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的故事可能談不上耳熟能詳,但卻也是家喻戶曉。無論是連環畫書,還是戲劇影視,美莺莺帥張生,加上個機靈熱情的丫鬟紅娘,一出老少皆喜的愛情戲,一紅就紅了千百年。
《西廂記》中的故愛情故事,非常符合中國的傳統文化:才子佳人終成眷屬
相國小姐崔莺莺,父親死後,和母親扶柩還鄉,因道路不通暫住河中府普救寺内。
莺莺小姐遇到了兩件事:一件事是讓她想到便臉紅心跳。那天她在寺中遊玩,偶遇上京趕考的書生張珙,兩人雖無從親近,但從此心上便多了一個人。
煩心的事更大,猶如石頭壓在心頭。那亂軍頭領孫飛虎帶兵圍困普救寺,要搶莺莺做壓寨夫人。
這怎麼是好?
雖然有相國夫人,但崔母此時也無計可施,老太太傳了一道指令,誰能退賊兵,就把女兒莺莺許配給他。
對莺莺已經心有所許的張生,運用了自己的人脈和關系,立即寫了一封書信,由寺中惠民和尚送到義兄白馬将軍杜确處,請他解了重圍。
這下好了:亂軍賊兵去了,愛情眼看夢想成真。可相國夫人變卦了:我家莺莺乃千金小姐,怎能随便許給你一個無名書生。
相國夫人借口莺莺曾許徐尚書之子鄭恒,而因此賴婚。
你倆啊不是彼此喜歡嗎?那就兄妹相稱吧。
莺莺自然不肯,張生也因此得病。多虧有個聰明伶俐的丫鬟紅娘,不但愛抱不平,還為人十分熱情。紅娘明裡暗裡為莺莺和張生穿針引線,幫助二人私自到西廂相會。
如此來往幾次,終被崔母發現,雖然拷問了紅娘,可這真相畢竟是醜事,萬萬不可外揚。
崔母隻好應允婚事,但心又有不甘,便強令張生上京赴考,不得官不準來見。
這張生忍痛離别莺莺,還真考中了狀元。
但這時鄭恒又橫插一杠,生事造謠,硬說張生在京城做了衛尚書的女婿。
崔老太太一聽大怒,要将莺莺須配鄭恒。
正在莺莺愁苦悲傷之時,張生回到寺中,弄清事實真相,終于和莺莺成就美滿婚姻。
《西廂記》中這段愛情故事非常符合中國的傳統文化:郎才女貌相配,曆經坎坷磨難,最終皆大歡喜。
任何優秀的劇目,除了來源于生活,更需創作者“千錘百煉”才可得以升華。《西廂記》是元雜劇中獨有的一部大型詩劇,也是我國古代愛情戲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作品之一。
如此高的文學成就,肯定與作者分不開。
《西廂記》作者王實甫可算是我國戲劇史上文采派的開創者。
王實甫是何許人也?
王實甫是大都人(今北京),和元代著名戲劇家關漢卿是老鄉,也幾乎是同一時代。
王實甫的生卒年和生平事迹,都已無從确考。從他的一些作品裡看,他可能是一個仕途失意的文人。
明代的賈仲明為王實甫寫的挽詞中說:“作詞章,風韻美,士林中等輩伏低。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這說明王實甫和關漢卿一樣,也是一位經常出入歌台舞榭,非常熟悉勾欄生活的書會才人,并以《西廂記》一劇名震當時。
王實甫一生寫了十四個劇本,現在能見到的完整劇本隻有《西廂記》《破窯記》《栗塘村》三組。《西廂記》是他的代表作。
《西廂記》王實甫的劇作善于運用古典詩詞醞釀氣氛,語言華麗,風格優雅,具有詩的意境,在我國戲劇史上,他是文采派的開拓者。
《西廂記》中的愛情故事,是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的被豐富和修改的。《西廂記》從表面上看,隻是單純的莺莺和張生的愛情故事。
實際上兩人的愛情故事曆經幾代三次修改,從主題到人物性格,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a、西廂記描寫的崔莺莺和張生的故事,最早見于唐代元禛的傳奇《莺莺傳》。
傳中的對莺莺的描寫極有情緻,但她性格軟弱,服從命運。而張生也是個用情不專的負心人。作品以莺莺不明不白被抛棄為結局。
b,金代中葉便産生了《西廂記諸宮調》,作者是董解元。
元禛的《莺莺傳》在流傳過程中,不斷的被豐富、被修改。
到了金代中葉便産生了《西廂記諸宮調》,作者是董解元。估計作者姓董,但不是真名,可能是當時對讀書人的稱呼。
為了和王實甫的《西廂記》區别開,人們習慣把《西廂記諸宮調》稱之為《董西廂》。
《董西廂》不但把三千字的《莺莺傳》擴充為五萬多字的說唱文學作品;而且從根本改變了原作的主題。在《董西廂》中,張生是一個有情有義的青年,莺莺也敢于違抗母命,他們不再屈從命運,而是為了愛情鬥争到底,直到兩人終成眷屬。
在《董西廂》中,反禮教的思想意義鮮明,結構宏偉,情節曲折,取文精巧功利寫景,寫情繪聲繪色,也被譽為“古今傳奇鼻祖”。
但《董西廂》美中不足的是人物形象不夠完整,情節發展緩慢,而且不集中。
b、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是在《董西廂》的基礎上進行了再創作。
王實甫的《西廂記》删改了《董西廂》中一些不合情理的情節,堵塞了其中的漏洞;并從情節、結構、人物形象、語言等方面進行了創造性的加工提高。使得《西廂記》情節更集中,人物性格的發展更為合理,形象更鮮明,從而大大突出了作品中反禮教的主題。
《西廂記》從唐代元禛的男女情愛,到元代王實甫的婚姻自由,無論從人物形象,到主題内容,都得以升華。
首先:《西廂記》的人物形象,個個獨特,鮮明生動。
戲中人物崔莺莺、紅娘、張生、老夫人,個個“笑即有聲,啼即有淚,颦即有态,歎即有氣”,每個人物都有自己獨有的鮮明的個性。
尤其是女主崔莺莺,那種“人前巧語花言,沒人處便想張生,背地裡愁眉淚眼”的内心矛盾的細膩刻畫,深刻地揭示了封建時代的年輕人跟禮教的激烈沖突。使崔莺莺這個形象,成為我國古典戲劇中最早出現的反禮教的貴族少女的典型。
作為配角的紅娘,更是個光彩照人的形象。
很多場合,丫鬟紅娘比小姐崔莺莺更吸引人。
在紅娘這個人物身上,體現了身份卑賤者的品德和智慧。
幾百年來紅娘在人們心中是“樂于成人之美”的熱心人的象征。
其次:西廂記文辭華美,詩意如流,王實甫被稱為文采派的開創者實至名歸。
對于《西廂記》這部大型詩劇。前人形容它為“花間美人”,曹雪芹則借林黛玉之口稱贊它“詞句警人,魚香滿口”。
在《西廂記》中,“長亭送别”一折中,莺莺的唱詞集中體現了《西廂記》語言藝術的優美精湛。
在這場戲中,莺莺上場時,唱了這樣一支曲子:
(正宮.端正好)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
這段曲調,因景生情,融情如景;用幾個富有深秋特征的景物,襯托出莺莺的别情離苦,寫得情景交融,極富詩情畫意。
此曲開頭兩句出自範仲淹的名句“碧雲天,黃葉地”,雖是一字之改,但頗有新意。
後兩句要比《董西廂》中的兩句“君不見滿川紅葉,盡是離人眼中血。”則顯得含蓄婉轉。而非常符合官家小姐的身份和特有的文化内涵。
又如:
(叨叨令)見安排着車兒、馬兒,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氣。有什麼心情将花兒、靥兒,打扮得嬌嬌滴滴的媚。準備着被兒、枕兒則索昏昏的睡。從今後衫兒、袖兒,都揾濕做重重疊疊的淚。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兀的不悶殺人也麼哥(表示感歎的語氣詞)!久已後書兒、信兒,索與我恓恓惶惶地寄。
這是送别張生時,莺莺傾訴離别心情的一段唱詞,用的都是生動活潑的口語,一連串的排比、重疊,造成回環流轉的音韻節奏之美,讀來琅琅上口。
第三、《西廂記》善于把戲寫得波瀾起伏,錯落跌宕。
全劇情節和人物性格緊密結合,劇情發展,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始終吸引着觀衆。
《西廂記》在體制上也有創新,它打破了元雜劇一本4折的慣例,把崔、張的愛情故事寫成了五本21折的多本雜劇。有些場合,還突破了一折由一人主唱的限制。
這是一個創舉,有力的提高了元雜劇的表現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