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人物:老子、莊子、慎到、楊朱。作品:《道德經》、《莊子》、《黃帝四經》等。
道家以“道”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見于西漢曆史學家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當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主要分為老莊派、黃老派、楊朱派三派,其中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政治理想是桃花源和至德之世,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了曆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列子等;黃老派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張因俗簡禮、兼容并包、與時遷移、應物變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删繁就簡、休養生息,政治理想是大一統,體現了“離體為用”的特點,成為了曆次大亂之後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骈、環淵等;楊朱派主張全生避害、為我貴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屬于道家的别支,代表人物楊朱、子華子。春秋戰國後,因不容于世,後湮滅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盤繼承。
道家哲學不同于儒家社會哲學的進路,直接從天道運行的原理側面切入,開展了以自然義、中性義為主的"道"的哲學。天道運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學即是解釋此原理的内涵,從而得以提出一個活潑自在的世界空間。透過對此一世界運行秩序之無定限、無執着的認識,道家哲學發展出迥然不同于儒家的社會哲學,社會隻是一方存在的客體,在其中生存的人們,應有其獨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識形态的束縛。所以對于社會責任的态度并不先存立場,而能有更尊重人類自主性的态度與存在定位。由此道家黃老派積極參與社會政治活動,并提出了因循天性、順勢而為、寬刑簡政、休養生息等一系列政治經濟軍事主張,而老莊派認為現實中充滿了束縛和限制,大至鲲鵬,小至蜩鸠,都需要憑借一定的外部條件才能活動,即它們都是“有所恃”的。為了擺脫所有的束縛,達到完全“無所恃”的精神自由, 就需要“齊物”“逍遙”的生活态度。另外,老莊派還提出了“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認識原理,以實現人的知識能力的解放;提出了“謙”、“弱”、“柔”、“心齋”、“坐忘”、“化蝶”等的生活功夫來面對世界,以實現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同時,老莊派還講究“人天合一”、“人天相應”、“ 為而不争、利而不害”、“修之于身,其德乃真”、“虛心實腹”、“乘天地之正,而禦六氣之辯,以遊無窮”,“法于陰陽,以樸應冗,以簡應繁。” 等等;而楊朱派認為所有的人都一毛不拔,同時互不侵害,就可天下大治。
政治觀∶老莊派追求桃花源和至德之世,主張無為自化清靜自正;黃老道家追求大一統,主張因俗簡禮、寬刑簡政,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兩者都主張無為而治。
人生觀∶黃老道家主張因循萬物,身國同治,老莊派主張萬物都有對立面,物極必反。因此,人們必須“知足寡欲”、“柔弱不争”、“順應自然”,抛棄一切禮教的枷鎖,才能避免災禍。
代表人物:老子
據一般記載,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楚苦縣曆鄉曲仁裡(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鎮)人,生卒年不詳,一說生于公元前604年,谥聃。有人叫他李耳,也有人叫他老聃。老子修道德,其學主無為之說,以自隐無名為務。有很多學者認為老子是戰國時代的人,但是比較多人認為老子是春秋時代的人。
道家的理論奠定于老子,老子《道德經》一書上下五千言,書中廣論道的形上學義、人生智慧義,提出一種有物混成且獨立自存之自然宇宙起源論,也提出世界存在與運行原理是“反者道之動”的本體論思想。對于存活于其中的人類而言,其應學習的就是處世的智慧。老子也提出了衆多的政治、社會與人生哲學觀點出來,主張“無為而治”。
莊子
莊子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人(今河南商丘市),生卒于約公元前369年至公元前286年,據《史記》所記載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
莊子早年曾在蒙作過漆園吏,後一直隐居。他生活貧困,但淡泊名利,楚王聞其賢德,曾派使者贈以千金并請他作宰相,被他拒絕。遂終身不複仕,隐居于抱犢山中。
莊子學識淵博,交遊很廣,着有《莊子》一書,大旨本于《老子》,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也有自己獨到見解,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漁父、盜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
列子
列子,名寇,又名禦寇(又稱“圄寇”“國寇”),相傳是戰國前期的道家人物,鄭國(今河南鄭州新鄭市)人,與鄭缪公同時。其學本于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列子》一書,在先秦曾有人研習過,劉向所整理之《列子》為集合公私所藏二十篇而成八篇之數,西漢時仍盛行,西晉遭永嘉之亂,渡江後始殘缺。其後經由張湛搜羅整理加以補全。
《列子》又名《沖虛經》,是道家重要典籍。列禦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詳,大體是春秋戰國時代。該書按章節分為《天瑞》《黃帝》《周穆王》《仲尼》《湯問》《力命》《楊朱》《說符》等八篇,每一篇均有多個寓言故事組成,寓道于事。
文子
老子的弟子,與蔔商子夏同時,而少于孔子,曾問學于子夏和墨子。現存作品《文子》十二篇,曾被認為是漢以後的僞書,但1973年河北定縣40多号漢墓出土的竹簡中,有《文子》的殘簡,所以确證是先秦著作無疑。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