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早點
光“馃子”就有一萬種
到天津吃早點,要是隻嘗到煎餅馃子和“大餅卷一切”,那可真是虧大了!
想吃甜的,有炸糕、糖餅、銀絲卷兒;愛吃鹹的,有卷圈兒、包子、芝麻燒餅;要喝點稀的,從雲吞到面茶,每天不重樣,喝倆禮拜是沒問題的。你說你實在想見識見識天津的馃子?來吧!棒槌馃子、套環兒馃子、雞蛋馃子、馃篦兒、馃頭兒、糖馃子、馃子餅……一溜兒名字沒寫完,連“馃”字都快不認識了。
炸卷圈兒,皮酥餡嫩,醬香四溢~ 攝影/掌上名豬
天津的早餐,和“單調”絕緣,這座城市的飲食就和她的曆史一樣複雜。作為北方大城,她帶着抹不掉的南方底色——燕王掃北、遷都京城,大批皖北軍屬定居于此,還有大運河為她源源不斷地輸送着來自蘇杭的血,讓她自誕生起就染上了南方味兒。她又是九河下梢的商業中心,吸引周邊地區的商人、農民到此地謀生,山東、河北、山西……北方的豪邁同樣浸染着這座城。
面茶、嘎巴菜,到了天津不可不嘗。 圖1攝影 / VVs笨寶寶 圖2攝影/大鵬DP,圖/圖蟲·創意
“畿南花月無雙地,薊北繁華第一城”。無數風味在這片土地上碰撞、交融,才孕育出獨一無二的天津味道。
天津的一萬種馃子
馃子,指油條,又不單指油條——在天津,所有油炸而沒有餡兒的面食,都可以叫馃子。
最能代表天津味兒的,必須得是“棒槌馃子”。一尺來長,胖大蓬松,微紅還泛着油光,每一根都“支楞”着,顯得那麼精神,一口下去,酥脆裡帶着一股子“韌勁兒”,這樣的馃子才算合格。
馃子,就得支楞起來! 圖1攝影 / Fisher 圖2攝影/掌上名豬
如果天津的早餐是一張考卷,煎餅馃子就是分值最重的一道大題,而這道題的“題眼”,就是這“棒槌馃子”。這種馃子很脆,配上柔軟的餅皮,自然口感豐富,好吃不膩;馃子要是“瓷實”一點、質地軟一點,夾在煎餅裡就不那麼恰如其分了。
炸馃子的伯伯(bàibai)要是想“炫技”,就會端出來一份“套環兒馃子”。把面劑子(從整塊面團上切分下來以便操作的小塊,稱為面劑子)劈成四份,彎成環狀,再從切口處套一下,就成了一種花式的馃子。這種馃子,看起來漂亮,也能炸得更酥更脆,吃起來更有層次感,但制作的效率實在比不上棒槌馃子,算是馃子中的稀奇貨。
小馃子餅,就着漿子吃最好。 攝影/大鵬DP,圖/圖蟲·創意
把“酥脆”做到極緻,就是“馃篦兒”了。做馃篦兒,面要筋道。把方形的面劑子抻拉到極限再下油鍋,快熟透時折疊一下,就變成書本一樣大,面薄如紙,香脆至極。北京人管這東西叫“薄脆”,稱得上名副其實。
“馃子餅”,也就是油餅了,是以厚重取勝的。馃子餅分大小,“小馃子餅”就是一般的油餅,不必多說,“大馃子餅”則以河西務地區的最為有名。這裡的油餅直徑将近70厘米,一口鍋一次隻能炸一個,買賣要論斤。在漕運時代,河西務是運河進京的重要關口,碼頭上纖夫、腳夫最多,便宜管飽的馃子餅是他們保持體力的不二選擇。如今應該很少有人能一頓飯吃下這麼大的油餅了,但運河的記憶就留在它油汪汪的香味裡,不曾被遺忘。
大大大大~大糖馃子! 攝影/掌上名豬
“馃頭兒”是一種特殊的存在,沒見過的常把它誤當成炸面筋。其實它就是把做其他馃子剩下的面劑子揉一下,劃上兩三道兒,炸熟炸透。這種東西近乎于其他馃子的邊角料,但方便攜帶,也很受歡迎。因為它和小馃子餅長得很像,很多地方也不對二者做區分了。
喜歡吃甜食,“糖皮兒”是絕不能錯過的。做馃子餅的時候,多揉幾個混合了紅糖的劑子,按壓在白面劑子的一面,用刀劃三道,油炸,就成了糖皮兒。它有馃子餅的一切優點,皮酥、筋道、滿口油香,還有獨屬于紅糖的厚重的甜。小孩子要是不好好吃飯,一個糖皮兒保準能治好。
大糖馃子上面抹了厚厚的一層紅糖。 攝影/掌上名豬
天津人常說,煎餅馃子裡能夾的東西隻有棒槌馃子和馃篦兒,但他們往往會漏掉一樣東西——“排叉兒”,也是一種可以夾在煎餅裡同食的美味。與前面幾種馃子不同,排叉兒是把馄饨皮當中劃開一道口子,翻成麻花狀,炸制而成的。略硬,但是極香。排叉兒可甜可鹹,當主食吃也行,當零嘴吃也行。
看過了五花八門的馃子,天津早餐的重頭戲——煎餅馃子,也該登場了。
綠豆面煎餅 馃子 蔥花、面醬、辣子, 最純粹的配方才有最純正的味道。 圖/視覺中國
煎餅馃子已然成為了天津的“城市名片”,它本身就是天津飲食融合的最好證明:煎餅與山東的親緣關系毋庸置疑;裹着油條吃,則很像杭州一帶的“蔥包桧”;煎餅馃子量大管飽,又符合碼頭工人補充體力的需要。天津小吃大多是沿着運河流淌出來的,這樣的源流在煎餅馃子身上體現無疑。
天津早點攤,南北碳水“博物館”
煎餅與一萬種馃子,還不足以構成天津早餐的十分之一。同煎餅馃子一樣,這裡花樣繁多的碳水也有各自的來曆和淵源。
天津炸糕 | 從西北大漢,到津門“甜心”
炸糕,是“天津三絕”之一,表皮粘糯、餡料香甜,炸制之後,油香撲鼻。
炸糕必須得趁熱吃,涼了、軟了吃着才難受呢。 攝影 / 筱彤
在炸糕的身上,明顯能看到西北油糕的影響,都是黏軟的油炸甜點,口感也頗相似。但油糕的表皮多是用黃米做的,天津炸糕則加入了大量江米,使其質地更加細膩柔軟,又用天津本地的紅小豆加上紅糖做餡。咬一口炸糕,先品嘗到的就是焦黃而富有顆粒感的表面,然後是潔白的江米,口感紮實又不黏牙,最後則是黑紅的豆餡兒,用甜而不膩的香氣為這一口的豐富層次做收尾,勾着人再咬下一口。
蒸餅兒 | 你有“花饽饽”,我有“餡兒饅頭”
北方許多地區都有做“花馍”的手藝,天津人也很樂于在饅頭上雕花。天津的“蒸餅兒”,也可以叫“餡兒饅頭”,就是這樣一種早餐食品。它的内餡是甜的,一般有桂花豆沙餡、芝麻紅糖餡還有紅果(山楂)餡這幾種。用發面皮包好餡之後,要用模子把它壓扁,成為餅狀,同時在表面留下花紋。其實大家更多是直接用手把它拍扁,然後拿梳子在表面做造型,既保證外形的美觀,又能區分餡料。
豆沙餡裡的糖是炒過的,有一股焦香。 攝影 / Fisher
銀絲卷兒 | 源自山東的“饅頭包面條”
“銀絲卷”可以說是“碳水裹碳水”的集大成者,它的外表像是長條形的饅頭,裡面包的則是甜絲絲的面條。另外還有一種“金絲卷”,裡面的面條是玉米面做的,刷蔥油,加椒鹽,帶着微鹹的香味。這道點心的前身是山東名吃“鵝脖銀絲卷”,天津人把它發揚光大,如今在其他地方倒是很難買到了。
“面條”甜甜的,有奶香味兒~ 攝影 / 高劉麗
天津包子 | “水餡兒”中的水鄉記憶
天津的包子有特點,叫做“水餡兒包子”,是在南方灌湯包工藝基礎上的一種本地化改良。包子餡由鮮豬肉做成,一邊攪拌一邊加入高湯、醬油、香油和蔥末,如此方能湯汁豐富,一咬一兜油。為了防止透油漏湯,灌湯包一般是死面的,可是北方人愛吃發面的大包子,這個矛盾就由天津包子的第二大特點來解決——“半發面”。先用酵母發面,面泡“肥花”拱起的時候,再兌堿、揉面、擀皮,這樣做出來的面皮,軟中帶硬,包得住油水,口感又足夠松軟。
水餡兒包子,有湯有肉,滿嘴流油。 圖/niki
“水餡兒包子”的開創者,就是大名鼎鼎的“狗不理包子”。但想在早晨嘗到好吃不貴的正宗包子,最好還是找位當地的向導,聽從對方的忠告,去他們家樓下吃。
大餅,為什麼可以“卷一切”?
包羅萬象的天津大餅,在早點攤上必須占個C位。
所謂大餅,也就是家常的烙餅,講究外酥裡軟、層次分明,算上焦香的上下表皮,至少要能分出來五層,才算過關。
烙餅,皮兒要酥,但不能糊,一碰就掉渣子可不行。 圖/視覺中國
相聲大師高英培的《釣魚》,讓全國的曲藝愛好者都知道了“二他媽媽”牌糖餅。這是大餅的一種變體,在烙餅的時候加上白糖、芝麻醬做成的油酥,綿軟、微甜,烙一次足夠家裡的小孩惦記半個月的。另外還有一種發面的糖餅,内含紅糖做的糖汁。吃這種糖餅,要小心燙嘴,還要留神别讓糖汁溢出來。有句形容人倒黴的俗語,叫“吃糖餅燙後腦勺”,說的就是這種餅了。
“二他媽媽,給我烙仨糖餅!” 圖/食語集
熱氣騰騰的烙餅出了鍋,你會驟然發現,原來不加什麼調料、隻薄薄刷了一點油的面粉,竟然也是有濃郁香味的。不用配菜,單吃烙餅,就能享受到碳水帶來的充沛快樂,讓人恨不得多嚼幾口,留住嘴裡的甜香。
大餅最可貴的地方,在于它方便搭配,和各種食物放在一起吃都很合适。傳統的吃法,是大餅卷馃子、卷圈兒或者醬肉,都是以大餅軟嫩、平實的口感去襯托其他食物的豐富。也有人拿大餅卷炸糕,等于是把炸糕整個變成了餡兒,吃的就是那一份筋道和充實。
大餅夾卷圈兒,外柔内脆還有餡兒。 攝影 / Fisher
“大餅雞蛋”則是另一種固定搭配,它的成分一望可知:大餅上刷面醬,炒好的雞蛋餅往裡一卷。這做起來可比煎餅馃子方便太多了,省事還好吃。街頭巷尾、飯館食堂,未必都有條件和手藝準備煎餅馃子,但大餅雞蛋絕對是到哪都能找到的。大餅溫熱,麥香裡帶着一絲微微的甜;雞蛋滾燙,柔滑的心兒裡是油脂豐富的香。狼吞虎咽地吃完一套,鹹甜交織的氣息好像還徘徊在嘴裡。
大餅雞蛋,從小學吃到大學畢業也吃不膩。 攝影 / 筱彤
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心思活絡的天津人開始在大餅上玩起花樣。能卷炒雞蛋,卷點配菜不為過吧?土豆絲、青椒絲、香幹絲、海帶絲、榨菜絲就這麼加進去了。炸串兒好吃,那炸雞排、炸裡脊、炸魚豆腐、炸雞柳當然也可以加進去。推廣開去,烤腸、蟹棒、茶葉蛋、上校雞塊、海河牛奶、奧爾良烤翅……隻要你别卷個韭菜盒子跑地鐵上吃去,都不會有人挑理。
大餅它卷一切,吃的是内容。 攝影 / Fisher
由此可見,天津人絕不是古闆、保守的原教旨主義者。對待吃,他們隻有一個最高準則——可以改良,可以創新,但不能随便湊合。該“食不厭精”的時候,他們能把煎餅馃子的每一個細節都講究出花;該探索和吸納的時候,他們不會介意你往大餅裡卷一個勁脆雞腿堡。
包容,原本就是天津人的特長。
隻有你想不到的,沒有不能卷的。 攝影/掌上名豬
漕運時代,五方雜處,哪有什麼本土、外地之分?無數人、無數味道,帶着來自五湖四海的記憶奔向這裡——然後融入了這座城,染上了天津味兒,從此對這個地方深深眷戀,再也離不開了。
早點攤大軍浩浩蕩蕩,而高樓大廈正在他們身後拔地而起。年輕人依舊樂于拿着兩個雞蛋,在面醬的香氣裡就綠豆面與小米面的配比展開一番争論;他們也會捧着那夾了烤腸、番茄醬、培根卷金針菇的大餅,行色匆匆地奔向自己的未來。
早點攤還在,家的味道就在。 攝影 / 掌上名豬
這是一個永遠關心如何過好自己的小日子的天津,也是一個永遠擁抱變化、冉冉升起的天津。
早安,天津。
文 | 貓騎士
圖片編輯 | 王家樂
文章首圖 | 血腥瑪麗
封圖攝影 | 血腥瑪麗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内容
未經賬号授權,禁止随意轉載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