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自己是一個自卑的人嗎?為什麼?
心理學家認為,如果個體在自我評估的過程當中,涉及太多的缺點、錯誤或無能,這樣就很容易産生自卑心理。
也就是說,自卑心理的産生,源于個體不能正确地認識自己。
但怎麼做才能夠正确地認識自己呢?這就要看你有沒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價值焦點”了。
什麼是“價值焦點”?就是那些能夠給予你信心的地方。
一個人的“價值焦點”是在外表上,那麼偶爾長一兩顆痘痘,她幾乎會有一種毀容般的痛苦;如果一個人的“價值焦點”是在财富上,那麼即便他每個月的工資兩萬塊,身處富人圈當中也會自卑得“擡不起頭”來。
每個人都有很多“價值焦點”,哪一個是你個體價值的主導,才會讓你産生什麼樣的信念和行為。
例如我會在乎自己的外表,也會在乎自己的财富,但相比我的歌唱技巧,它們都不是主導我個體價值的“焦點”。
隻要我的外表不是太醜,隻要我有一定的财富,那麼出色的歌唱技巧,才會讓我感到自己是一個有用的人——況且,出色的歌唱技巧,說不定還能幫助我提升其他“價值焦點”,有更好的打扮,也因此獲得更高的回報。
為什麼你找不到自己的“價值焦點”?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會有一點“自卑情結”。
德國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ier)認為,一個人的“自卑情結”,可以分為由原生自卑和次生自卑。
所謂“原生自卑”,就是個體孩提時期在所處的環境當中,由于得不到恰當的滿足,或者獲得不當的家庭教育,從而産生出來的一種自卑感。
而“次生自卑”,就是個體在成年時期,發現自己沒有能力實現自己不恰當的目标,或者達不到自己内心的标準時,所産生出來的自卑。
你可能會因為玩“吃雞”連輸幾局,而覺得自己一點用都沒有;也可能因為在同學聚會時,突然聽到小學同學比自己掙得多,而認為自己沒本事。
但這種次生自卑,都是“一瞬間”的心理反應,不會長期影響着你,畢竟你很快就會回到主導自己的“價值焦點”上面。
那些長期自卑的人,之所以會這樣,就是由于他們任何的次生自卑,都是建基于自身的原生自卑之上。
當他們無法達緻自己理想的目标時,這種覺得自己沒本事的自我認知,就會喚醒他們小時候就已經形成的原生自卑情結,從而佐證了他們“一直都這麼沒用”的感覺。
由于他們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價值焦點”,或者把錯誤的“價值焦點”用作自己的價值主導,導緻自己一次又一次地遇到挫折和失敗,就好比兔子把價值焦點放在了爬樹而不是跳高上面,那怎麼會成功呢?
最終,這種不好的經曆,加深了他們身上這種自卑情結,讓他們陷入到萬劫不複的自卑心理當中。
問題是,他們為什麼會找不到自己正确的“價值焦點”呢?說穿了,原生自卑讓他們形成了自我認知錯誤。
而自我認知錯誤來源于兩個地方:
1,自己對自己沒有正确的了解,如預期過高,标準過高;
2,用了外界的價值觀去認識自己,如别人認為你是怎樣就怎樣;
好比現在的你,沒有足夠的收入讓你實現買房子的目标,你會産生“次生自卑”,但這種“自卑感”,是有益的,是一種驅動你繼續前行的壓力。
如果你對自己有正确的認知,隻要你的“價值焦點”,是放在自身的工作能力上面,認為自己随着能力的增長,工作會越做越好,收入也會越來越高,那麼“暫時買不起房子”的次生自卑,就不會對你産生負面影響。
反之,你就會自怨自艾,怨天尤人,認為自己的人生是一團糟,振作不起來。
這種錯誤的自我認知,引發錯誤的“價值焦點”,從而讓你因為買不起房子這件事,而感到越來越自卑。
換言之,你覺得自己應該是那種買得起房子的人,但你沒有(對自己沒有正确的了解);或者外界都認為買得起房子的人才是有本事,而你不是(用外界的價值觀衡量自己)。
在這樣情況下,“價值焦點”放錯了地方,預期過高,你自然就會一直受挫,無法積累到足夠的成功體驗感,自卑随之而來了。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你就需要運用以下三個方法,去修正自己的認知。
全面認知你自己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和特長,哪怕是一些不起眼的地方,也是很重要。
由于每個人并不是十全十美,需要通過自身的努力,才能夠獲取某種價值,那麼根據自身的特性去培養價值,就很重要了。
這是一個“自我肯定”的過程。
由于你對自己有足夠正确的了解,知道自己應該朝着什麼方向,去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那麼你就不需要通過外界的标準,去衡量自己的價值。
沒錯,你每個月兩萬元工資,在富人圈裡的确算不了什麼錢,但你自己比以前已經進步了很多,知道自己以目前的能力每個月能掙到兩萬元,算是非常了不起了。
這時的你,已經獲得了“自我肯定”,那麼就算身處富人圈,偶爾會産生一點次生自卑感,你也不會自我否定。頂多會被富人們的财富所影響,驅動自己繼續前進而已。
一般來說,認知自己最好的辦法,就是通過“冰山模型”建立自我了解。
“冰山模型”是美國心理學家麥克利蘭于1973年提出的一個個人素質概念,就是将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表式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
它們可以分為六個部分:
1,知識(Knowledge):指個人在某一特定領域擁有的事實型與經驗型信息。
2,技能(Skill):指結構化地運用知識完成某項具體工作的能力,即對某一特定領域所需技術與知識的掌握情況。
3,社會角色(Social Roles):指一個人基于态度和價值觀的行為方式與風格。
4,自我概念(Self-Concept):指一個人的态度、價值觀和自我印象。
5,特質(Traits):指個性、身體特征對環境和各種信息所表現出來的持續反應。品質與動機可以預測個人在長期無人監督下的工作狀态。
6,動機(Motives):指在一個特定領域的自然而持續的想法和偏好(如成就、親和、影響力),它們将驅動,引導和決定一個人的外在行動。
你可以運用這個模型,給自己做一次全面的分析。
這些要素并不是獨立的,冰山下面的要素會影響上面的要素。
例如你想看書學習,增加自己的知識,提高自己的技能,這是冰山的上半部分。想要做到這些,需要你相關的學習意願和學習動機等等。這是冰山的下半部分。
隻要你具備這種特質,你才能夠做好學習這件事。否則,或許你更适合通過做一些實踐性的事情去學習,而不是單純地看書學習。
或者你是一個内向的人,想要成為一個侃侃而談的人,你有這個強烈的動機,就可以改變自己的特質。
如果你不想,那麼内向者的深思熟慮,也可以讓你在其他工作,諸如IT、撰寫文案等方面,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培養能力。
運用這個冰山模型,我們就會知道,在我們的個人價值當中,哪些是可提升的,而哪些是不可改變、哪些是需要适應的。
隻有你能夠全面認識自己,你才能夠全面接納自己,包括那些不好的地方。
重新調整你的“價值焦點”
當你對自己有了一個比較全面的了解之後,你就應該清楚哪些地方,可以發展成為主導你個體價值的焦點。
一般來說,看一個人有沒有價值,可以從他所做的事情來判斷。能做成多大的事,說明他就有多大的價值。
這是我們的“價值焦點”所在。
而最好的情況是,我們能夠結合兩種焦點去獲得價值。
第一個是“社會價值焦點”;
第二個是“内在價值焦點”;
通過找到适合的“社會價值焦點”,獲得立身處世的價值,通過“内在價值焦點”,獲得心理充實感。
例如你能夠從“打遊戲”、“穿衣打扮”、“寫文章”這些事當中,獲得心理充實感,這是你的“内在價值焦點”。
而在這個基礎上,你還能夠成為一個“職業遊戲玩家”、“時尚達人”、“作家”,以此獲得立身處世的價值,這是你的“社會價值焦點”。
當這兩個焦點能夠結合起來,你就處于一種正确的人生道路上。
問題是,大多數人并沒有這麼幸運,很難做一件事同時就擁抱兩個“價值焦點”。
例如你打遊戲很厲害,卻未必能成為職業玩家,這隻能是你的“内在價值焦點”。如果你将其錯當成是“社會價值焦點”,你缺失立身處世的能力,自然就會感到自卑。
所以這時,你就需要重新調整讓你感到自卑的“價值焦點”,找到正确要做的事情。
你可以選擇一件自己較為有把握的事情去做,以此“測量”自己的感覺。
如果做這件事讓你有一種很充實的體驗,能讓你收獲成功的喜悅,那麼每一次的成功,都将會強化你的自信心,弱化你的自卑感。
當你确切能感覺到自己可以做成一些事情時,你就能從這些事當中,找到一個作為主導自己個體價值的焦點。
記住,你要自己跟自己的能力對比,而不是用别人的能力去對比自己。
否則,你就是用外界的價值觀去衡量自己了。焦點放錯了地方,你做什麼自然都不好受。
用行動證明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當你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将其變成自己的主導價值焦點後,接下來的事情,就是馬上行動起來,立刻去做。
“想”是不會讓你從一個自卑的人,變成一個自信的人,但“做”卻可以。
如果你對自己的工作能力感到不滿意,而這個地方是你認可的“價值焦點”,你就應該馬上問自己一些問題:
除了這些,問問自己,你還可以去做些什麼?
答案是:
你可以看書,可以參加培訓班,可以請教朋友,可以獨自鑽研,可以自我摸索等等等等。
有了答案之後,就要立馬行動。
這些事情,可以強化你的“價值焦點”,讓你消除自卑感。
不偷懶,不投機取巧,每一步都紮紮實實去做了,你的内在力量自然會一點一點增強。
當你對做的事情,有過自己的切身體會,你才會清楚地知道自己的能力程度去到哪裡,有沒有提升的空間,這時的你,才不會輕易地受到别人評價的影響。
也隻有親身經曆過某些事情,你才會找到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從而有足夠的膽量拒絕那些不适合自己的選項。
把精力集中在實現目标的事情上,你就沒心思消耗在紛亂的情緒和自我掙紮之中。
把事情做好,慢慢完成目标,你才會成為價值稀缺的那一個,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畢竟這個世界,不會有人突然贈予你幾千萬,讓你獲得一個“價值焦點”。
所以,你想要真正的克服自卑,除了自己主動行動起來,你别無選擇。
這才是正确的生活态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