。

打雷閃電模式(多地開啟電閃雷鳴模式)10

而在兩股氣流形成的強對流過程中,由于大地電場以及溫差起電效應破碎起電效應的同時作用下,雲中原本随機分布的正負電荷會呈現出有序排列的結構,形成許多正電荷區負電荷區。當雷雨雲中的電場強度已經達到了足夠擊穿大氣的強度,便會産生“閃電”。

打雷閃電模式(多地開啟電閃雷鳴模式)11

所有“道友”們明白了吧,想要引來“雷劫”,首先自身功力必須修煉到能将某一區域的空氣持續加熱,同時還能擾動天上的氣流

氣修難度已經如此之高,那麼可以預見,能以肉身引來“雷劫”的大能當真恐(老)怖(倒)如(黴)斯(蛋)了。

什麼閃電可用來“渡劫”

閃電還是很好區分的,主要可分為兩種:雲閃地閃

雲閃稍微複雜點,包括了雲内閃雲間閃雲—空氣閃,不過也不難理解,就是指在雲體中雲與雲之間發生的正負電荷的放電過程,說白了,這些閃電就是在天上自個兒玩過家家,不會理睬下界的凡人。

打雷閃電模式(多地開啟電閃雷鳴模式)12

而地閃是指發生在雲體與地面之間的對地放電過程,這個過程可能隻有不到1S的時間,但地閃産生的峰值電流最高可達到十幾萬安培,對地面物體将造成巨大破壞。

打雷閃電模式(多地開啟電閃雷鳴模式)13

很顯然,地閃無疑是需要渡劫“道友”的不二之選。那麼如何趕到地閃發生現場就很關鍵了。在這裡,我教給大家一個粗略的方法:聽聲測距

在閃電産生後,原本屬于絕緣體的空氣将被擊穿,并且由于高溫會在短時間内變成了等離子态,這樣電流就能在空氣中形成一道電弧,與此同時,閃電釋放的能量會使周圍的空氣快速膨脹和壓縮,震動發出響聲,所以我們才能在閃電後聽到雷聲。

打雷閃電模式(多地開啟電閃雷鳴模式)14

而大家都知道,閃電是以光速傳播的,雷聲的傳播速度隻有340m/s,那麼我們能從兩者的時間差來判斷自己與閃電發生地之間的距離。

比如在看到閃電後大約3s後才聽到雷聲,可以推測距離大約為1km。如果此時有行動力較強的“道友”,及時趕過去說不定還能吃上幾發熱乎的(凡人已經跑得遠遠的了)。

最後說回來,到底有沒有成功“渡劫”的道友呢?很遺憾,暫時還沒有。但據不完全統計,全球每年因閃電造成的人員傷亡超過了1萬人,全都屬于肉身“渡劫”,毫無例外,沒有一名“道友”像玄幻小說或電影中所描述的,經雷劈後洗髓伐骨擁有超能力。

打雷閃電模式(多地開啟電閃雷鳴模式)15

被閃電劈中的樹 樹:我裂開了

隻有肉體凡胎的同學們,在遇到雷雨天氣時,如果正在室内,最好不要亂跑了,畢竟現在大多數建築物都有防雷裝置保護;

而在室外的同學切勿待在樹下、電線杆、煙囪等高聳、孤立的物體旁,應盡快躲到附近建築物内,如果短時間内找不到避雷場所,應該盡量找地勢低的地方,降低重心并減少人體與地面的接觸面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