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話扭捏咋說?王端大同人形容某人傻了吧唧,做事不動腦子,魯莽愚癡,常說這人“愣七砍正”這基本上是記音,因為除了“愣”能對上,其他三個字,完全不知所以網絡上的寫法千奇百怪,也不足為奇,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大同話扭捏咋說?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王端
大同人形容某人傻了吧唧,做事不動腦子,魯莽愚癡,常說這人“愣七砍正”。這基本上是記音,因為除了“愣”能對上,其他三個字,完全不知所以。網絡上的寫法千奇百怪,也不足為奇。
我的基本看法是,“愣七砍正”應作“愣仡侃脀(怔)”。
這是一組同義詞、近義詞的組合。語言學上有聚合規則,自然、社會講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相似相反的詞語,經常以成雙成對的方式呈現,小學生天天都做這樣的作業。關系稍遠一點,但組合時常常搭伴,為提高交流效率,也以簡省的方式搭伴,像“馬大哈”,是“馬馬虎虎、大大咧咧、嘻嘻哈哈”的簡省組合,三組詞是同義近義關系。“喜大普奔”是
“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的相似相類組合。形容礦工常用“傻大黑粗”,形容工作常用“急難險重”“摸爬滾打”。這些與“愣仡侃脀”有相同的生成原理。
“愣”,愣子、愣頭青、愣漢、愣神、愣頭愣腦,用這字确鑿無疑。
“仡”,先按下暫停。
“侃”,剛直義。許多時候,所謂的愣子并不是真傻,不聰明,而是激于義憤,人格高尚,該出手時就出手,是真正的勇烈之輩。國學大師黃侃,字季剛,一輩子就跟各路好漢互怼,絕不退讓。
“脀讀“zheng”(一聲),現在一般的解釋是盛放在俎上的祭肉。但《說文解字》最初的解釋是“騃也”。“騃”,兩個讀音,一讀“si”(四聲),表馬兒勇壯,如“馬行仡仡”。一讀“ai”(二聲),與呆頭呆腦、呆子、呆傻的“呆”是異體字,過去讀“ai”(二聲),現在讀“dai”(一聲)(呆闆,過去讀aiban,現在讀daiban)。這字還有個異體字“獃”,從犬,就是剛生下的一窩小狗,呆萌可愛、傻傻分不清的樣子。
段玉裁對這些表呆傻的字很感興趣,說“騃取壯義,凡肥者多癡,故方言曰癡騃”。這“癡騃”就是“癡呆”。我們現在說癡呆,一是拿動物出氣,如笨豬、蠢驢、傻狗、木雞。一是拿胖子開涮,如傻大黑粗、肥豬、腦滿腸肥等。
但“脀”字的後續發展并不好,宋朝編《廣韻》,還說“脀”是“癡貌”。後來,這個字幾乎成為死字。到明清小說,如《紅樓夢》,這字就被“怔”代替。
“怔”,讀一聲時,表驚恐,如怔忡、怔忪等。讀四聲時,就是發愣、發呆。“我一看診斷書,頓時怔住了,不敢對他明說”。雙音詞有“怔怔”,如“怔怔地站着”。“愣怔”,表發呆地直視,發愣,如“愣怔着眼睛”。考慮到語言文字的現實發展,“愣仡侃脀”可寫作“愣仡侃怔”
現在放開暫停鍵,說“仡”。
“仡”,兩個讀音,“ge”音無關。讀“yi”(四聲),從人,表人很勇壯。與“騃”音義接近,故“騃”的原義就是“馬行仡仡也”。“仡仡”,就是馬或人,高大、強壯、勇敢,用現代話說,就是“杠杠的”。外形上的勇壯,與“侃”内在的“剛直”自然相随。
最後一個問題,大同話讀的是“愣七砍正”,“仡”,意思對,音不對。我考慮可能有以下原因。秀才先生教近義詞“愣、仡、侃、脀(怔)”時自己沒有讀對标準音,讀了半邊,畢竟“仡”字從“乞”或從“氣”,方音讀“qi”并不稀奇。二是普通人跟着誤讀,或不認識瞎讀。三是受“七、八”成語、慣用語的影響。七上八下、亂七八糟、七零八落、七拼八湊、橫七豎八,這些含“七、八”的,意思大多不好。大同話雖然不說“愣七八脀(怔)”,但說“愣七八圪脀(怔)”。這“七、八”是填充“愣怔”的。這雖然不是主流,但畢竟對“愣仡侃脀(怔)”讀音有牽引作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