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道德經36章講解及感悟

道德經36章講解及感悟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24 22:10:43

道德經36章講解及感悟?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道德經36章講解及感悟?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道德經36章講解及感悟(道德經智慧記住老子)1

道德經36章講解及感悟

老子在《道德經》中說:“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

意思就是說,人不帶偏見,所以看得分明;不自以為是,才能開彰大業;不自我誇耀,反而能成就功業;不自高自大,所以能長期有所長進。

這些都是老子“以不為而達到有為”的很具體做法,富有深刻的哲學道理。細細感悟其中的智慧,定能令人終生受用不盡。

1

不自見故明

不自見,就是不帶有任何偏見的看人看事。醫生在做手術時,需要一樣東西叫做無影燈,其實很簡單,就是一圈燈。

當燈從左上角打過來的時候,自然就會在右下角産生一個影子。但是如果在右上角還有一個燈,那這個影子就不存在了。如果它是一圈燈,自然從哪個角度都不會有影子了。

《心經》裡說“無無明,亦無無明盡”,有陰影的地方就叫無明。是什麼東西障礙住了你的所見,讓你産生了心理的陰影?

那個障礙物是什麼?那個障礙物就是你的偏見,就是我們看問題時角度不夠多維。一個隻有一個角度看問題的人,很容易陷入簡單的判斷。

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有意識地告訴自己,很可能對于有寬闊意識的人的視野來說,你還處在褊狹當中。而因為這種褊狹産生的驕傲、憤怒、懷疑、不滿、妒嫉等情緒,都隻是因為“無明”。

你批評任何東西的時候,你是否會有一個暗暗的自我覺察:有沒有可能我陷入的是一種意識寬度太狹窄而帶來的偏見呢?我是否落入了單一的角度呢?

老子說:“不自見故明”,就是告誡我們,不要總把思維局限在自己所見的角度,才能看明真相。更多時候,我們要學會站在對方的角度來考慮問題,也就是換位思考。

因為每個人的思維方式不同,對待同一件事情也會有不同的反應,所以不妨試着站在對方的位置,用對方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這樣我們才能更加容易理解、包容對方的行為。

那些總害怕别人對自己産生偏見的人,其實是自己對别人有偏見。一切你看不順眼的人、看不順眼的事、看不順眼的情境,實際是你看不順眼的心境。隻有讓這種心境消失,你才會釋放心中的不快。

世界是一面鏡子,是你思維模式的鏡子。當你的心情保持喜樂純真的狀态時,你的世界顯露出來的樣子,就是喜樂的事情源源不絕的發生。

當然,對于我們常人來講,是不可能消除全部的偏見,然而我們确實可以在一些小的方面改善偏見的心态,這需要時間,更需要胸懷。

如果你發現今天的你比昨天的你,變得更加能夠從多角度看一個問題,變得更加從容的話,那恭喜你,你離“明”更近了一步。

2不自是故彰

南懷瑾認為,“‘自是’是主動的認為我一定都對的,我的絕對沒有錯”,也就是自以為是的意思。

人,既怕沒有自信,又怕過于自信。如果一個人過分自信,就好像是銅牆鐵壁鑄成的思想城牆,油鹽不進,水潑不進,完全聽取不了别人的意見。

自以為是的人不僅堅定地相信自己是對的,并且喜歡讓全世界都知道他們是對的。他們需要讓别人覺得自己渺小、無知、完全無法和他們相比。

這聽起來很可笑,但是如果你仔細觀察,這種人的确存在在我們身邊,我們的朋友、父母、兄弟、愛人,甚至我們自己,其實都會有自以為是的時候。

在遇到事情的時候,自以為是的人連事情的症結所在都沒搞清楚,就不問青紅皂白地來以自己的方式來處理問題,甚至會完全不顧别人的自尊,而最後甚至弄得那些已經受了委屈的人去承受了更大的委屈。

往往就是因為自以為是,所以到最後弄出可怕的後果來,這種人也不知道自己錯在哪,也斷然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而還要去怪怨别人。你若當面說出他的過錯,他也不肯承認甚至朝你發脾氣。

人之所以犯錯誤,不是因為他們不懂,而是因為他們自以為什麼都懂。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面對新形勢、新情況都必須緊跟變化,不斷的學習研究,自我充電。所以,人必須成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對于一切有益的、先進的經驗和知識,兼收并蓄,才是上策。

再者,個人的力量就算再強,最終也是有限的,而任衆人之力與智,則無往而不勝。可以說,現在要幹成任何有意義的事業,都不可能憑一己之力,獨往獨行。更多的是依靠團隊的整體力量。

而自以為是的習慣,堵住了自己與衆人合作的路途,讓别人不能成為你的團隊夥伴。所以,自以為是的人,在家庭不能和睦,在單位不能和諧,在事業不能取得成功。這就是老子為什麼要告誡我們“不自是故彰”。

3

不自伐故有功

“自伐”,是自我表揚的代名辭。有了功勞的人愛表功,差不多是人們的常态。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小有所成時通常會有自大、自誇的表現,這一點在年輕人身上尤為明顯。實際上,離真正的成功,還差得遠了。

“天不言自高,地不言自厚,以萬物為參照,可洞觀一己之不足。”意思是天地雖沒有自己說自己如何高如何厚,可人們都看得見天地的高曠寬廣,是他養育了萬物生靈——真正有學識有涵養的人是不會到處炫耀自己的。

《尚書》中有言:“滿招損,謙受益”,愛好自我誇獎的人,必定會導緻他人的惡感,暗中吃大虧而不自知。有矛頭也有氣魄,在特定的場所顯示一下自己的鋒芒,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如果太過,不僅會刺傷别人,也會傷害自己。

隋朝開國功臣賀若弼就是這麼一個人。賀若弼與另一位名将韓擒虎,都是隋朝滅陳的大功臣。賀若弼率部與陳軍主力決戰。趁着陳軍主力盡出,宮中守備力量薄弱的絕佳機會,韓擒虎率部乘虛直進,俘虜陳後主,滅了陳國。

賀若弼辛辛苦苦戰了一場,結果卻被韓擒虎乘虛摘了桃子,這令他感到很沮喪。生性好強的賀若弼從此一遇到韓擒虎,就要與他争功。

一次,賀若弼在隋文帝面前振振有辭地說:“我與陳軍主力決戰,大敗敵軍,生擒敵軍骁将。韓擒虎這厮沒有像模像樣地打過一仗,怎麼能和我相提并論!”他極力貶低韓擒虎,将平陳的功勞全部攬到自己身上。

隋文帝見賀若弼這副模樣,知道他不堪大用,此後不再信任他,剝奪了他的軍權。後來,支持韓擒虎的隋炀帝楊廣即位,賀若弼也最終被隋炀帝誅殺。

孔子在《禮記•表記》中有這樣一句話:“君子不自大其事,不自尚其功,以求處情”。意思是說,君子不自我誇耀自己做的事,不自己宣傳自己的功勞,目的是保持自己謙虛的品行。

在幾千年前的的封建社會,我們的先賢都能正确對待榮譽,生活在現代化的信息社會裡的我們面對成功和榮譽卻沉不住氣,甚至為了标榜自己而貶低别人,實在是匪夷所思,實在是愧對先賢。

4不自矜故長

“自矜”,也就是現在所講的自尊心,說好聽點叫自尊心,說不好聽就叫做傲慢。王陽明曾說:“今人病痛,大抵隻是傲。千罪百惡,皆從傲上來,傲則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為子而傲必不能孝,為弟而傲必不能悌,為臣而傲必不能忠。”

翻譯成白話就是,現在人的毛病,大多隻因一個傲字。千罪百惡,都從傲上來。人一旦傲了,就會變得自以為是,不肯在别人面前屈服。所以,為子而傲,必然不是個孝順父母的人;為弟而傲,必然不是個孝悌兄長的人;為臣而傲,必然不是個忠臣。

蘇轼就曾經在傲這個問題上栽過大跟頭。明代《警世通言》記載,有次,他來拜訪宰相王安石,不巧王安石剛好有事外出,蘇轼便在書房等候。書房的案桌上擺着一首詠菊詩,墨迹未幹,才寫了個開頭:“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遍地金”。

蘇轼心想,這菊花乃耐寒持久之物,即便幹枯枝頭,也不會随風凋落啊!這一定是王安石老眼昏花,糊裡糊塗犯了個低級錯誤。蘇轼竟自揮毫續詩: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

王安石回來後,看到蘇轼留下的詩句,心想這後生太過狂妄,卻也不聲張,隻是借故将其貶置湖北黃州,任團練副使。一年後逢重陽佳節蘇轼在後院賞花,他卻見到園中菊花紛紛落瓣,滿地鋪金,卻無花朵挂枝。此時的蘇轼才意識到自己曾經是多麼魯莽。

王陽明認為,對待傲,謙字便是對症的良藥。真正的謙遜不是名義的恭順,外貌的卑遜,不但容貌舉止要表現出謙虛恭謹,内心也必須保持恭敬、節制、禮讓,要常常看到自己的不對,真正能夠虛心接受他人意見。不自是,不居功,擇善而從,自反自省。

一個人是否偉大,是可以從他對自己的造詣所持的态度看出來的。因此,即使你的福氣極好,也莫要得意忘形,積聚你的成就,作為你更上一層樓的階梯吧。

不自滿、自高自大和輕信,是人生的三大暗礁。自謙不自卑、自信也不自大,腳踏實地走下去,樹立好形象是每個人都希望的事,但好形象如何樹立,恰恰是越不自以為大,越是保持低調,虛心待人,踏實做事,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就越能給人留下美好印象,成為形象高大的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