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寵物

 > 為什麼貓耳背上有白毛

為什麼貓耳背上有白毛

寵物 更新时间:2024-07-22 22:06:50

為什麼貓耳背上有白毛(為什麼有些貓科動物耳背有白毛)1

有時候我們仔細觀察猞猁、漁貓、老虎等貓科動物的時候,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它們深色的耳背上都有白色的毛發,看起來相當顯眼。

如果說一種動物身上出現這個特征并不奇怪,但是多數貓科動物身上都出現了這個特征,就引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其實這些白色的毛發并不是裝飾用的,甚至可以說對于它們的日常生活來說相當重要,簡單來說這些白色的毛發能夠起到信息傳遞的作用,如果缺了那些白毛的話,多多少少會阻礙個體之間的交流。

為什麼貓耳背上有白毛(為什麼有些貓科動物耳背有白毛)2

或許有人會問,貓科動物大多數都是夜行性的,而白色的毛發如此顯眼,會不會讓它們在夜間比較容易暴露呢?

其實這個擔心并不是沒有理由的,但耳朵是可以活動的,當動物們不需要進行信息傳遞時,它們會選擇将耳朵往後倒,如此這般這些白色的毛發就被隐藏了起來。而且貓科動物在捕獵時不會背對着獵物,隻會借助夜色和遮蔽物的掩護下緊緊盯着獵物,所以耳後白色毛發所帶來的缺陷就極容易被忽略了。

為什麼貓科多是夜行性的?

在提到貓科動物耳後白毛的作用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為什麼多數貓科動物都是夜行性的。其實大多數捕食者,都是非常聰明的一類,它們的習性多是環境造就的,對于捕食者來說,尤其是那些獨居的捕食者,它們不會冒着風險去捕食一些比較危險、體型比自己大的動物,除非真的非常餓,到了不得已的地步。

比如蓋倫蓋蒂大草原上的獅子,在不缺食物的前提下不會去碰大象、長頸鹿、豪豬等嗎,而生活在非洲幹旱地區的獅子,由于可選擇的獵物數量較少,所以體型小、又多棘刺的豪豬,也成了它們重要的食物來源之一。

為什麼貓耳背上有白毛(為什麼有些貓科動物耳背有白毛)3

環境改變獅子的食性并不稀奇,除了非洲大草原上,生活在亞洲吉爾森林裡面的亞洲獅,同樣也适用這一法則。

在吉爾森林國家公園成立之初時,保護區裡面還是生活着原住民馬爾哈裡族的,這些原住民過着放牧的生活,所以牲畜自然就成了亞洲獅的捕食對象,經過調查研究發現,牲畜在亞洲獅的食物構成裡面,所占的比例竟高達75%。

而後來當馬爾哈裡族遷出保護區之後,随着野生有蹄類數量的增加,亞洲獅的食物來源則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牲畜所占的比例也下降到25%。

為什麼貓耳背上有白毛(為什麼有些貓科動物耳背有白毛)4

亞洲獅

環境除了改變捕食者的食性之外,也影響着它們的生活習性,這也是為何大多數貓科動物都是夜行性的主要原因。有人說白天大多數獵物都比較機警,如果不是如狼群、獅群一樣團隊作戰,多數獨居的貓科動物是不易捕獲到獵物的,而到了晚上,借助夜色的掩護,捕食成功率就會提高不少。

事實上這都是人們先入為主的主觀看法,事實上并非如此,不管是群居還是獨居的捕食者,決定它們晝行性還是夜行性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獵物。

用“物競天擇,适者生存”這句話來形容非常恰當,比如生活在俄羅斯遠東地區,由于野豬、狍子等動物,大多數都是喜歡在夜間出來活動、喝水,所以生活在這裡面的豹子,也是夜行性的;

而到了馬來西亞的密林,由于豹子的主要食物是水鹿等有蹄類,受密林的影響,水鹿們大多在白晝出來活動,所以馬來西亞的豹子也主要白晝活動;

到了非洲大草原,由于獵物衆多,豹子的食性沒那麼單一,所以這裡的豹子會日夜捕食。所以說是環境和獵物決定了貓科動物的生活方式。

為什麼貓耳背上有白毛(為什麼有些貓科動物耳背有白毛)5

動物之間的信息傳遞

看到這裡,可能許多人又會不解,既然受環境、獵物等因素影響下,多數貓科動物都具有夜行性,那是不是耳後沒有白毛,一身黑的個體更具有優勢呢?雖然從主觀印象上看,的确是這樣子的,但實際上從目前大多數具有夜行性的貓科動物所表現出來的狩獵成效來看,“一身黑”這個特征所帶來的好處似乎也沒有那麼大。

現實中是存在黑色的貓科動物的,比如花豹、美洲豹、細腰貓、薮貓、叢林貓等,數量高達15種,可經過人們調查研究,比如黑色的細腰貓,其捕獵成功率似乎并沒有比紅棕色的細腰貓高多少。

為什麼貓耳背上有白毛(為什麼有些貓科動物耳背有白毛)6

細腰貓

然而黑色不僅沒有給貓科動物帶來多少好處,相反,害處卻不少,這也是為何許多黑化的個體,雖然是無害的基因變異,但保留下這個性狀的個體數量較少的緣故。

2019年12月18号生物學雜志《PLOS ONE》上一篇報道向我們揭露了貓科動物黑色個體的弊端,它會影響動物之間的信息傳遞,從而阻礙個體之間的交流。研究者們發現,黑色在夜間來說的确是一種很好的僞裝,但缺少白色的毛發卻是一個弱點,這也就帶來了進化困境。

為什麼貓耳背上有白毛(為什麼有些貓科動物耳背有白毛)7

黑花豹

同樣存在進化困境的還有獅子的鬃毛,對于雌獅來說,它們更青睐于擁有黑色漂亮鬃毛的雄獅,在雌獅的眼中,擁有這項特征的雄獅更強壯,更能給自己帶來安全感。

擁有黑色鬃毛的雄獅更強壯,的确是這樣子的,因為黑色會吸收更多的熱量,這對于非洲獅來說是一項不利的因素,而能夠在不利的條件下依然保持身體健康的雄獅,其身體自然就更加強壯。雖然說對于自身不利,但在求偶、社會生活等方面來說,這又是有利的,在面對這個進化困境時,雄獅的選擇顯然是保留了下來。

為什麼貓耳背上有白毛(為什麼有些貓科動物耳背有白毛)8

擁有黑色鬃毛的雄獅

讓我們回歸到動物間信息傳遞的話題上,在動物界,個體之間的交流方式有許多種,但歸根結底不外乎這5種方式:聲音、視覺形象、行為動作、化學物質以及電信号。

研究者們通過對正常的南美小斑虎貓以及黑化的小斑虎貓進行研究,發現即便在光線較暗的情況下,正常小斑虎貓耳背的白色毛發依然清晰可見,這個特征相當于給了後面跟蹤者一個警告。

為什麼貓耳背上有白毛(為什麼有些貓科動物耳背有白毛)9

普通南美小斑虎貓

事實上貓科動物耳背的白毛作用是相當大的,比如帶着幼崽的母老虎在夜間潛行,當母老虎發現前方有危險,需要警告後面的幼崽時,它便會擡頭豎起耳朵露出白色的斑紋,這樣幼崽就能一下子接收到母親發出的信号,同時警惕起來,而黑化的個體沒有了這個信号,在夜間就成了緻命的缺陷。

在過往的研究中,人們認為大多數夜行性的動物基本上靠聲音和化學信号交流,但是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視覺信号也占據了非常大的比重,而在夜間,耳背上的白毛,無疑就是最佳的視覺信号傳遞載體

為什麼貓耳背上有白毛(為什麼有些貓科動物耳背有白毛)10

夜色下的老虎

耳後沒有白毛的動物會怎麼辦?

如果說耳朵後的白毛對于貓科動物來說那麼重要,那麼我們看到現實生活中,有些貓科動物并沒有這個特征,但它們的種群似乎一直也能夠延續下去,個體與個體之間的交流也沒有受到多少影響,那又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耳朵後的白毛隻是在夜間或者光線很暗的時候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而白天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還是拿豹子舉例,黑化的豹子多集中在馬來西亞等地的密林中,黑化率甚至達到了50%,而在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黑豹的發生率很小,這是為何呢?

原來馬來西亞密林的豹子是白天捕獵的,所以即便是黑化的個體,個體之間的交流并沒有受到影響,相對的,黑色在光線較暗的林間還有加強僞裝的作用,以至于黑色這一性狀被保留了下來。

耳朵上的白毛隻是視覺信号的一個載體,有了它,那麼動物之間的交流就更加暢通,但這個并不是動物唯一的交流方式,所以即便是黑化的個體,在野外也能夠存活,隻是相對于普通的個體來說,在物種演化的過程中,這一性狀會導緻交流障礙,所以并沒有被大量保留。

為什麼貓耳背上有白毛(為什麼有些貓科動物耳背有白毛)11

對于一些耳朵後面根本就沒有“亮點”的動物來說,比如獅子,就是純色的,那麼它們之間又是如何交流的呢?

其實視覺信号的載體并不是唯一的,對于不同的物種來說,方式和位置可能也不一樣,在一些貓科動物中,它可以是耳後的白毛,而在另外的一種動物身上,比如蜥蜴求偶時露出鮮豔的腹部,這都能夠傳遞視覺信号。而對于獅子這一類動物來說,它就是尾尖的簇毛了。

為什麼貓耳背上有白毛(為什麼有些貓科動物耳背有白毛)12

我們看到大多數貓科動物的尾巴要麼是一根柱狀到底的,要麼毛茸茸的,但是獅子的卻不一樣,它的尾尖有一簇毛發,像是尾巴末端綁了一個毛球一樣,在小獅子對外界充滿探索欲的階段裡,會經常去把玩母獅尾巴上的那一簇毛發,而母獅似乎也有意無意地訓練獅子對自己尾尖上的簇毛産生反應,其實獅子尾尖的這簇毛發,起到的作用就跟其他貓科動物耳後的白毛一樣。

為什麼貓耳背上有白毛(為什麼有些貓科動物耳背有白毛)13

當母獅帶着幼崽在高草叢裡前進時,如果母獅發現前方有危險或者其他狀況,就會豎起尾巴,小獅子在草叢裡面就能看見,整一個過程就完成了信号的傳遞,這對于獅子個體之間的交流來說,也是有着極大意義的。

總之,一些貓科動物的耳朵背後長有白毛,主要起到的就是信号傳遞作用,而沒有這一性狀的動物,也有着屬于它們的信号傳遞載體和方式,一旦缺少這類的載體,那麼對于它們的種群發展來說,就是一大緻命缺陷了,這也是為什麼多數大多數夜間捕食者裡,無害黑化變異個體會這麼稀少的原因之一。

(原創用心的作品,喜歡請給個贊,關注我,看更多科學、有趣的野生動物知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寵物资讯推荐

热门寵物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