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課、明朝的科技、建築與文學
一、教學内容分析【教材分析】
明朝我國包括建築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傑出成就居于世界先進水平,同時明朝我國科技發展的時代特點在于對傳統古典科技的總結居多,對近代自然科學的運用和發展尚少,隐藏着停滞的危機。讓初中生深入認識各個曆史事件并從中學習先哲的可貴品質,同時吸取教訓立志建設祖國。
二、學情分析七年級學生較喜愛曆史,學生學習熱情高、課上回答問題積極踴躍,善于小組讨論學習,學習氛圍濃厚。但是由于接觸曆史課的時間不長,學生基礎又相對薄弱,所以對一些有深度的問題需要老師做好鋪墊,設置有梯度的問題,層層解剖,以便于學生理解和接受。
三、教學目标1.知識與能力
①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北京紫禁城、明長城、李時珍和《本草綱目》、宋應星和《天工開物》、徐光啟和《農政全書》、《三國演義》《水浒傳》《西遊記》《牡丹亭》等文學、戲劇作品。
②通過對長城、北京城和在特定情況下的觀察和鑒賞,培養學生對中國古代工程建築的審美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鑒賞能力,從而提高整體審美能力。
③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明朝我國包括建築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傑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進水平,是人類科技百花園中的瑰寶。
④通過組織學生課後調查家鄉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包括其建築風格、用途、文物保護狀況等),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探究曆史的興趣和初步探究曆史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①學生以四人小組為單位,課前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有關北京故宮、長城、李時珍、宋應星、徐光啟等曆史人物的圖片資料、文字資料,和其它實物資料(如郵票、門票等等)學習收集、處理曆史材料的方法,學會從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②運用學生手中的資料,引導學生通過相互交流學習,感受到故宮建築的雄偉、莊嚴布局嚴謹和諧,認識到故宮體現了專制時期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
③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讓學生更直觀地感知曆史,較好地解決曆史的過去性問題。
④學生自主學習,歸納我國三大科學巨著,讓學生學會歸納知識,便于知識的掌握。
⑤知識的拓展,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性學習,組織學生調查家鄉的古建築,掌握簡單的探究曆史的方法,學會合作學習。
3.情感态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習,使學生不斷認識到故宮和
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是中華民族的自豪和驕傲;而且感受到保護文化遺産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②通過對明朝科技成就的認識,培養學生自尊自信,但不固步自封的民族情懷。
③學習三位科學家刻苦學習、勤于思索、腳踏實地、開拓進取的優秀品質。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教學重點:雄偉的北京紫禁城和明長城;科學巨匠和巨著。
教學難點:文化成就如何反映時代特色。
五、教學方法小組合作學習及利用現代教育技術,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開展教學
六、 課前準備1、教師創設情境
播放大型紀錄片《故宮》片段,展現故宮原貌,感受故宮的壯觀和輝煌。設問:故宮又叫什麼,什麼時期修建的?在這一時期還修建了什麼偉大工程,在科學技術上取得了哪些成就?今天,我們通過學習第16課,來揭開這些問題的答案。
2、教師根據教學内容設計三個探究主題
⑴.比較一下,明長城與秦長城有何不同?
⑵.明清時期中國科技為什麼在世界上落伍了?
⑶.我們能從三位傑出科學家李時珍、宋應星、徐光啟身上學到什麼?
3、 教師精心準備,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素材,方便學生查閱。
4、學生學習小組成員合理分工,對相關主題開展探究活動,對調查收集的資料進行整理,并選擇一種适合自己的表達方式,如北京城自畫圖、介紹曆史人物等,為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和彙報做好準備。
八、闆書設計
九、教後反思
明清時期,中國古代科技在世界上大體處于領先地位。然而,一群懷揣着理想,幾十年如一日的反複研究寫成著作的學者們,在當時既不受世人的重視,更遑論受當政者的青睐了。通過材料的分析學生會感受到科學工作者落寞的背影,更認識到沒落的封建制度是阻礙科技發展的絆腳石。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我力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思維,提升教學效果,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提高,達到課堂的民主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