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這些臉部特寫鏡頭來自哪些電影嗎? J. E. CUTTING ET AL., COGNITIVE SCIENCE, 10.1111/COGS.12586, 2017
來自今年美國奧斯卡金像獎頒獎典禮的女演員Jennifer Garner的面部照片成為在全球都能見到的臉部特寫鏡頭,因為人們想知道她半恐懼的表情後面隐藏着什麼。同樣,人們喜歡将電影中人物的沉默面部特寫視為一種破解其正在想什麼的方法。最新研究發現,導演們或許正在傾向更多地利用此類讀心術。
心理學家分析了1940~2010年間的24部流行電影,并且發現了3種模式。首先,平均而言,人物鏡頭變得越來越近——導演們最初從膝部開始勾勒人物,後來則從腰部或者胸部以上。研究人員并不認為這一趨勢單純是由攝像技術的飛躍引起的,因為它是漸進的。其次,以臉部特寫鏡頭結尾的對話占比——對某個人或者某件事作出沉默反應——增加了3倍,從約20%增加到60%~100%。其中,不在抽樣範圍的1998年影片——《第六感生死緣》中的一段對話以12個背對背的臉部特寫鏡頭結尾。第三,觀衆将結束對話的臉部特寫鏡頭中的表情視為消極和發人深省的。電影人物似乎正在壓抑講話的沖動,從而使觀衆想知道到底有什麼話沒被說出來。
心理學家将對另一個人的心理狀态的興趣,或者對思考進行思考,描述為“心智理論”。在即将發表于《認知科學》雜志的論文中,作者提出了一種關于心智理論的理論的理論(如果你願意,可以将其稱為心智理論的立方)。他們建立的理論是:電影制片人正在越來越多地思考觀衆的心智理論。電影為觀衆提供了更多的機會來窺視這些神秘的表情,并且想知道它們對于故事意味着什麼。在虛構故事中鼓勵讀取人物的心理并不隻是為了娛樂觀衆,一些學者認為,它通過鼓勵觀衆從女性或者少數族群的角度看待問題促進了人權。(宗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