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标準化體系建設?[摘 要]當前,傳統農林産業發生深刻變革,新農科建設成為高校培養卓越涉農人才、尋求“立地”模式的必然選擇為推進新農科高質量建設,必須紮根中國大地,以更新學科建設觀念、優化學科建設隊伍、完善學科管理機制為關鍵,激發新農科建設動力,保障新農科建設走深走實,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農業标準化體系建設?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摘 要]當前,傳統農林産業發生深刻變革,新農科建設成為高校培養卓越涉農人才、尋求“立地”模式的必然選擇。為推進新農科高質量建設,必須紮根中國大地,以更新學科建設觀念、優化學科建設隊伍、完善學科管理機制為關鍵,激發新農科建設動力,保障新農科建設走深走實。
[關鍵詞]新農科;高質量;創新;融合
在國際化、市場化的時代背景下,我國農業生産要素配置方式、科技物質裝備水平、産業組織管理形式等發生重大變化,農業經濟的轉型升級必然引發人才需求、數量和質量的變化,要求高校在農業現代化發展階段必須注重農林學科建設,加強與醫科、工科、文科的多維度融合發展,構建複合型農業人才培養體系,從而促進農林教育質量提升。
把握新農科高質量建設體系立足點
《安吉共識——中國新農科建設宣言》指出,“紮根中國大地辦好高等農林教育,傾心傾力服務中國農業農村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事業,是新時代中國高等教育肩負的莊嚴神聖使命。”推進新農科建設要體現中國特色,紮根中國大地。既要求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農林教育,體現農林教育發展的前瞻性,重視引進國外高校農科建設和農業教育的優秀成果,又要求必須把堅持中國特色、立足中國農業發展情況作為新農科建設的基本出發點,即構建新農科高質量發展體系,必須把面向世界開放發展與中國農業特色發展緊密結合起來。
1.堅持教育自信與文化自信的統一
精神培育和文化傳承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通過教育才能深入人心,教育自信是文化自信的重要體現,文化自信是教育自信的力量引領。我國獨特的曆史文化、獨特的國情民情,決定了新農科建設必須紮根于中國大地。要紮根中國大地構建新農科高質量建設體系,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實現文化育人。其一,要用中華民族一切優秀文明成果育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蘊含着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理念,新農科建設要求着力培養一大批農業現代化的領跑者、鄉村振興的引領者、美麗中國的建設者,那就要厚植“三農”情懷,引導學生以強農興農為己任。其實質就是要求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财富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二,要用中華優秀傳統農業文化熏陶人。我國傳統農業文化中蘊含着在長期生産實踐中積累的傳統哲學思想、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理念、技術和經驗以及民間藝術等,并由此衍生出來的許多品質對優秀農業人才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工業文明的發展、經濟利益的驅使不斷湮沒了祖輩固守的農耕傳統,工業與城市也在不斷重構鄉村的生活内容與節奏,農業文化價值逐漸走向衰敗。構建新農科高質量建設體系就要用傳統農業文化教育人、感染人,引導農業向深度和廣度發展。
2.堅持中國特色與放眼世界的統一
紮根中國大地進行新農科建設并不是故步自封、拒絕“國際化”,而是要将中國特色與放眼世界兩者有機結合。
一方面,要始終堅持中國特色。新農科建設的中國特色主要體現在建設理念、建設方案等方面,貫穿于高等農林教育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國際交流合作的全過程。當前,我國高校新農科建設的整體水平不高,學科發展尚未實現與新時代健康、綠色、生态、節約等價值理念以及農業産業鍊的有效銜接。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農科建設體系,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教育”的價值追求,立足中國國情與農林教育發展實際,着重變革農林教育中與社會經濟發展不相适應的地方,圍繞農業發展生态化要求,特别是針對資源開發增值、物質循環等方面的高新技術人才缺口,優化一批傳統專業、推出一批綠色專業,同時強化學科群建設,從而更加有效保障糧食安全,更好地服務鄉村治理、鄉村振興、鄉村文化建設,最終滿足人民群衆對高等農林教育的期待。
另一方面,要求放眼世界,堅持中外融通,也就是要在國際化進程中始終堅持中國本位,既能“放得開”,又要“守得住”。積極參加國際學術會議,密切跟蹤國際農學學術新動态,建立教師互訪制度,全面了解農學學科國外發展現狀和趨勢,并汲取國外農林學科建設及農林教育經驗,促進新農科建設與國際接軌;廣泛開展與國外高等院校、研究機構的合作研究,通過聯合建立研究中心、實驗室或科研基金等方式,吸引國外專家、學者參與新農科建設工作;以“一帶一路”建設為契機,秉持互學互鑒、互利共赢的理念,積極參與國際農林教育交流與合作,并結合我國實際進行本土化改造,全力打造中國農林教育品牌,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疫情時代穩定農業生産、維護糧食安全獻智獻策。
新農科高質量建設體系的服務面向
新農科建設應主動适應國家、區域經濟社會和農業現代化需要,對其服務面向進行合理定位。不僅要求與農業産業體系、科技體系、社會體系有效銜接,進一步優化農林教育結構、人才培養結構、學科專業結構,培養更多高層次人才,服務于鄉村振興,而且要堅持自身的獨立品格和價值追求,自覺以新思想、新技術和新文化在促進鄉村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1.新型農林人才的培養
當前,人才淨流入城市的狀況依然未改變,人才供給缺失、人才結構不合理、人才對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的支撐能力不強等問題依然存在,涉農高校對人才的培養也不盡如人意。随着農村社會的專業化分工程度的加深,産業、生态、社會治理、教育、醫療、養老以及文化建設等領域都需要專業的人才,這些人才還應當是懂經營、善管理、全面發展的複合型人才,具備工商、稅務、金融等方面的專業知識,能夠适應市場、駕馭市場、抵抗市場風險。新農科要解決的正是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不适配問題,其本質是人才培養的供給側改革,使之與産業需求側在結構、質量、水平上達到平衡。新農科建設應面向新農業、新農村、新農民,着力培養引領型人才、創新型人才和實用型人才,打造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有思想、能創新、敢實踐的人才隊伍。
2.高等農林教育的蛻變
破解高等農林教育發展瓶頸,基點應放在農科與中國社會實踐的融合創新上,即農學學科體系建設上。新時代新使命要求高等農林教育必須創新發展,紮根中國大地掀起高等農林教育的質量革命是新農科建設的重要服務面向。長期以來,農林學科教育改革較為滞後,具體表現為:專業設置的陳舊性,圍繞傳統的農學、園藝、畜牧、水産等基礎學科設置專業,落後于現代生命科學的發展進程;學科體系的狹隘性,學科體系局限于農、林、牧,涉及工、理、文、醫等門類的學科較少,與社會化大生産條件下的綜合化、多元化的農林業體系嚴重不匹配;辦學體系的封閉性,“經院式”的教育觀念根深蒂固,與“三農”脫節,與行業、産業發展需求脫軌。面對全球糧食供應、人口、環境的重大變化以及我國農林産業結構、發展方式的重大變革,高等農林教育亟需以求新求變的活力沖破陳規暮氣,加快新農科建設,全面推進教育轉型“落地生根”。
3.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按照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統籌推進農村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态文明建設,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闆,提高鄉村治理水平,促進鄉村全面發展。鄉村振興的關鍵在科技、在人才。比如鄉村企業孵化、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農産品質量溯源系統的構建等。這些都需要強大的科技支撐和人才支撐。故而,新農科建設應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要求,緻力于合理設置專業結構,完善人才培養體系,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深度探索農業學術前沿,繼承發揚優秀農業文明,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而促進鄉村産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态振興、組織振興。
新農科高質量建設體系的主要構想
新農科建設以學科的重構、彙聚、交叉為主要特點,有着全新的理論知識體系、人才培養體系、專業結構體系和組織治理體系。要确保新農科的高質量建設,需要針對當前涉農高校普遍存在的辦學活力不足、管理服務效能不高、教師隊伍發展乏力、學科專業滞後等問題,從理念創新、機制健全上予以保障,強化涉農高校主體作用功能發揮,在沉澱傳統農科優勢的同時融入新的理念、思路和方法,瞄準學科建設與現代農業需求之間的結合點,增強學科建設發展的适應性和可持續性,促進高等農林教育與農業經濟社會形成相互依賴、相互協同的耦合關系。
1.更新學科建設觀念
新農科高質量建設要求破除傳統農林教育思想束縛,樹立新的學科發展觀,把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提升到戰略高度,從實現高等農林教育跨越式發展、培育核心競争力的理念出發,從單純追求數量、盲目求大求全的粗放式發展向合理優化組合、促進交叉滲透的内涵式發展轉變。涉農高校要從本校農林學科的發展實際出發,突出創新,實現新農科建設的“頂天立地”。“頂天”就是要站在學科前沿,“立地”就是要面向農村、農業、農民發展的主戰場。具體而言,要按照“交融創新、集成優勢、突出重點、引領發展”的建設思路,堅持跨學科、跨領域的建設原則,直面“四新”要求,主動與區域農業發展、改善民生、鄉村振興目标對接,集合多個學科優勢進行聯合攻關,促進學科創新,誘導和誕生新的學科方向,孵化新的學科增長點,培植特色學科、優勢學科;加快運用信息技術、新生物技術、人工智能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學科的步伐,重整代表現代農業發展方向的新興學科,設置與設施農業、數字農業、航天農業、健康農業等契合度較高的專業,形成農科類學科特色和優勢,以适應新的農業科技革命、信息革命和知識創新的需要,占領農林學科發展的制高點。
2.優化學科隊伍建設
學科隊伍是學科建設的核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新農科的建設質量。新農科高質量建設的關鍵在于擁有一流水平的學科帶頭人和一支具備多學科背景、學術梯隊完善的建設團隊。“築巢”才能“引鳳”,優秀師資人才的聚集需要一定的基礎,必須多方位打造良好的人才發展環境,打破論資排輩的束縛,加大對優秀青年教師的培養力度,根據農林教育規律設計針對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使用機制,真正建立“以用為本”的人才使用機制,引進、培養和造就一批學術造詣較高的學科帶頭人,帶領本學科率先占領學術發展前沿。農林教育的實踐性較強,新農科建設同樣離不開社會的參與。對此,要着眼于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改變封閉、自我循環的學科建設模式。一方面,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新模式,雙方聯合搭建學術成果轉化平台,在引進校外師資力量,建立專兼結合、層次類别齊全的教師隊伍的同時,積極選派優質人才進駐企業、農村,全面開展多層次的科技成果轉化活動,促進在服務社會中提升新農科建設水平;另一方面,加強與國内國外涉農高校的交流與合作,将有限的優質教師資源共享,形成相對穩定的師資資源庫,讓教師的才華得到最大程度的釋放。
3.完善學科管理機制
要根據國際學術前沿、國家重大需求以及高校涉農學科發展目标,做好頂層設計,突破以傳統學科界限為基礎的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創新、交叉、開放和共享的運行機制。遵循農林學科發展規律,制定鼓勵學科交叉創新的激勵政策,将配置新的學科生長點與科研投入、高端人才引進、科研團隊建設和職稱晉升與獎勵等政策緊密結合起來,綜合推進、形成合力,促進新農科建設健康快速發展。建立學科發展優勝劣汰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制定評估指标體系,對學科建設定期組織檢查、評估與考核,堅持質量優先标準,擯棄簡單以學科建設數量判斷建設成果質量的做法,多角度引導評價工作,重點突出科學精神、創新質量、服務貢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涉農人才隊伍建設,在創新人才選拔工作中,對涉農人才予以适當傾斜;鼓勵支持學科帶頭人申報國家重大科研項目,擴大項目支持資金規模,引導農學科研成果就地轉化,提升新農科服務區域經濟的能力。
農業是傳統性、基礎性、公益性、戰略性産業,是安定天下的産業,是民生的基石、百業的基石。這一傳統産業的延續和健康發展,保障了社會的穩定和繁榮。新農科建設作為培養高素質農林人才的重要戰略舉措,隻有将自我的發展深植于農林行業的沃土之中,以服務“四新”建設、鄉村振興為中心任務,更加主動地聚焦脫貧攻堅、生态文明等關鍵領域開展人才培養工作,才能使“生命之樹常綠”。
【作者代凡也,單位:英國諾丁漢大學】
原載2022年第23期《中國高等教育》
作者:代凡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