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無樹 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 何處惹塵埃 真正禅悟之解。
原創作者 羅占光。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是什麼意思?
從認識論與方法論怎樣理解與參悟?
參悟注解是心與身之法,又是特征、特色、特點與法、道、器、術、理等綜合性的方法論,認識論,辯證法應用。
首先對萬物的認識上的概括定義,有由本質屬性上的認識概念而來,也有是由“功能作用”上的認識概括而來,二者有着不同本質體與功能性内容特色的不同特點。
萬物之性與質,總歸于心的心念作用起或身心特性而來,或者是從“氣"的作用或特色去定義定性。
佛認為萬物由氣而來,由心念心悟而定。
1.從萬物循環之氣變上,具備着“有與無"二性,但本為同一性質。“是與否”二體,但體為同源功能性。
2.“是與非"及“是與否”等之屬性本質的不同摡念,該因有以“一參照物或概念"此特色性,用它給其“定性定質"的。
此種特色概括定義,是社會性上的一般規律性原則定法,而高深哲學哲理或佛禅上,它更有特色的理解與禅悟參悟的。
3.世界萬物本質體總歸于一“氣”。
氣具有作為同一氣物,同一源體,或同一元素。
4.萬物轉化轉移化變定性,是循環氣化之本質,所以就存在着有“含蓄隐晦,和是此非此特色之特點"存在之處。
如:“菩提是樹、又是非樹無樹,明境是台、又是非台無台",由上面之“是此非此特色”之原理依據,最終歸納推譯出“本來無物,萬物長空…何處有塵埃,又何處來惹塵埃"。
5.“菩提是樹,明境是台”,是被人因功能性作用而分之論之,由此定的“概念”而認識、而判定的結果觀念觀點。
6.禅悟認為世俗上的“菩提樹,明境台"此結論,是認識論上的功能作用論認識結果。
“菩提樹,明境台"它不是、也不屬于從本質論特色上的認識論得出結果概括定義。
“本質屬性與功能作用"二者可以說萬物之内容意義特色。
但“本質屬性"内容特征是萬物最根本性之物,而作為“功能作用"信息是由“本質屬性"物演變演化出現之現象表象,它具有着非“本質屬性"物特色之處。
“功能作用"性代表不了“本質屬性"。
所以六祖慧能高度概括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如此之禅悟與禅性 揭語 揭示。
7.從“本質屬性"根本上的認識論到“功能作用"信息上的态認識論,或反之過來認識,此循環交變分折認識…是辨證法則上方法方式的認識,此為分法認識論。
8.“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是佛禅一悟性。
9.慧能之“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此為“空能靈慧”一特色認識悟禅,也可以說是六祖 慧能祖 唯“本質屬性"之論。
六祖之論與社會性唯“功能性"之論,不同,六祖之論是“佛”根之本論,也是“本質屬性"之論。
本質屬性論與功能作用論認識
本文關鍵詞:心念論,氣論,方法論,認識論,本質屬性論,功能作用論,辯證法論。
本文為知識共享。如使用不用,概不負責,并保留相關法律事項。原創作者 羅占光中醫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