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是一位我們熟悉的文學家、政治家。文學方面,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推動古文運動;在政治上,他是一代名相,他推行變法,力行改革。他最為人熟悉的是主持變法,在變法過程中,遭到了守舊派的阻擾,以及制度改革出現了弊端,導緻變法失敗,最後王安石兩度罷相,退居江甯。
這是王安石的後半生,而他的前半生也是很勵志的。王安石自小就愛讀書,下筆成文,之後跟随父親遊曆,體驗民生疾苦。王安石後來進士及第,授淮南節度判官,任滿後,他放棄了進京的入館閣的機會,調為鄞縣知縣,王安石因為自幼就到處遊曆,知道百姓的疾苦,因此上任後就勵精圖治,他興修水利,擴大學校,造福百姓。之後調任舒州通判,他勤政愛民,治理有功,連當時的宰相都想破格提拔他,不過被他拒絕了。
圖片來源于網絡
王安石任鄞縣知縣,路過越州時曾寫了一首流傳千古的詩,那就是我們今天要欣賞的這首《登飛來峰》:
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飛來峰上有座高聳的寶塔,雞鳴時分可以看見太陽升起。不怕浮雲遮擋住視線,因為我就站在飛來峰上最高的地方,一切都一覽無遺。
詩的第一句寫自己立于飛來峰上的寶塔之上,立于最高點。第二句是虛寫,寫在塔上,雞鳴時分可以看到旭日東升。兩句詩展現給我們的是一幅非常壯闊的畫面,旭日東升,非常的輝煌燦爛,可見王安石當時也是壯志淩雲,胸懷大志。
圖片來源于網絡
王安石早期的遊曆經驗,讓他看到了是宋初制度的弊端,導緻了現在國家積貧積困,百姓也困苦不堪。他主張“發富民之藏”以救“貧民”,之後進京,他上書《上仁宗皇帝言事書》,提出變法主張。此時王安石在飛來峰上,早已立志要改革,讓國家富強,百姓富裕,他也深知這樣做會觸怒守舊派,會得到奸佞小人的瘋狂報複,但他不怕,“不怕浮雲遮望眼”,浮雲就好比是奸邪小人,因為他就站在“最高處”,他這份“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是那些小人永遠達不到的。
這首詩常常會拿來和蘇轼的《題西林壁》相比:“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隻緣身在此山中”。因為兩首詩的表現手法很相似,且都具有哲理性。王安石的詩是說認識達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過現象看到本質,就不會被事物的假象迷惑;而蘇轼的詩是說人們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為沒有全面、客觀、正确地觀察事物,認識事物。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越州時,王安石還有另一首詩也很出名,那就是《若耶溪歸興》:
若耶溪上踏莓苔,興罷張帆載酒回。
汀草岸花渾不見,青山無數逐人來。
若耶溪傳說是西施浣紗的那條溪,王安石遊玩若耶溪後歸來,非常高興,于是寫了這首詩。“青山無數逐人來”一句很好,用拟人的手法,賦予了青山以人的感情,王安石乘舟而回,青山竟追逐而來,表明寫青山依戀人,其實是王安石自己眷戀青山,不願離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