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詩經關于美食的描寫

詩經關于美食的描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6-29 05:29:50

詩經關于美食的描寫(從詩經中品詩意的飲食文化)1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它收集和保存了周初至春秋中葉500多年間的作品,按照《風》《雅》《頌》的體例編撰而成。《詩經》裡面所記載的内容涉及各個方面,包括天文地理、民風民俗、戰争徭役等,集中反映了那個時代人們的社會生活風貌,具有深厚而豐富的文化積累。可以說,《詩經》既是偉大的文學作品,也是一部百科全書。而其中,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詩經》中關于飲食内容的描寫頗多,據統計,《詩經》總集一共311篇,而提到飲食方面的篇章就有46篇之多。從這些涉及飲食的詩歌中,可以深刻感受到先民們已經有了基本的食物養生、祭祀等觀念,也可以了解到當時人們對飲食文化的重視。

谷物種植 稷黍常見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飲食結構以谷物作為主食,人們經常說“五谷雜糧”,指的便是主要的糧食作物。需要一提的是,糧食并不隻有“五谷”而已,還有“六谷”“九谷”甚至“百谷”等。如《詩經》中的《周頌·噫嘻》:“率時農夫,播厥百谷。”說明周朝時期,農作物的種類已經相當豐富,彼時人們對谷物已經有了一個較為清晰的概念分類。

  《詩經》中所記載的農作物種類繁多,主要有黍、稷、麥、禾、麻、菽、稻、秬、粱、芑、荏菽、秠等。其中,“稷”“黍”是《詩經》時代種植非常廣泛的農作物,在書中出現次數最多,共有14篇提及。如《唐風·鸨羽》:“王事靡盬,不能蓺稷黍。父母何怙?”意思是說,王室差事做不完,無法去種黍稷。靠誰養活我的父母?又如《王風·黍離》:“彼黍離離,彼稷之苗。”是說看那黍一行行,稷苗也在成長。還有《小雅·信南山》:“疆場翼翼,黍稷彧彧。”說的是田地的疆界齊齊整整,黍稷長得茁壯茂盛。“黍稷”常被放在一起連讀,這既代表農作物總稱,也表示它們為主要的糧食作物。黃河流域适宜黍稷的生長,有統計顯示,在可辨認的甲骨文中,蔔黍之辭100多條,黍字出現300多次;蔔稷之辭30多條,稷字出現40多次,遠遠超過其他農作物。可以看出,黍稷對于當時黃河流域一帶的人們來說有多重要。

  對于黍、稷的區分,有學者認為,黍就是黃米,生長期短,耐旱耐瘠,最适合北方遊牧民族及幹旱地區栽培,後來發展成許多不同的品種,如秠、秬等,都是不同品種的黍類。至于稷,說法不一。《爾雅正義》指出,北方稱“稷”為谷子,它所産的米稱為小米。而《廣雅疏證·釋草》中解釋道:“稷,今人謂之高粱。”段玉裁《說文解字注》中引用程瑤田《九谷考》的說法:“稷……北方謂之高粱,或謂之紅粱。”《本草綱目》稱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在《詩經》時代,黍要比稷貴重,平民一般是不會經常食用的。之所以如此,其中一個原因是黍比稷好吃。《禮記·玉藻》記載:“子卯,稷食菜羹。為忌日貶而用稷,是為賤也。”由此推測,黍是貴族的日常食物,一般平民以稷為飯。

  除了黍與稷,稻也是《詩經》中常見的主食,見于《唐風·鸨羽》《小雅·甫田》《魯頌·閟宮》等篇,如《小雅·甫田》中“黍稷稻粱,農夫之慶”、《小雅·白華》中“彪池北流,浸彼稻田”。在《大雅·生民》中有“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釋之叟叟,烝之浮浮”之詩句,反映出周朝人已經熟練掌握一套接近現代方法的水稻加工工序。

  麥在《詩經》中有指小麥也有指大麥,在新石器時代已經開始種植,在商周時期有了進一步發展。《鄘風·桑中》《王風·丘中有麻》等篇均提到了麥子。《鄘風·桑中》:“爰采麥矣?沬之北矣。”周朝時,衛國大量種植麥子,衛國所在的中原地區也是當時的小麥主産區。《鄘風·載馳》:“我行其野,芃芃其麥。”可見當時黍稷的主食地位已經有被小麥代替的趨勢了。如今,我國北方早已以小麥為主食了。

  菽原先是指豆類的總稱,專指大豆或者黃豆,直到漢代以後才改稱為豆。《詩經》中記載的“菽”及“荏菽”均為大豆,而大豆的葉子稱為“藿”,莖則稱為“萁”。如《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螟蛉有子,蜾蠃負之。”《小雅·白駒》:“皎皎白駒,食我場藿。”《小雅·采菽》:“采菽采菽,筐之筥之。”國人栽培大豆的曆史悠久,栽培地區廣大,從東北到西南,從東南到西北,都有大豆的分布與栽培記錄。

野外采集 多為野菜

  雖然谷物糧食種類豐富,但是由于當時的農業生産水平還比較低下,加之受自然環境因素等影響,人們種植的谷物并不能完全滿足人口的需求。為此,采集食物變成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詩經》多利用植物“比興”,因此描繪出了個神秘絢麗的植物王國。在這片國度中,那些形形色色的野菜格外耀人眼目,也是當時人們主要采集的食物。比如《詩經》中提到的苕芹、荇菜、茉莒等菜類,大多從田間地頭采集回來。《周南·關雎》寫道:“關關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采之。”荇菜是一種水生植物,漂浮于水面上或長在泥土中。荇菜的莖、葉柔嫩多汁,無毒、無異味,可以食用。而衆所周知,水中生長的植物一般都不容易采集,為此作者用了“左右采之”一詞來形容,表示重複動作,可見野菜也是比較難采摘的。詩中作者借難采的“荇菜”比喻成“美女”,說明美好的事物都是比較難追求到的。

  山地荒林、平原秀野皆有野菜可采。《小雅·四月》雲:“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召南·草蟲》亦雲:“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陟彼南山,言采其薇。”這裡的蕨、薇都是營養價值較高的生長于山野之菜,至今仍為人們食用。蕨菜是古老的陸生植物,嫩芽如拳,嫩莖如玉管,清新可口,有“山珍之王”的美譽。薇菜即大巢菜,也就是今天的野豌豆苗。《小雅·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以薇菜的發芽、生長比興出征戰士久戍難歸的幽憤。《小雅·南山有台》雲:“南山有台,北山有萊。”“萊”即藜,又名灰菜,嫩葉可作菜用。《大雅·韓奕》還提及竹筍:“其蔌維何?維筍及蒲。”“筍”是竹根所生的嫩芽,可食,“蔌”之葉、“蒲”之莖均可食。

  田間路旁也生長有野菜。《小雅·采芑》雲:“薄言采芑,于彼新田。”“芑”是一種像苦菜的野菜,莖為青白色,摘其葉,有白汁出,可生食,亦可熟食。《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置彼周行。”“卷耳”即今蒼耳,嫩苗可以吃,亦可入藥。

  在《詩經》的植物王國中,蒿類植物如蒿、蒌、芩、蘋、莪等占據着很大篇幅。它們是很容易找到的植物,具有一定的食用價值,不但馬、牛、鹿愛吃,也一直是人們喜歡的一種野菜。人們将其作為禮物饋贈他人,體現了人們對蒿類植物的推崇;人們将其寫進文學中,表達對自然、對食物的敬意與感激。

  《周南·漢廣》:“翹翹錯薪,言刈其蒌。”“蒌”即蒌蒿,三國陸玑雲:“其葉似艾,白色,長數寸,高丈餘,好生水邊及澤中。”蒌蒿為多年生本草,植株有香氣,分布于我國大部分地區,古今皆食之。而且《救荒本草》中稱蒌蒿可解河豚毒,蒌蒿被視作是食用功能和藥用功能俱全的良草。

  《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漢代鄭玄、晉代郭璞及《爾雅》均稱“蘋”為藾蒿。陸玑雲:“藾蒿,葉青白色,莖似箸而輕脆,始生香,可生食。”《鹿鳴》以蘋為起興。《毛傳》曰:“鹿得蘋,呦呦然鳴而相呼,懇誠發乎中。以興嘉樂賓客,當有懇誠相招呼以成禮也。”蘋既是鹿所喜歡取食的植物,也是人們常吃的野菜之一。

  “莪”見于《詩經》中兩處,分别是《小雅·菁菁者莪》中的“菁菁者莪,在彼中阿”及《小雅·蓼莪》“蓼蓼者莪,匪莪伊蒿”。陸玑說:“莪,蒿也,一名羅蒿。三月中莖可生食,又可蒸,香美,味頗似蒌蒿。”這兩首詩中的莪均是指那種生長的很茂盛很鮮嫩的一種蒿,以此比喻生命力旺盛的那種狀态。

  “芩”在《小雅·鹿鳴》“呦呦鹿鳴,食野之芩”中出現。芩即黃芩。陸玑雲:“莖如钗股,葉如竹蔓,生澤中下地鹹處,為草貞實,牛馬亦喜食之。”此處的“芩”用于比興,開篇就營造了一種主客相互交談、宴飲,關系融洽的氣氛。

  “蘩”出現在《召南·采蘩》“于以采蘩,于沼于沚”中。陸玑說:“蘩,皤蒿也……艾白色為皤蒿,今白蒿也。春始生,及秋,香美可生食,又可蒸。”詩一開篇就描寫了忙于采蘩的宮女們,她們來往于池沼、山澗之間,那是為即将開始的宗廟供祭做準備。

  另外,也有少部分果實為野外采集,比如《豳風·七月》寫道:“六月食郁及薁。”這裡的“薁”,指的是“郁李”——一種核大、肉少、味酸的水果,這是典型的野生品種。

  (王甯 綜合整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