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時尚

 > 在古語中代表唯一的詞語有哪些

在古語中代表唯一的詞語有哪些

時尚 更新时间:2024-10-08 14:11:22

前幾天“三八節”,每年此時,網絡上都會興起一些對于“婦女節”“女王節”“女神節”之稱的争執,這背後固然是女性平權意識與現代消費主義的沖突,但從論點到論據,年年都無甚新意。“婦女”一詞的起源流變與大衆心理認知是個大課題,“婦”本身有已婚的含義,《說文解字》中更解釋為“婦,服也,從女持帚灑掃也”,而在近年來人們的日常表達中,它又常被組成“中年婦女”“家庭婦女”等色彩不太鮮亮的詞彙,難怪一些年輕女性不喜歡這個稱呼。

在古語中代表唯一的詞語有哪些(在現代漢語中能否找出個既公平又美麗的詞彙)1

插圖 馮晨清

“婦女”太平淡,“女神”又太輕浮,在現代漢語中,是否能找出一個既公平又美麗的詞彙,來代指半邊天群體呢?公平好理解,不要上升,也不要物化。但美麗——不知道有多少人真正在乎和理解這一點,在準确表達的背後,我們往往還有情感與美感的訴求。“婦女”“女性”“女子”都是說明化的表述,是客觀的科學意義上的詞彙,就像月亮的學名叫月球。對于口語來說,未免有些冷冰冰了。

一百年前,劉半農輕飄飄地造個“她”字,被稱為“二十世紀漢語最偉大的發明”。正是因為這個字既公平又美麗,在清晰客觀之外,帶着一種芬芳缱绻的美感,無論從什麼維度去看,這種迷人的性别意識本身就是一種力量。英文中的“lady”一詞也有類似的感覺,既強調了性别之美,也有群體性的尊重。

那在傳統漢語中有沒有這樣的詞彙呢?有。比如我最欣賞的一個稱呼:女郎。既莊重又溫柔,且生機勃勃,其風情來自于明亮感,還有一種曆史語言的美感沉澱。

人們對這個詞最初的閱讀記憶,來自北朝樂府民歌《木蘭辭》中那句經典的“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兼具馬背上的飒爽與閨閣的妩媚。唐人在竹枝詞、采蓮曲等民間題材的作品中常用“女郎”形容清新幹練的勞動女性,如劉禹錫的“女郎剪下鴛鴦錦,将向中流匹晚霞”,韋莊的“仍道不愁羅與绮,女郎初解織桑籃”等。

宋代之後,這一詞彙泛指青年女子,但與士大夫審美中的“淑女”“女兒”“閨英闱秀”有明顯區别,而帶有一種民間的質樸生動與光彩照人。她們不是深鎖玉樓的官家小姐,而是敢于“牆頭馬上遙相顧”的叛逆女性。《聊齋志異》裡《嬰甯》一篇寫女主人公出場:“有女郎攜婢,拈梅花一枝,容華絕代,笑容可掬。”試想若此處的“女郎”一詞換作别稱,那顧盼生輝的美感斷斷乎打了折扣。

白話文興起後,“女郎”成為社會流行詞彙,帶有贊美、愛慕與尊重的意味,遍見于小報雜章與名家大作。郭沫若在《爐中煤》一詩中将深愛的祖國喻為“年輕的女郎”,即是此一種表達的巅峰。從詞語的生命力看,“女郎”無疑是具有現代精神的,又比真正的現代用語“婦女”“女性”等多一份情感與美感——就像“月亮”之于“月球”。

比較可惜的是,“女郎”一詞的美好内涵在今天語境中已經幾乎褪去了。現代人用得極少,或者說用歪了,隻淪為娛樂産業中各種“×女郎”“××女郎”的專用代稱。雖保留了風情,卻沒有了風采。

歸根到底,“女郎”給人一種光芒感。這不是說外貌的聯想,而是在說精氣神。和它相比,“小姐姐”有些套近乎,“美女”“女神”太輕浮,“姑娘”有種文藝過頭的油膩,“女士”則稍嫌書面,至于“婦女”——前面說過了,四平八穩,麼得感情。

“女郎”的感情何在?大清的倒數第四年,青年革命黨人柳亞子為光複會的社友秋瑾寫了四首挽詩,其中最後一首這樣說:

漫說天飛六月霜,珠沉玉碎不須傷。

已拼俠骨成孤注,赢得英名震萬方。

碧血摧殘酬祖國,怒潮嗚咽怨錢塘。

于祠嶽廟中間路,留取荒墳葬女郎。

尾聯寫得非常好,用嶽飛和于謙來對比秋瑾,既目之以英豪,又贊之以女郎。這是來自同志戰友與須眉世界的雙重的真摯敬意。木蘭的夥伴不知她是女郎,這是一種反襯式的褒獎。

而其實,英雄可以一開始就是女郎。英雄本就是女郎,這更是一種美麗的肝膽相照。

(原标題:何不呼“女郎”)

來源 北京晚報 作者 李楚翹

流程編輯 劉偉利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時尚资讯推荐

热门時尚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