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元旦剛過,解放軍再度集結重兵于長江北岸,兵鋒淩厲,劍指南京。隐約可聞的隆隆炮聲中,昔日燈紅酒綠、醉生夢死的上海灘也陷人了前所未有的躁動。随戰争而來的,是一股規模浩大的難民潮,恐懼的舊官吏、資本家、富商等紛紛雲集上海,以圖跟随國民黨政權前往台灣。
當時遷台的方式主要是海運與空運。不過,因飛機數量有限,加之票價高昂且受天氣等各方面因素影響,海運成為前往台灣的最主要渠道。在南京被攻占前,上海成為遷台人員的主要集散地,當時來往于滬台之間的輪船公司有十餘家,輪船更是多達五十餘艘。但這對上百萬想湧人台灣的難民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因此,為了擠上船,許多人冒險攀爬,結果像餃子下鍋一樣落人海中,整個碼頭猶如人間地獄。
由于雙方無法達成和解共識,416位登記在冊的遇難者家屬将中聯公司告上法庭,并提出了四項要求:一、追究中聯公司的刑事責任; 二、保障遇難者家屬的損害賠償; 三、責令中聯公司從速辦理撫恤與賠償; 四、扣押中聯公司名下的所有輪船。最終,上海地方法院判決中聯公司進行賠償,但在天文數字般的賠償金額下,連同太平輪的投保公司也全部倒閉。
據1949年2月23日《台灣新生報》報道,中聯公司曾于2月22日後在台北發放臨時救濟金,每個遇難者家屬可領金圓券一萬元,折合台币35萬元。在1949年那樣一個時局劇烈變動的年代,太平輪的悲劇或許隻是其中一個小插曲。就在太平輪沉沒的四天後,北平宣布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畫上了句号。四個月後,上海全境解放。江山代謝,戰亂流離,賠償一事最終不了了之。
太平輪海難事件後,因為訴訟未結,中聯公司旗下的另兩艘輪船也被鎖在高雄港,最後全部鏽爛。事實上,除了那些悲憤的遇難者家屬,當時已沒有人再去關注這艘沉人海底的舊輪船。時至今日,太平輪仍舊沉睡在舟山海域白節山附近的海底,與之隔海相望的,大概隻剩下基隆港于1951年豎立的“太平輪遇難旅客紀念碑”,或許還能喚起人們的一點記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