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人生難得遊西湖

人生難得遊西湖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3 03:01:05

人生難得遊西湖(人人盡說江南好)1

(本文摘自《寫在曆史的邊上》,王學泰著,東方出版社出版)

(原題)從“江南”到江南

“江南”這個詞出現很早,先秦文獻中就有,例如《楚辭·招魂》中的名句“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裡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這個“江南”的涵蓋面是很大的,凡是長江之南皆可稱“江南”。《招魂》中的“江南”指的是現今湖南。南朝庾信的《哀江南賦》中的“江南”則包括了南朝梁的全部領地。宋代以前許多關于江南的绮語麗詞,大多泛指長江之南。樂府古辭中的“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丘遲的“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莺亂飛”,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等,都與現今詞語中的江南有很大不同。

兩漢以前,長江流域的文化雖然也自有譜系(如良渚文化、吳越文化、楚文化),但與中原文化相比還是相對落後的,起碼中原人士是這樣看的。楚人陳相放棄了儒家學說,而改學産于長江流域的“許行之學”,被大儒孟子批評:“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于夷者也。”也就說中原是正統的“夏”,而楚人之學是“夷”。又說:“今也南蠻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于曾子矣。吾聞出于幽谷遷于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入于幽谷者。”棄“夏”學“夷”就是“下喬木”入“幽谷”。莊子也把“宋人資章甫而适諸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到野蠻地區賣禮服)視為愚昧之舉。即使到了漢代,無論經濟還是文化,長江流域仍有百越遺風。

經曆了兩漢的南北融合和東漢以後的兵連禍接,中原漢人大批南遷,先進的經濟文化逐步南移,特别是從晉朝南遷到南朝(宋齊梁陳)這近三百年中,長江流域經濟文化有了長足的進步,南朝文化系統逐步形成,甚至在一些方面超越了經曆了“五胡亂華”後的中原。待隋、唐統一中國,促成了南北文化的融合,江南在經濟文化習俗方面相對的獨立性也日益彰顯,這在唐朝地域行政建制也表現了出來。貞觀元年(627年),唐太宗分天下為十道,将“古揚州(《禹貢》中所确立)之南境”分割出來,建立了“江南道”。又經曆了幾十年的發展,到了盛唐期間(唐玄宗天寶間)又将“江南道”分為東西,“江南西道”治所在洪州(今南昌),可簡稱“江西”,又稱“江右”;“江南東道”治所在蘇州,可簡稱“江東”(李清照就有“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或“江左”。我們今天常說“江南”這個概念基本上建立起來了。

從唐末到宋朝建立的近百年間,中原又一次陷于戰亂,江南一帶雖然亦有其問題,但社會還是保持了基本的穩定,經濟文化沒有受到緻命的破壞(宋朝建立之初中原文化大幅度衰退,而江南文化處于領先地位),中原士人甚至把這裡作為躲避戰亂的場所,甚至是“安樂窩”。晚唐韋莊的《菩薩蠻》組詞中有兩首寫到了江南:

人人盡說江南好,遊人隻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爐邊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菩薩蠻·人人盡說江南好》)

如今卻憶江南樂,當時年少春衫薄。騎馬倚斜橋,滿樓紅袖招。

翠屏金屈曲,醉入花叢宿。此度見花枝,白頭誓不歸。

(《菩薩蠻·如今卻憶江南樂》)

“江南”成為“白頭誓不歸”之地。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