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周六起床,打開手機,微信朋友圈裡“走,看天鵝去”幾個字進入眼簾。是啊,天鵝來了好幾個月了,早該去看看它們了。
車沿榆河而行,過龍源湖大橋,再沿大淩河而行,遠遠地,就看見岸邊的人群。走下公路護坡,站在湖堤上,向水中望去:陽光下,天鵝猶如一團團雪白的棉朵,在水中遊弋着,溫順而安然。
“一、二、三……二十隻。”我邊數邊念叨着。“叔叔,是二十四隻,那裡還有四隻呢。”身邊一個八九歲的小女孩糾正道。我順着小女孩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有四個小小的白點在水中移動,影影綽綽。
“是呢。你喜歡天鵝?”我問小女孩。“嗯,去年前年我都來這裡看天鵝了,去年是十八隻,前年十一隻。”小女孩說的“前年”,是2020年初。2019年深秋,天鵝如約而至,飛來十一隻。
前些年,遼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的龍源湖,隻是天鵝的一個歇腳點,它們停一停,住個十天二十天,養足了精神,又繼續前行,去适合生存的地方生活。前年,天鵝來了,十天過去了,二十天過去了,最寒冷的冬天過去了,它們還沒有走,留在這裡過冬了。今年,是天鵝來龍源湖過冬的第三個年頭。
看天鵝的人群裡,一位五十多歲的男子指着那些天鵝說:“這地方,以前堆滿了垃圾,那時水流很細……沒想到如今能引來天鵝,更沒想到天鵝會在這裡過冬。”“也不能說沒想到。”接話的是縣水利局一位退休幹部。他說,這裡是榆河與大淩河的交彙處,2006年治理時考慮到治理後環境改善,會有各種水鳥來安家,于是在湖心修建了三個小島供鳥兒栖身,沒想到治理後水面面積達一萬多畝,來安家的鳥兒非常多,所以後來又建了三個人工小島。
遠處的那四隻天鵝,向前伸着長頸,貼着水面飛翔,姿态優美。近處,有幾隻天鵝悠閑地遊向南岸,落在後面的兩隻卻不着急,頭一低鑽進了水裡,随後又鑽了出來,拍打着身上的水;還有幾隻天鵝站在水中,昂首挺胸,打開翅膀,白“鵝”亮翅。
站在我身邊的老趙從紙箱裡抓起一把玉米粒,向水裡抛去。我跟老趙相識已久。那是2007年,天鵝來的第一年。從未見過天鵝的家鄉人,紛紛向這裡湧來,都想一睹天鵝的身姿。那天我也随着人流來到這裡。隻見一人正向水裡抛撒玉米,那人正是老趙。我告訴他,天鵝吃魚,不吃玉米。他卻說,天鵝吃水草,吃魚,也吃玉米。我倆就此争論起來。正巧,有一位生物老師聽見了我們的對話,他解釋說,天鵝以吃水生植物的根莖和種子為主,吃水裡的昆蟲小魚,也吃玉米粒。就這樣,我與老趙才停止了争論。“不打不相識”,我們也因此而認識了。
老趙那年剛剛退休。退休後,他做起義務管護員、宣傳員,不要任何報酬。每年天鵝一來,老趙主動上崗。每天一早他就來到這裡,第一件事是看看天鵝數量少沒少,有沒有傷病的。看到有穿紅色、黃色衣服的人,老趙就勸說他們,天鵝對這些顔色敏感,最好穿色澤樸素的衣服來看天鵝。他還告訴人們,天鵝喜靜,不要大聲吵鬧,不向水裡扔雜物。老趙說,天鵝來這裡十五年了,還沒有受過傷害,人們都喜歡天鵝。我環視四周,果然,現場來看天鵝的人們穿着都很樸素,也沒有大聲吵鬧的。
“啾……啾……”兩隻水鳥從水面飛過。我問一位正在擺弄相機的小夥子,這種鳥叫什麼名字。小夥子說,是蒼鹭。自從來了天鵝,這位小夥子就喜歡上攝影,沒事就開車往龍源湖跑,給鳥兒們拍照片。小夥子告訴我,每年來這裡小住的鳥兒,有白鹭、綠鹭,紅嘴鷗、燕鷗,長腿鹬、林鹬,綠頭鴨、秋沙鴨,有三四十種。
是啊,擁有美好的栖息地,是人類與鳥兒的共同夢想!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2年03月21日 20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