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寵物

 > 大熊貓保護區裡有村莊麼

大熊貓保護區裡有村莊麼

寵物 更新时间:2024-08-22 21:16:02

封面新聞記者 于婷 實習生 許雨珂

憨态可掬的大熊貓在雪地裡散步,岩羊在嗅聞覓食,扭角羚帶着幾隻小寶貝出現在雪峰之上,綠尾虹雉伸長脖子東張西望警惕地打量周圍,金絲猴面對鏡頭也毫不怯場,這些,都是大熊貓國家公園四川片區工作人員在野外布設的紅外線相機裡收獲的驚喜。1.93萬平方公裡的“公園”範圍内,得到保護的不僅是大熊貓,還有8000多種伴生動植物、1600餘種同域珍稀動物随大熊貓的保護而得到“傘護”。

近年來,随着中國将生物多樣性保護上升為國家戰略,在動物保護和生物多樣性治理方面,四川也拿出了“四川方案”。如何讓大熊貓等珍稀動物獲得更好的保護,怎樣才能給圈養大熊貓提供更加符合它們天性的居所?四川不斷用嘗試和創新作答,随着大熊貓年齡增長,讓它們搬進新家,以此來激發其自然行為表達就是其中之一。5月22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封面新聞聚焦這些“貓漂”,看看它們在新家的生活如何。

野生大熊貓主動遷移洞穴

體現環境對大熊貓栖息地選擇的影響

“野生大熊貓母獸通常會選擇一處安全、隐蔽、避風,取水和采食都方便的樹洞或石洞為産仔巢穴,然後,随着幼崽的年齡增長也會不定期地舉家搬遷。”中國大熊貓保護研究中心相關專家和長期從事圈養野生動物行為學研究的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劉定震介紹說,“比如,有研究顯示,上世紀90年代秦嶺山脈3隻大熊貓母獸的6次産仔中,一隻産仔母獸在幼崽14周齡前,無規律地3次更換産仔洞穴,在第15周齡,母獸又将幼崽遷移至森林區域的一個洞穴。幼崽3-4月齡,母子才徹底離開巢穴。”

野生大熊貓會基于對栖息環境和食物資源等因素的判斷,季節性地在低海拔和高海拔之間垂直遷移,在不同栖息地斑塊間水平遷移。除主動遷移之外,還有一種是被動“搬家”。

2012年4月,一隻病危野生大熊貓出現在四川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引起了人們的注意。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接到通知後立即趕往現場,在救護站,經初步檢查,這隻20歲的雄性大熊貓極度營養不良,體重僅62公斤,嚴重脫水,腹腔有大量腹水,右前肢從腕部斷裂,斷裂處已愈合,胸前還有兩條20多厘米長的陳舊性抓傷。在經過簡單的現場處置後,工作人員将其運回成都基地進行進一步的搶救治療。因為它來自龍溪虹口,奶爸奶媽們給它取名“龍龍”。經曆6天6夜的全力搶救後,一直滴水不沾并且發生多次休克和呼吸停止的龍龍開始進食。經過兩年多的調養,“龍龍”體重已達106公斤,桃形臉也變成了大圓臉,成為了熊貓基地的“高富帥”。

大熊貓保護區裡有村莊麼(從貓漂的歸園)1

大熊貓龍龍

大熊貓保護區裡有村莊麼(從貓漂的歸園)2

大熊貓龍龍

給圈養大熊貓“搬新家”

探尋更符合大熊貓“天性”的居所

通過對野生大熊貓遷移洞穴行為的分析和思考,結合飼養管理需要,随着大熊貓年齡增長,“搬新家”也被作為一種動物福利的體現,被安排進了圈養大熊貓的成長日程當中。

2017年,海歸大熊貓“寶寶”從國外回來後,在熊貓中心都江堰基地隔離檢疫區進行隔離,經過為期一個月的隔離檢疫生活,入住熊貓中心都江堰基地盼盼園新家,與公衆見面。後來寶寶因為參與年度繁殖,又搬去了熊貓中心卧龍神樹坪基地。

大熊貓保護區裡有村莊麼(從貓漂的歸園)3

大熊貓寶寶

左手一根竹子,右手一個筍,吃完了手上的,晃晃悠悠轉個身,一屁股蹲兒紮進另一片滿是新鮮竹筍的草地。在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都江堰繁育野放研究中心熊貓谷裡,肉肉正在享受屬于它的早餐時光。2016年5月29日出生于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的梅蘭肉肉,除了是海歸大熊貓梅浜的獨生女兒之外,還是一個自帶微笑臉的戲精熊貓,走到哪裡都是焦點。7個月大的時候,肉肉就開啟了它的“貓漂”生活,它的第一次搬家是從太陽産房到月亮産房,1年後,肉肉和其他9個小夥伴進入了大熊貓幼年園,開始了它們的集體生活。2018年12月14日,肉肉從幼年園畢業後,就正式搬到了位于都江堰的熊貓谷。

大熊貓保護區裡有村莊麼(從貓漂的歸園)4

大熊貓梅蘭

在新家裡,肉肉漸漸适應了新的環境,夏天上樹、冬天玩雪。除了竹子、筍子等主食之外,奶爸奶媽們還會時常給它開小竈,準備它最愛吃的南瓜,它的體重也因此達到了120公斤左右。再過7天,肉肉将迎來它的6歲生日,奶爸奶媽們已經開始忙碌準備了。每年生日,肉肉都會準時收獲驚喜,去年5歲生日時,就有不少粉絲從全國各地飛到成都來給它慶祝生日,奶爸奶媽還給它準備了三層南瓜、竹筍冰蛋糕,通過直播鏡頭,45萬網友圍觀了它的大型吃播表演。

大熊貓帶來“傘護”效應

積極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及生态發展

村民上山采藥就能邂逅“挂”在樹上的大熊貓,野外的紅外線相機也時常有大熊貓入鏡,在偶遇大熊貓這件事上,四川人可以說是全國最“凡爾賽”的群體。除了大熊貓之外,其他珍稀野生動物也頻頻來“敲門”,這背後,實則是大自然對于生态環境保護的“回應”。

近年來,随着中國對大熊貓及其栖息地保護力度的增大,野生大熊貓種群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1114隻增加到1864隻。作為同時具有野生大熊貓和圈養大熊貓的特大城市,成都持續大力推進大熊貓等瀕危野生動物保護研究,對大熊貓等珍稀瀕危動物的就地和遷地保護,以及遺傳資源保存貢獻了“四川經驗”。

“比如說圈養大熊貓搬家這個事情,其實就體現了四川對大熊貓飼養管理和保護的思考。”劉定震說,在圈養條件下,大熊貓的飼養場地面積無法做到如野外一般大,這種情況下,大熊貓科研保護機構就會通過豐容交互更換圈舍等方式,改變大熊貓一成不變的居住環境。“根據大熊貓的生理和生活習性特點,設計建造不同功能的獸舍以滿足不同生理時期大熊貓的需求。”因此,圈養大熊貓的一生會經曆多次“住房搬遷”的過程:繁殖時有繁育園,生産時有産房,幼年時有育幼室,稍大些會在幼兒園、母子園裡生活。跟媽媽分開後,會跟同齡大熊貓一起生活。到了亞成年、快成年時又會從集體宿舍搬到獨立公寓居住。步入老年後又會搬入環境清幽、遊客較少的圈舍居住。這些住所的改變正是為了最大程度地滿足大熊貓的需求,幫助它們度過生命中每個特殊而重要的時刻。

“作為傘護物種,我們在大熊貓保護方面投入的力量,将在生物多樣性保育和社會發展,包括地區經濟等不同領域産生積極作用。”在熊貓谷,工作人員引進了包括珙桐、連香樹、紅豆杉、高山杜鵑等在内的伴生植物,最大限度還原野生大熊貓生活環境。四川九寨溝蘇門羚一躍而起,平武縣上百隻川金絲猴在林中覓食,青川縣山脊線上的羚牛好奇地打量人類,随着大熊貓保護區的建立和大熊貓國家公園的建設,自然栖息地盜獵現象顯著減少,野生動物種群逐漸複壯,生态系統不斷恢複完整性。在這樣的大熊貓“傘護效應”下,為所有生命構建共同的未來,将從理想照進現實。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寵物资讯推荐

热门寵物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