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樣親子閱讀才是正确的?
上節課咱們講了“自主閱讀才是真正的閱讀”,這節課我要講的是另一個重要理念,親子共讀不是真正的閱讀,也無法幫孩子學會自己讀。
明确地說,我反對把親子共讀作為培養孩子閱讀的方法,我認為親子共讀不但無法幫助孩子發展出強大的閱讀能力,甚至會毀掉孩子目前的閱讀生活和未來的閱讀可能。
目前,親子共讀幾乎被當成培養孩子閱讀能力必經的、唯一的途徑,而且這種“共讀”幾乎覆蓋孩子的全部閱讀生活。這種現象的成因可能比較複雜,咱們在這裡不做讨論,作為一個家庭教育研究者、和愛閱讀的孩子媽媽,我隻想負責任地跟你說說,為什麼父母需要擺脫對親子共讀的執迷。
在與家長的溝通交流中,我頻繁遇到關于親子共讀效果的問題。
父母們先是發現,親子共讀變成了爸媽閱讀,大人給孩子讀書、講書的熱情很高,但孩子的興緻顯然沒那麼高,總是各種不配合。
這樣讀過三五年之後,父母認為孩子應該能自己讀了,又常常發現,離開親子共讀,孩子對自己看書一丁點興趣都沒有。
通過親子共讀,孩子的閱讀能力有所提升,也算是一個收獲,但很可惜,這個希望也常常落空。我遇到的提問裡,有讀不懂課文的,讀不懂數學題的,有寫作業都得父母先幫着讀才能做的,而提問的父母都說孩子上學之前很喜歡閱讀,也都讀過不少書。
為什麼父母這麼努力地做親子共讀,卻培養出不愛讀也不會讀的孩子呢?
我認為,根本原因是,親子共讀是一種明顯高介入、高幹預的閱讀培養方式,對培養孩子自己讀起到的是完全相反的作用。
首先,它造成孩子在閱讀上對父母的嚴重依賴
親子共讀推崇的方式是,閱讀時,父母要陪伴在孩子身邊,給孩子讀書,給孩子講解,而且做得越久越好。這種方式一開始就把閱讀活動固定在“孩子讀、大人陪”的場景,讓孩子認為閱讀就必須得由父母“陪着做”甚至“幫着做”。
接着,它把閱讀變成了填鴨式的活動
閱讀原本是主動覓食的活動,一個自主閱讀的孩子會積極尋找各種有趣的書來讀,邊讀邊活躍地思考,但做親子共讀的父母,常常不顧孩子的接受能力,隻管單向輸出,而且不鼓勵孩子自己思考,不允許孩子提問和讨論。
于是,在親子共讀活動中,孩子的閱讀者角色就完全被父母替代了
父母既是閱讀的導演,主導讀什麼、怎麼讀、閱讀進程,同時還是閱讀的主角,孩子成了與閱讀活動本身無關的聽衆。名為“共讀”,本質上卻是“父母讀”不是“孩子讀”。
我有一個說法,叫“共讀如喂飯”。吃飯困難的孩子,通常是從小被喂飯的孩子,他們沒有機會練習自己吃飯。很大程度上,親子共讀和給孩子喂飯一樣,都是讓孩子失去了自己學習和實踐的機
曾經有媽媽問我,“如果不做親子共讀,孩子怎麼才能過渡到自主閱讀呢?”我的觀點是,如果一開始孩子就是自主閱讀的,又哪兒用得着過渡呢?親子共讀就從來不應該出現在孩子的閱讀生活中,聽到這兒,你可能會想,孩子小時候,拿着書來找父母讀不是常有的事兒嗎?這就涉及到一個關鍵問題到底如何區分親子共讀和自主閱讀?
我教你一個很簡單的方法,就是識别閱讀活動由誰主導。由孩子發起和主導的,是自主閱讀,由父母發起和主導的,是親子共讀。
咱們用幾個典型場景說明一下
比如給孩子讀書。如果是孩子找你,跟你說,“媽媽,我不認識這些字,你給我讀”,這是孩子在自主閱讀。如果是你找孩子,跟他說“寶貝,咱們今天讀這本書”,這是你在找孩子做親子共讀。
比如給孩子講書。如果孩子找你給他講,是孩子在自主閱讀,隻不過需要你幫點小忙,如果你在孩子看書時主動去找他,要給他講,這就是你要做親子共讀。
再比如閱讀時提問。如果是孩子主動向你提問,是孩子在自主閱讀;如果是你向孩子提問或者引導孩子向你提問,就是父母試圖介入,把自主閱讀變成親子共讀。
學會識别閱讀活動由誰主導,父母就可以有意識地控制參與孩子閱讀活動的尺度。我建議的尺度是,父母的參與和幫助不超出孩子的實際需要,不會影響孩子對閱讀活動的主導權。簡單說,就是孩子要求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不要過于積極地做過了頭。
那麼,如果孩子已經習慣了親子共讀,還有沒有辦法過渡到自主閱讀呢?
我的看法是,如果你一直堅持親子共讀,這個過渡很難自然發生,但做出有效的改變,過渡也不是無法實現。我有五個建議:
第一個建議,讓孩子開始與書獨處
與書獨處就是孩子自己跟書呆在一起。這沒什麼難的,但習慣了親子閱讀的孩子,就會缺乏與書獨處的體驗。
其實在一歲以内,有書放在手邊的孩子,都會自己拿起書來随便翻看,但父母常常從這裡就開始介入。于是自主閱讀的萌芽,就變成了親子共讀的開端。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習慣了隻要看書就得大人陪着,你可以溫和地告訴他:你先自己看,有什麼問題再找爸爸媽媽來問。孩子一旦開始嘗試自己看,很快就會發現,這比跟父母一起看有趣太多。
第二個建議,讓孩子自己發現驚喜
一位讀者曾經發給我一段親子共讀的視頻,說覺得孩子閱讀時一點都不投入,讓我幫看看問題出在哪兒。視頻裡,媽媽和孩子對坐,媽媽拿着本書,繪聲繪色地講解,孩子坐在對面,眼光根本就沒有停在書上,對媽媽的講解也無動于衷。
這樣的場景當然讓父母挫敗,但孩子不投入,其實毫不奇怪。在親子共讀中,孩子得到的,基本上是父母通過語言、語氣、表情傳達出來的“二手體驗”,感染力和吸引力都差得太多。要改變這樣的狀況,唯一的辦法是把書交給孩子,讓孩子自己去發現驚喜。
第三個建議,幫孩子學會“自己拿書來讀”
習慣親子共讀的孩子會缺乏最基本的閱讀能力,包括:不道我現在想不想看書;不道我想看什麼書;不會找到想看的書;不會打開書看。
要幫孩子學會“自己拿書來讀”,父母可以給孩子準備專門的書架,把書架放在孩子拿取方便的位置,告訴他,書架上的書,他想怎麼看就怎麼看。同時也要克制自己,在閱讀上,不再事無巨細地參與,當然,還要給孩子留出自由閱讀的時間。
第四個建議,降低對孩子閱讀的要求,減少對孩子閱讀的指點
對閱讀有多重視,對孩子閱讀的要求就有多高,這讓很多父母在鼓勵孩子自主閱讀上相當矛盾,我知道應該讓孩子自己讀,但孩子要是讀得不好、收獲不大怎麼辦?
要讓孩子能從親子共讀順利地過渡到自主閱讀,父母需要調整心态,降低對孩子閱讀的要求,同時在孩子自己讀時,減少各種“指點”,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自由地讀。
第五,幫孩子找到适合的過渡讀物
一些孩子在親子共讀過渡到自主閱讀時出現困難,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父母操之過急,希望他能一下子從親子共讀繪本,過渡到能讀比繪本難度高很多的讀物,或者從隻讀文字量很小的書,過渡到讀純文字書。
當然,這并不現實。長期做親子共讀的孩子,自己閱讀能力其實非常有限,所以父母需要接受孩子閱讀能力的現狀,允許孩子從他現階段能“讀得進去”的書入手。最好的辦法,是帶孩子到書店去,讓他自己選擇。
說過如何從親子共讀過渡到自主閱讀,我想再跟你讨論一個誤解。
一些父母堅持做親子共讀,是因為覺得這件事特别美好,親子共讀的時光特别值得珍惜。我的看 法有所不同。
親子關系當然很重要,但日常生活中有很多事都可以密切親子關系、讓父母和孩子共享美好的親子時光,比如一家人好好吃飯、一家人好好聊天,為什麼非得得做親子共讀這種又費時費力又影響孩子閱讀能力發展的事呢?
我有一句話,希望能幫你區分這兩件事,叫“親子的歸親子,閱讀的歸閱讀”,讓孩子的閱讀活動和親子關系解綁,才是對親子關系和閱讀都更有益的事。
好,來小結一下。咱們這節課主要講的是,親子共讀不是真正的閱讀,也無法幫孩子學會自己讀;孩子的閱讀培養,需要從自主閱讀開始;父母可以通過識别誰是閱讀活動的主導者,來區分自主閱讀和親子共讀,父母對孩子閱讀的參與和幫助,應該不超出孩子的實際需要,不影響孩子對閱讀活動的主導權;已經在進行親子共讀的父母需要讓孩子開始與書獨處,讓孩子自己發現驚喜,幫孩子學會“自己拿書來讀”,降低對孩子閱讀的要求,減少指點,并幫孩子找到适合的過渡讀物,引導孩子逐漸從親子共讀過渡到自主閱讀
這節課的密度有點大,如果你一時理解不了,也别着急,咱們這個模塊後面要講到的九個具體方法,都是用來幫孩子擺脫親子共讀,達到自主閱讀的,你可以邊聽邊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