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我們學過“時間就是金錢”的道理,也懂得惜時的重要性。但我們真的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的本質嗎?
我身邊有個典型的“忙碌者”,985本科畢業,15年工作經驗,坐标北京,互聯網小廠技術骨幹,年薪70w,帶十幾人隊伍,日常要分擔家務,早8點送老婆,10點到公司,晚上10點下班,11點到家,周而複始,單雙休。
雖然忙碌但好在薪酬可觀。除去每年房貸20w、日常消費10w、養娃5w、養老人5w,可結餘30w。如此高強度工作10年,可積累300w資金。但10年後,身體和知識叠代逐漸不能适應高薪崗位,如果沒有背景資源大概率會降薪甚至失去工作。前10年的努力繼續,可以讓自己後半輩子放慢飛奔的腳步,為自己而活着,同時兼顧家庭日常支出的保障。
我身邊還有個典型的“閑暇者”,典型拆2代,家裡房子數量一個手數不完。自考專科畢業,累計不超過2年臨時工工作經驗,婚後與父母同住大House,吃穿各項用度按需支取,不久兩人的兒子出生,無養育壓力。每天就是看看劇、健健身、吃吃喝喝、打打遊戲。家裡人多也熱鬧,每年至少旅遊2次,幸福感爆棚。
我國男性平均壽命74歲,女性78歲,導緻男性預期壽命低于女性的原因,一方面男性對身體的維護程度不如女性,很重要的另一方面是男性更多承擔賺錢養家的任務,受到各方面的壓力更大更持久。我們知道,壓力有兩方面,積極的壓力可以催人奮進,消極的壓力可使人滄桑。
即使忽略以上兩方面因素對上述“忙碌着”和“閑暇者”的影響,均活到74歲,以目前39歲的年紀,還有35年。“忙碌着”為了後半生體面生活,需要繼續奮鬥10年以上,而“閑暇者”的字典裡沒有奮鬥的概念。回溯他們的人生,忙碌着24歲參加工作,49歲前沒有自主時間,剩餘25年裡至少最後5年是受病痛折磨生活質量堪憂的。因此,隻有20年較好的光景。而“閑暇者”同樣23歲畢業,26歲結婚後躺平,假設生命最後5年生活質量下降,仍然擁有46年和風細雨的日子。
這樣看來,同樣是一輩子,為自己而活的時間可以有如此大的差距。加之當下階層逐漸固化,年輕人升遷難度增大,躺平文化開始蔓延,那麼,“忙碌着”和“閑暇者”究竟那種生活是我們真正想要的呢?亦或者是兩者的綜合體?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