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高考文言文翻譯經典考題

高考文言文翻譯經典考題

教育 更新时间:2024-08-27 08:11:54

高考文言文翻譯經典考題?[摘 要]文言文翻譯一直以來都是高考必考的一項知識點,但學生在這一塊的失分卻比較嚴重文章指出,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學生必須廣泛地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掌握辨識特殊句式的方法、識記古代文學文化常識、熟讀背誦經典文章,以提高文言文翻譯能力,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高考文言文翻譯經典考題?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高考文言文翻譯經典考題(從高考題談文言文翻譯)1

高考文言文翻譯經典考題

[摘 要]文言文翻譯一直以來都是高考必考的一項知識點,但學生在這一塊的失分卻比較嚴重。文章指出,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學生必須廣泛地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掌握辨識特殊句式的方法、識記古代文學文化常識、熟讀背誦經典文章,以提高文言文翻譯能力。

[關鍵詞]高考;文言文翻譯;技巧


文言文是我們偉大的文化遺産,其中包含了無盡的知識和智慧,它在中華文明的傳承中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文言文翻譯在整個語文高考中所占的分值較大,但當前的高中文言文翻譯教學,普遍出現以下問題:所占課時長,學生的學習效率卻很低,可謂投入多、收效少。這既不利于學生在文言文翻譯中拿到高分,也不利于我國古代文化知識的傳承。

究其原因,除了學生自身對文言文學習興趣不高外,還涉及以下幾點:1.不能準确識别并譯出句中的文言知識點,常常漏譯、錯譯某些關鍵詞;2.無法辨識文中的特殊句式,翻譯時沒有章法;3.欠缺語感,不會結合前後文語境推敲、揣測詞意。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就要引導學生具備紮實的文言文功底和豐富的古代文學文化常識。個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堅守原則,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曆史上許多著名的學者都曾對翻譯提出過要求,如嚴複先生要求要“信、達、雅”,魯迅先生看中“信、和、順”,劉重德先生提倡“信、達、切”。雖然以上三位的說法不盡相同,但其中都強調了“信”,足見“信”在翻譯中的重要性。“信”就是“真實”,即真實準确地表達原文的意思,忠實于原文,不歪曲,不遺漏,也不随意增減、填枝去葉,要落實好句子中的每一個實詞、虛詞的用法和意義,并準确把握句式的語氣、特點。這其實就是我們所說的“直譯”。下文将重點就這一方面做具體的探讨。

當然,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肯定會遇到一些不能直譯的句子,這時我們就不能拘泥于尋找句中某些字詞的具體意思,而是要結合上下文進行翻譯,也就是意譯,即将現代漢語中無法直譯的句子,在符合原文意思的前提下,靈活變通地翻譯。如“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勸學》),“積善成德”(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聖心備焉”(聖人的心境由此具備)這兩句直譯起來較為順暢明曉,但是若是逐字翻譯“而神明自得”,“而且精神清明就自我得到了”,讀起來比較拗口,因此可以進行意譯,即“精神得到提升”。可見,隻有在直譯後句子意思不夠明确的情況下才使用意譯,否則必須直譯,即堅持直譯為主、意譯為輔的原則。


二、厚積薄發,廣聚文言實詞虛詞

文言文翻譯題着重考查的是學生的文言文翻譯能力,體現學生“語言建構與運用”的學科素養。命題者所選定的要學生翻譯的句子中,一般都會有對理解整個句子的意思起關鍵作用的詞語,如果學生能夠明确這些詞語的意思,也就能大緻順暢地翻譯出整個句子的意思了。要想輕松翻譯出這些詞語的意思,學生就要平日裡廣泛地積累,既要準确識記來自于教材中的知識點,又要把平日裡做的練習上的重要知識點記下來。唯有如此,在面對翻譯時,學生才可以憑借自己的積累,讓問題迎刃而解;即便遇到了特别棘手的字詞,也可以借助習得的知識舉一反三地揣測出這些字詞的意義。

1.實詞廣積累,立足教材,培根固本。文言實詞是構成文言文的主體。高考對實詞的考查範圍比較廣,涵蓋了一詞多義、詞類活用、古今異義詞及通假字等。

2019年江蘇高考語文卷第7題(1)為:“見者益複啧啧曰:‘此兒汗血,可緻千裡,非僅僅蹀躞康莊也者。’”這裡的“緻”和《勸學》“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緻千裡”中的“緻”都是“到達”的意思。2019年高考全國卷I語文第13題(2)為:“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這裡的“稍”和《史記·魏公子列傳》“其後秦稍蠶食魏”中的“稍”都是“逐漸”之意。

以上是出現在2019年各套高考題中的題目,其考查的要點其實學生早已在教材學習中遇見過,由此可見日常積累的重要性。

2.虛詞多理解,重視梳理,建構網絡。《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江蘇卷)說明》要求考生“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指出考試主要涉及虛詞的詞義和語法作用。文言虛詞之所以難以把握,主要是因為文言虛詞有一部分是從實詞虛化而來的,某個詞有時用作虛詞,有時又用作實詞。此外,同一虛詞在不同語境中可以有不同的意義和用法。

例如,①令行與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2019年高考全國卷Ⅱ語文第13題)②賈生數上疏,言諸侯或連數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2019年高考全國卷I語文第13題)以上這兩句考查了虛詞“之”的四種用法:第一個“之”是動詞,可譯為“到、往”,這與學生學過的“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宮賦》)、“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等句中的“之”的意思相同。第二個“之”是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第三個“之”是結構助詞“的”。第四個“之”是代詞,代指前面所說的“諸侯的封地”。

可見,想要把握虛詞,學生就必須在平時就對其用法和意義加以梳理、識記,在理解中建構自己的知識網絡。


三、慧眼如炬,敏感識别特殊句式

要想在翻譯中拿高分,學生就需要掌握文言特殊句式。這是學習的一大難點,因為其涉及一定的語法知識。在教學中,我們需引導學生多讀、多做、多記并認真探尋其中的規律。

1.對于倒裝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去“調”,即調整語序,使其與現代漢語語法規則相符。倒裝句主要涉及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定語後置等。對于省略句,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去“增”,即将句子中省略的成分增補進去。文言文為了語言的簡潔,常常省略主語、謂語、賓語(含介詞後面的賓語)、介詞、數詞後的量詞等成分,但我們在翻譯時,需要補充缺少的成分,以展現完整的句意。對于判斷句,教師要告訴學生在翻譯時須加上判斷動詞“是”。對于“被動句”,教師要明确翻譯時須加上表示被動的“被”。

如2019年江蘇高考語文卷第7題(1):“見者益複啧啧曰:‘此兒汗血,可緻千裡,非僅僅蹀躞康莊也者。’”在翻譯時學生會發現,“汗血”是古代西域的駿馬名,結合語境可判斷,文中是采用比喻的修辭對“此兒”做一個判斷,這是個判斷句,因此翻譯為“這個年輕人(好比)是汗血寶馬”。2018年江蘇高考語文卷第8題(1):“遲明行六十裡,峄亭延候于十字橋,彼此喜躍,骈辚同驅。”學生會發現“峄亭延候于十字橋”的翻譯和我們現代漢語的表述有出入,據此可推斷它應該是将作為狀語的“于十字橋”後置了,是個狀語後置句,需将句式調整為“峄亭于十字橋延候”,即“呂峄亭在十字橋迎接”的意思。

2.固定句式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象:一些不同詞性的詞組合在一起,固定成一種句法格式,表達新的語義,并且長期沿用,經久不變。因為它們有相對固定的意思,所以在翻譯時不能擅自意譯,這需要學生留心去識記。

例如,表示疑問的:何以……(根據什麼……憑什麼……)、奈何……(怎麼辦、為什麼)、何如(怎麼、怎麼樣、怎麼辦)。表示反問的:何……哉(怎麼能……呢)、何為……(為什麼……呢)。表示感歎的:何其(多麼,怎麼那麼……啊)、直……耳(隻不過……罷了)。表示揣度的:無乃……乎(恐怕……吧,隻怕……吧)、……庶幾……欤(……或許……吧)。學生隻有掌握這些固定句式的意思,才能在翻譯時得心應手。

2019年高考全國卷Ⅲ語文第13題(1)為:“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吳起乃自知弗如田文。”如果學生記住了《信陵竊符救趙》“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中的“此乃……也”是“這就是……啊”的意思,那麼結合語境就可以将此句翻譯為:“田文說,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原因啊。吳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

可見,廣泛的積累文言實詞、虛詞,敏感地識記、識别特殊句式,将讓文言文翻譯得心應手。


四、積澱底蘊,牢記文學文化常識

在文言文學習中,學生的積累越豐厚,相應的閱讀理解能力也就越強。除了積累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和一些特殊句式外,學生還需積累一些古已有之的文學文化知識,從而打下堅實的文言基礎并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

五、熟讀背誦,培養文言語感

要想做好文言文翻譯,除需掌握一定的方法、積累一定的知識外,還需培養一定的語感,這就離不開熟讀背誦。周振甫先生曾在《怎樣學習古文》中強調:“熟讀背誦了多少篇古文,培養了對古文的語感,對于古文的用詞造句,尤其是虛詞的運用都熟悉了,也就會理解了。”所以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應有意識地熟讀背誦一些經典篇章,以加強對古文的感性認識。通過熟讀背誦,學生能夠了解古文的篇章結構及各大家的風格,鞏固對古代詞彙和語法的記憶,從而深刻領略古文的魅力,培養良好的文言語感。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學生要想在文言文翻譯中得到高分就要廣泛積累文言詞彙,夯實基礎;了解古代漢語表達習慣;熟讀背誦,培養語感;學會根據上下文對文意進行合理推斷。總之,在這條前行的道路上,得其法者,事半功倍;不得其法者,事倍功半。

文/朱文婷(江蘇徐州市銅山中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