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接上文
河南商丘也有一個炎帝陵,是炎帝朱襄氏的陵。最早記載的是戰國時秦人呂不韋編著的《呂氏春秋·古樂》雲:"昔古朱襄氏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蓄積。" "漢代高誘注:"朱襄氏,古天子,炎帝之别号。"魏晉時期《 古史考 》載:"陳之秋邑,朱襄氏之邑"。也就是說朱襄氏被認為是炎帝之一,是漢代确定的,最早提出來的應該是戰國時期。炎帝都于陳,這個朱襄氏或許也是一位炎帝,但由于最早認為朱襄氏就是炎帝之一的為漢代人,所以這個可信度不如陝西寶雞。
商丘朱襄氏炎帝陵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再說山西高平炎帝陵。 炎帝陵位于山西晉城高平東北17公裡處的莊裡村,俗稱"皇墳"。陵後的五谷廟現存正殿五間,東西廂房十幾間,為元代所建。目前發現最早的炎帝陵石碑,刻于"明萬曆三十九年(1611年)也在陵内。 明成化十一年(1475)的《重修炎帝行宮碑》記載:"神農炎帝行宮盤基在故關裡村前,"高平縣志記載:"上古炎帝陵相傳在縣北四十裡換馬鎮,帝嘗五谷于此,後人思之乃作陵,”高平炎帝陵乃衣冠冢可想而知。高平附近有神農山,可見高平地區乃神農一族某位炎帝曾經活動地區。
山西高平炎帝陵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湖北随州還有一個炎帝陵。據湖北人說炎帝神農起于曆山,《禮記》上說:“厲山氏,炎帝也;起于厲山,故曰厲山氏。”北魏《水經注》記載:“水南有重山,即烈山也。山下有一穴,父老相傳雲是神農所生處也,故《禮》謂之烈山氏。”所以現在的說法是炎帝神農氏生于湖北,葬于長沙。炎帝榆罔生活在陝西寶雞,山西高平是炎帝活動的地方。湖北也有一個神農架,可能源于此。
但神農嘗百草的故事,幾乎近于神話。筆者認為,炎帝神農氏更多的類似于傳說故事,黃帝的曆史已不可詳細考證,炎帝8世530年之說也沒有必須去争論。《國語》寫于春秋時期,炎黃二帝一個在姬水發展起來,一個在姜水發展起來這個可能性還是蠻大的。《史記》《竹書紀年》都記載了黃帝從神農氏手上取得了帝位,則神農氏就是炎帝一族的共名,神農氏榆罔被打敗,所以失去了天下。
湖北神農架景區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傳說中的神農氏先王對應于5000年前,大緻是仰韶文化晚期。根據筆者對上古史的研究,遠古時期黃河流域中上遊地區的汾河平原,渭河平原一代或為中華文明的一個大源頭。遠古時期洪水泛濫,現在的黃河下遊地區當時經常成為一片澤國,而先民基本上都依山而建自己的堡壘,平地很少的原因就在于水患嚴重。還有洛陽到鄭州一代也是先民們主要聚居之地,今天的河南偃師二裡頭,鄭州商城遺址,都是先民們曾經聚居的大城。
鄭州商城出土的大方鼎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從遺址的密集程度來看,黃河流域的仰韶文化在5000年前占中原大地絕對領導地位,4500年前龍山文化開始擴張,後來山東,河南,山西,陝西一代都遍布龍山文化遺址,這或許可以看成龍山文化替代仰韶文化成為了主流。而湖北的屈家嶺石家河文化在相當于夏朝初年的時期逐步消亡,或許就是在帝舜時期開始命夏後氏啟讨伐三苗,驅逐苗民的結果。三苗逐步退出了河南南陽盆地和湖北襄樊一代,苗夷文化被趕到了湖北的大山中。據說苗人奉蚩尤為先祖,蚩尤在龍山文化早期就被黃帝征伐,蚩尤的部落或為三苗之祖,則神農架或許乃是逃入湖北大山中的苗夷對蚩尤的崇拜而名的,(蚩尤據說或為炎帝一脈,這個可能性極大)回頭再予以考證。
蚩尤形象也是牛頭和炎帝一樣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綜上所述,早于黃帝時期的炎帝神農氏,應該是位于山西,陝西,河南一代的仰韶文化部落聯盟首領。當時仰韶文化極為興盛,神農時期開始了農耕和定居,有了剩餘産品,開始出現了貧富分化。開始出現了類似于酋長的部落首領,甚至開始出現了部落聯盟首領。此時刀耕火種,發明了梨,降服了牛,使用畜力犁田,使得生産力水平大幅度提升,炎帝的形象自古以來一直為牛首人身,就是人類降服野牛的象征。(刀耕火種,土地闆結,幾年後就顆粒無收。發明了犁田,土地糧食産量就大大增加了,這是農耕的關鍵)
由于炎帝降服了野牛發明了犁和鏟子鋤頭一類農具,所以人們開始豐衣足食,仰韶農耕文化逐步傳播到黃河下遊地區。此時為仰韶文化的極盛之時。臨近部落從神農處學習了馴服野牛和犁田,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所以尊神農為帝(也就是仰韶部落聯盟大首領)極為正常。
牛犁田,農耕之本
真知堂上古史研究:
農耕500年後,代表更先進文化的黃帝軒轅氏起,通過戰争,炎帝神農氏喪失了天下共主的位置,開始溶于黃帝一族之中。但黃帝依然不得不承認神農氏對于人類的巨大貢獻,所以還是保留神農一脈的祭祀,并稱為炎黃,乃後世國家正朔之意。
分享真知識,傳遞正能量!如果你也喜歡收藏和中國曆史文化,歡迎關注瓷器鑒定真知堂!謝謝你的收藏和轉發!圖片來源于網絡,感謝原作者的辛苦工作。
需要更多曆史文化和文物鑒定知識和圖片,可以百度瓷器鑒定真知堂!去筆者博客尋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