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科技

 > 農業機器人的前景

農業機器人的前景

科技 更新时间:2024-06-16 21:36:17

農業機器人的前景?來源:中國青年報無人機、機器人派上大用場,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農業機器人的前景?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農業機器人的前景(機器人派上用場)1

農業機器人的前景

來源:中國青年報

無人機、機器人派上大用場

農業“黑科技”成為青年創業新風口

“5年前的夢,今天終于得以實現,無人機可真是個好幫手啊!”正值春耕時節,安徽省宿州市精松農機服務合作社理事長劉睿心情大好,一方面因為小麥長勢喜人,另一方面因為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了。

他的“好幫手”是剛購置的一台大疆T20農業植保無人機。在今年的小麥病害防治、魚塘藥劑噴灑中,這架無人機派上了大用場。

“這幾天在噴預防小麥赤黴病的藥劑,一天噴灑600-800畝不是問題。這要在過去,三五天都搞不定。”劉睿告訴記者。

安徽是農業大省,去年全省糧食總産逾405億公斤,目前在田小麥約4300萬畝。近年來,農業大戶、合作社紛紛用上了植保無人機、農藥噴灑機器人等“黑科技”,農業生産技術、設備不斷升級,為農業轉型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農業高科技實際應用效果如何,技術推廣需要什麼樣的政策扶持,人才培養如何适應現實需求?帶着這些問題,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前往安徽省糧食主産區進行了深度調查。

當無人機“遇上”傳統農業

農藥噴灑是農作物種植過程中的重要環節。早些年,都是用電動噴霧機器人工噴藥,後來改用噴杆機器打藥,但“人走在田裡容易踩麥,機器也容易壓麥,人也有中毒風險”,劉睿他們很為這事發愁。

2015年起,劉睿嘗試使用無人機播種,但當時無人機飛控系統不完善,對操作者專業程度要求高。現在,無人機可以自動化導航,播種路徑左右偏差在2.5厘米以内,減少了重播、漏播情況,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設定好航線後,機器往返誤差約在0.5米以内,飛一次20分鐘,用來灑農藥能保證不同速度下的藥量均勻。”劉睿介紹,使用無人機可以節省農藥,正好符合國家降低農藥用量的要求。

“據我所知,宿州市内農業合作社共使用無人機約200台。随着控制系統更加高精度、智能化,無人機技術将有更廣闊的應用空間。”他補充道。

與此同時,在安徽阜陽市和淮南市小麥統防統治作業現場,安徽七曜航空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插拔式植保無人機正在投入緊張的“戰鬥”。

公司負責人王亞迪給記者算了一筆賬:與人工噴藥相比,每架植保無人機工作效率相當于60個勞動力,并可節省30%的農藥和90%的水資源,還具有便捷高效、環境條件适應性廣等多種優勢。

據了解,2004年起,我國開始研究和推廣植保無人機,進行産業化探索。近年來,随着無人機設備功能、技術、系統升級,植保無人機逐漸普及。有數據顯示,我國工業無人機應用場景較多元且廣闊,但應用最多的領域就是農業植保,應用占比達42%。

青年創業者終于等來了風口

植保無人機火了起來,圍繞産業鍊生産、研發的創業者終于“熬出了頭”。

“最近,我們還與阜陽、淮南等地的政府部門合作,為農戶提供免費無人機業務培訓。這樣的合作越來越多,創業終于迎來風口。”26歲的王亞迪至今難忘,3年前剛創業時,他到處尋找客戶,兩年前才有了第一批業務,去年,業務逐漸增多,很多農戶甚至主動要求購買無人機。

“我們的插拔式植保無人機可随時更換易損件和配件,技術熟練的工人,10分鐘就完成更換,避免因返廠維修浪費時間,一天服務範圍超過500畝。”王亞迪畢業于南昌航空大學,在校期間就瞄準了無人機市場,畢業後回鄉創業,産品推廣和銷售一度“遇冷”。“熬了3年多,現在公司業務範圍終于擴展到攝影測量、水利監測、農林植保等領域”。

淮北市濉溪縣淮匠機械設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丁言虎也是感同身受。他先前在一家礦山企業做機械技術員,2017年,選擇無人機作為創業項目,生産、研發、組裝無人機,并參加了淮北市青年創業大賽。

當時,丁言虎就在田間地頭人多的地方“擺攤”,但是看演示的人多,來咨詢有意向購買的人少。丁言虎清楚地記得他的第一桶金。那次,一位農民提議劃出一小部分地,用無人機噴藥試試效果。結果,那片地的小麥長勢喜人,産量也增加了,第一台無人機就這樣賣出去了。這讓丁言虎信心大增,也讓他堅定了自己的創業之路。

“2017到2018年間,無人機技術快速發展,從手動操作到實現全自主飛行,我們趁勢做起農業植保無人機銷售、售後服務,給農業大戶提供農藥噴灑服務。”

最近趕上赤黴病防治,作業強度大,他的團隊往往是連軸轉——深夜維修、保養飛機,白天還要對農戶進行無人機培訓,并提供飛機試飛。

采訪過程中,很多從事植保無人機項目的創業者都表示,除了自身堅持不懈地研發和推廣,國家相關部門近年來給予的政策支持,也為無人機推廣提供了堅實的後盾。

2017年開始,農業農村部等部門擴大植保無人機等農機新産品的購機補貼力度,補貼對象為農民(農機)專業合作社、植保作業組織等從事植保作業的農業生産經營組織。安徽省農委對載藥量在10L-15L間的電動多旋翼植保無人機補貼1.6萬元,15L及以上的補貼兩萬元。

目前,丁言虎的公司擁有15架植保無人機,在當地建起了無人機業務合作聯盟,通過平台,和無人機企業、農業大戶實現資源共享,業務範圍甚至拓展到千裡之外的新疆。

在丁言虎看來,未來要立足當地農業發展實情,成立、打造綜合性的植保服務中心,完善培訓、售後體系,給農民提供網格化、精細化、科學化的服務,助力植保無人機産業發展與推廣。

要想“飛得”更高,還要突破哪些瓶頸

農業“黑科技”裝備旨在實現大規模的田間統一作業,但是我國土地分散經營的狀況以及複雜的地形,無疑會影響其工作效率,這是擺在創業者面前的現實痛點。

“各個地區地貌地形各有特色,有的地塊毗鄰村莊,有的地方障礙物多。目前市面上無人機載藥量約20公斤,單次可以飛20畝,如果麥田較為分散,就需要無人機有更先進的雷達避障系統和電池技術,以提高續航時間。”丁言虎分析。

安徽天路航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門振宇及其團隊深耕無人機研發領域15年。在他看來,目前,植保無人機噴藥,一般需要一人操控,一到兩人配合加水、加藥。無人機單機實際作業量和效率有限,在1000畝以内的小範圍農田作業沒問題,在上萬畝集約化農場就會“力不從心”,除非多架飛機同時作業,但這樣成本高,也會存在飛行風險。

“現在普及使用低殘留農藥,這就要求快速噴灑,不能耽擱時間。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無人機單機作業效率和載藥體量,突破技術瓶頸。”他認為,提高無人機自動化、視覺避障、雷達避障等系統的技術性能,以及在複雜環境下的飛行技能,這将是未來行業發展的突破點和飛躍點。

解決行業的痛點,離不開全社會的集體“發力”。安徽農業大學工學院院長曹成茂教授指出,未來用戶對農業科技産品的需求不再僅僅停留在“能用”的層面,而是向着“好用、實用、智能、舒适”等方向快速升級,用戶對品牌、一體化解決方案、企業資質、購買價格會更關注。但眼下,還存在農業人工智能機器研發不成熟,農村網絡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

曹成茂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和物聯網等新技術在農業領域應用與發展,從作物的選種、耕種、監控,到土壤管理、病蟲害防治、收割等環節将全部披上“科技武裝”。這需要有關部門從基礎設施、技術供給、産業需求等多方入手,全面促進人工智能與農業領域的深度融合。

農業“黑科技”成為青年創業“熱點”

目前我國主要農作物耕種收的機械化水平超過70%,農業技術發展呈現自動化與智能化趨勢,應用領域也越來越廣,如無人駕駛的耕種收機械、植保機械、糧食幹燥機械等,這為青年創業者提供了“廣闊天地”。很多“黑科技”一旦應用在農業場景,立馬變得更接“地氣”。

正是看到了無人機當前存在的技術瓶頸,安徽農業大學2016級學生方寒月将創業的方向從“天上”轉到“地上”。“相比于無人機作業,機器人常規藥箱滿載藥液可至50公斤,單塊锂電池續航長達4小時,且操作簡單,施藥噴頭利用全新設計的壓電噴射技術,有效解決農藥霧化不均、效果差等問題。”方寒月說。

經過兩年多的不懈堅持,方寒月研發的第二代機器人在界首市天潤發農場投放運行。近日,方寒月所在創業團隊的成果——基于壓電驅動精準施藥的果園自主植保機器人終于試運行。通過團隊自行設計的GPS位置采集裝置,對果園區域範圍内輪廓關鍵點、起始點和終點位置信息進行标記,并輸入果園壟間範圍。随後,GPS導航控制系統進行路徑規劃,配合圖像識别、推杆、壓電噴頭組成的施藥系統,機器人施藥工作完全自動化。

“最初研發時,時間緊迫、資金短缺,我們幾度想要放棄。”方寒月回憶。第一代機器人在山地丘陵環境下應用時發現,底盤的适應能力不足,為改進底盤,小夥伴們頂着烈日、忍着蚊蟲叮咬,在農場内調研數據,“現在看來,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未來,他們将在導師帶領下進行多梯度的産品層次設計,将無人化植保作業系統、人工控制植保作業系統、精準施藥系統進行不同程度升級和組合。

像方寒月一樣,越來越多的青年創業者開始聚焦農業領域。安徽農業大學團委創新創業指導教師張璐專門對該校大學生涉農創業項目進行梳理後發現,“近5年來,為農業生産注入科技元素的項目成為創業熱點,比如培育新品種、繁育新模式、研發新材料等。這說明越來越多的教師、科研人員及有想法的大學生都嘗試用更科學的方法來服務、助力甚至颠覆傳統農業生産方式。”

曹成茂教授同樣也觀察到了這一變化。“農業科技市場,機遇與挑戰并存,雖然存在企業原始創新乏力、自主研發能力薄弱等問題,但這也是行業資源整合、飛躍發展的好時機。”曹成茂建議,相關部門要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建設,構建以大專院校為主的知識創新體系,以研究院所和企業為主的技術創新體系,以農機科技服務部門、中介機構和農機大戶為主的成果轉化與科技服務體系,以質檢部門和企業為主的産品質量與技術标準體系,進一步激活人才資源,實現技術融合、創新。(記者 王海涵 王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科技资讯推荐

热门科技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