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詩三十首 》是金代文學家、詩人元好問的一組七言絕句。
這種以詩論詩的方式,發源于杜甫的《論詩六絕句》,元好問以這種方式,對于當時宋金詩壇的狀況,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今天欣賞的是,第一首:
漢謠魏什久紛纭,正體無人與細論。誰是詩中疏鑿手?暫教泾渭各清渾。
一、漢謠魏什久紛纭
久紛纭,長時間的争論不休。漢謠,指漢樂府詩歌。什,由十個合成的一組。《詩經》的雅、頌十篇為什,魏什,指魏建安詩歌。
漢謠魏什久紛纭,意思是,長久以來,詩壇上出現了一種好壞不分的混亂現象。關于這種狀況,元好問在《中州集》卷十《辛願小傳》提到:
南渡以來,詩學為盛。後生輩一弄筆墨,岸然以風雅自名,高自标置,轉相賣販,少遭指摘,終死為敵。一時主文盟者,又皆泛愛多可,坐受愚弄,不為裁抑,且為激昂張大之語從臾之,至比曹、劉、沈、謝者,肩摩而踵接...
南渡,不是指靖康以後宋人的南渡,而是指金國人的南渡。1127年,靖康之變後,北宋滅亡,宋人南渡建立南宋。幾十年以後, 貞佑元年(1213年)十月,金國中都(北京)被蒙古大軍圍困,差點搞成金國的靖康之難。1214年,金國求和以後,将都城南遷到汴京。
10年後的1234年,金國滅亡,元好問(1190年 -1257年 )正好經曆了這一時期。
元好問說,南渡以來詩人泛濫,主持文壇的人(李純甫等人)卻好壞不分,不肯批判隻知道稱贊。以至于敢和曹植、劉祯、沈約、謝靈運比肩的所謂“詩人”,比比皆是....
元好問所說的詩壇亂象,也可以說是“百花齊放”吧,頗有些像今天的詩壇。
二、正體無人與細論。
元好問重視風雅正體,認為當時很多的詩人并不合格,因此說無人可與讨論詩歌的正體。
詩壇上,各種牛鬼蛇神群魔亂舞, 不管詩寫得怎麼樣,總有人喜歡奉承拍馬屁。而文壇上有地位的所謂盟主,卻同流合污或者不敢撥亂反正,自然令真正懂詩的元好問感到不滿。
何為正體呢?
元好問認為,《詩經》的風雅傳統就是詩歌的“正體”,漢樂府和建安文學正是這一傳統的繼承。
初唐時期,陳子昂也對當時的詩壇表示不滿,發出了和元好問類似的呼聲: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仆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每以永歎。《與東方左史虬修竹篇》
陳子昂反對講究華麗形式、缺少風骨寄托的齊梁風格,希望能夠返樸歸真。
元好問也在《東坡詩雅引》中提到陳子昂:
“五言以來,六朝之陶謝、唐之陳子昂、韋應物、柳子厚最為近風雅。自餘多以雜體為之,詩之亡久矣。”
元好問舉例說,陳子昂、韋應物、柳宗元,陶淵明、謝靈運等人的詩最近風雅,是正體。
三、誰是詩中疏鑿手?暫教泾渭各清渾。
既然“一時主文盟者,又皆泛愛多可,坐受愚弄,不為裁抑”,那麼誰能做好撥亂反正這件事情呢?
泾渭,兩條河一清一渾。元好問認為當時的詩壇,清渾攪作一團, 做不到泾渭分明。所以他呼喚這個“詩中疏鑿手”,可以出來把好詩和劣詩加以分辨。
元好問在《中州集·辛願小傳》中提到:
敬之業專而心通,敢以是非黑白自任。
元好問的好友辛願,字敬之,号溪南詩老,元好問說他“業專而心通”,是一個真正懂詩的人,而且敢于分辨是非,且當做自己的責任。
不過,這個“詩中疏鑿手”,未必特指辛願,應該是元好問、辛願等這一類志同道合的詩人。
結束語
詩壇之亂,無論陳子昂的初唐時期,還是元好問的南渡時期,共同特點是評判标準出了偏差。結果造成了良莠不分,甚至劣币驅逐良币的現象,因此引起有識之士的不滿。
這種現象,唐朝有,宋朝有,任何時代都會有。而且往往不是詩壇獨立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的問題。當然,是百花齊放呢?還是黑白不分呢?這個就見仁見智了。
結束時,老街作一首打油詩,也介入一下這個紛纭的詩壇:
天上浮雲白又白,緣何白死有誰知?
梨花落盡羊羔去,聲味應輸淺淺詩。
@老街味道
啟功《論詞絕句20首》欣賞之4,納蘭詞學女兒腔,數典文人病健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